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调查患者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方法 对30 337例患者输血前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抗-TP、抗-HCV、抗-HIV和HBsAg。结果 抗-TP、抗-HCV、抗-HIV和HBsAg检测阳性例数(阳性率)分别为2007:225(2.81%)、78(0.97%)、12(0.15%)、739(9.22%),2008:315(3.28%)、117(1.2%)、26(0.27%)、901(9.23%),2009:512(4.07%)、165(1.31%)、40(0.32%)、1158(9.21%)。结论 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的检测,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医院感染的预防、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或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关键词】 经血传播性疾病;输血;输血前检查
为了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更好地避免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我们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对临床各科有输血可能的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经血传染疾病的病原体抗体检查(包括:血清抗-TP、抗-HCV、抗-HIV和HBsAg合称为“输血前检查”),为探讨输血前经血传染疾病病原抗体检查的必要性,现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30 337例输血前检查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有输血可能的住院及门诊患者30 337例,其中男17 021例,女13 316例,年龄最小1天,最大89岁。
1.2 检测方法 采集输血前患者血液标本,及时分离血清,做输血前项目检测。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CV、HBsA、抗-HIV、抗-TP。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万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试验均按说明书严格操作,所有试剂均经过卫生部批检