36例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术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6246 日期:2025-09-24 来源:论文网

     作者:叶丽芳,邹红,刘鲁霞,高建华,李同亮,薛丹

【关键词】 眼球摘除术;心理分析;护理

 眼外伤多由爆炸伤、车祸伤、工伤、打架斗殴等引起。眼球摘除术是指眼球的功能已全部丧失或将全部丧失情况下,为解除患眼剧痛的痛苦或威胁健眼及生命安全的危险所做出的治疗措施,是眼外伤和眼科疾病中患者最难以接受的治疗措施,是一种破坏性的毁容手术[1]。眼球摘除影响患者的五官美容,造成生活上的不便,给患者带来特殊的心理问题,面对眼球摘除将导致影响五官美容,绝大多数患者易产生严重的负性心理,患者内心充满恐惧、紧张、愤怒、焦虑、抑郁、悲观等情感障碍。患者由于器官的丧失心理上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和痛苦,经过临床护理实践,我们体会到眼球摘除术患者的心理特征有其特殊性;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实施相应的心理支持,采取安慰、解释和疏导的护理方法,使患者能够正确面对现实,重建健康心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的配合治疗及护理,现将我们对36例眼球摘除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自2008年6月至2009年11月,我科收治眼外伤并实施眼球摘除术患者36例(36只眼),男25例,女11例;年龄19~67岁,平均43岁;右眼19例,左眼17例;麻醉方式:全麻1例,局部麻醉35例,均为单眼;职业:干部6例,工人16例,农民9例,学生5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5例,高中程度6例,中学程度12例,小学程度8例,文盲5例。

  1.2 调查方法 对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术的患者统一发放问卷调查表,由管床护士根据调查表的内容,对患者进行讲解后,由患者或家属填写,对文化程度低或文盲没有家属陪伴的患者,则由管床护士代填。发放36份调查表,回收36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结果 经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组36例患者对眼球摘除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焦虑、恐惧、紧张、抑郁、悲观、自我矛盾等严重的负性心理问题。经过护理人员完善的心理护理及家庭情感支持,36例眼外伤患者均保持稳定的情绪并接受了眼球摘除术,术后无1例感染眼内炎,交感性眼炎发生,术后另眼视力无受损;有33例术后1月内安装了义眼,增强了患者自信心;随访3个月,患者无心理障碍,健康知识增强,能坦然地面对现实,生活能自理。

  2 心理特征

  2.1 焦虑和恐惧 经问卷调查统计本组36例患者,对疾病都感到强烈的恐惧,这也是最常见的负性情绪;患者发病突然、症状重、视力急剧下降,眼外伤患者眼内结构已经破坏、功能已丧失,眼压升高,并且剧痛难忍,疼痛是患者的主要生理反应,也是心理上的主观体验,可使患者精神紧张、焦虑不安[2];同时担心手术和预后,经济负担重等问题。当眼睛完整性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破坏时,患者遭受的伤害绝不仅是眼睛结构和功能的丧失,还有内心难以承受的重创[3],患者表现为愁眉不展、沉默寡言、情绪低落、哀声叹气,女性患者往往表现为哭泣不止。由于患者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惧怕因眼球摘除术后而影响自己的将来,又担心术后受到周围人的议论而产生“不完整感”,对能否恢复正常眼的形态十分担心,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

  2.2 悲观失望和无价值感 本组患者中有30例在患病前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突然的意外使患者的家庭经济变得紧张,但高度的义务感使患者感到内疚,担心自己不能履行家庭责任,给家庭带来负担,社会和家庭角色的改变[4],患者内心形成强烈的反差。对眼球摘除难以接受,同时担心手术后容貌的改变,有3/4的手术患者将自己看作是“废人”,不能从事自己以前所做的工作或长期受到自体障碍的困扰,在社会上的各种活动也因疾病而受到限制。如此种种的不适应,使患者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挫伤,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和无价值感。

  2.3 愤怒和自我矛盾 由于患者多是青壮年,无论在社会还是在家庭,他们都处于一个中坚地位,突然的意外常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打击,当他们得知必须行眼球摘除时,从心理上很难接受这一严酷的事实,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甚至采取否认的态度。患者往往都抱着幻想,希望有好的方法能够治疗自己的眼睛,希望不用行眼球摘除术,保留完整的眼球及眼结构,保持“完好”的外形,而事实上必须行眼球摘除术,才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解除患眼的剧痛,使患者处于非常矛盾和痛苦之中。

  2.4 自我形象紊乱 自我形象改变是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眼球摘除术后眼眶凹陷,伴有形象破坏,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绝大多数患者无法接受摘除病眼的事实,对眼球摘除所致的面容改变缺乏心理准备,因身体残缺显露而自卑,怕别人嫌弃,对美容效果感到担忧而出现羞愧,性格变得孤僻,易怒、急躁[5],对治疗丧失信心,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失去方向,不愿与别人交谈和参加社会活动,自我封闭,由此引起空虚感、抑郁、悲观、绝望,甚至自暴自弃。

  3 护 理

  3.1 心理护理 手术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5],眼球摘除术是一种破坏性毁容手术,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患者从心理上很难接受,加上对手术的不了解,环境的陌生以及担心术后的美容效果及恢复情况,患者易产生复杂的心理变化,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此时我们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并耐心地与患者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多用安慰性、鼓励性的语言,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感受,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的给予解释,并设身处地为其着想,对其不幸表示同情。以真挚的感情关心、体贴患者,帮助患者正视自身的改变,鼓励其身残志坚,更新设计自我形象及生活方式,使患者消除或减轻不同的负性心理,正确的面对生活。

  3.2 重视家庭支持作用 作为医护人员应耐心地做好家属及周围朋友的思想工作。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康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属及朋友的情绪往往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因此,要求家属及朋友克制悲观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去影响和鼓励患者,从身心健康,生活起居等方面给患者更多的帮助,使患者从亲情中得到鼓励和支持,减缓心理压力或消极情绪,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安慰,往往会起到医务人员不可替代的作用[7]。

  3.3 传递相关信息 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宣教,根据患者的文化素质、年龄、性别、职业、病情及经济条件优劣来观察其心理动态而采取不同的宣传指导方式,宣教时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详细地向患者讲解手术必需性、介绍手术方法、手术前准备、手术中配合、手术后效果等知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安装义眼的知识,如向患者介绍安装义眼的时间、植入物类型、并发症及发生并发症后的处理建议等;告知患者安装合适的义眼后,他人很难分清真假,使患者自然的接受现实,增加生活的信心。

  4 小 结

  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是眼外伤中最不幸的结局,由于患者受到外伤的打击,需行眼球摘除噩耗的刺激,又考虑到眼球摘除将影响生活和工作,造成生理残疾,功能的丧失及面部毁容使伤者内心难以承受。患者产生负性情感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有时会多项出现,其主要来自对疾病的恐惧,其次是自我形象的改变。患者往往表现出复杂负性心理,也会对护士采取的护理措施给予排斥[8],对手术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因此,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娴熟的护理技术,还应掌握更多的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知识;护士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影响或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康复,目的是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减轻不良情绪反应,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家琦.实用眼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00-901.

  [2] 蔡雄鑫.护理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226-227.

  [3] 孙宇丁,孙元平,石 晶.眼球摘除术患者负性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10(23):14-16.

  [4] 米丰花,杨 敏,王贵生.31例眼外伤致眼球摘除患者术前焦虑的护理干预及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9,5(44):462-463.

  [5] 朱翠岚,李峰光,张生华.意外伤害患者的情绪障碍调查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4,19(24):53-55.

  [6] 朱家曙,张伟平,徐 进.高原手术患者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护理[J].西南军医,2008,10(6):187-188.

  [7] 薛朝华,罗 倩.眼球摘除联合羟基磷灰石义眼座Ι期植入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0B):43-44.

  [8] Pandey PR.A profile of destructive surgery in Nepal Eye Hospital[J].Kathmandu Univ Med J,2006,4(1):65-6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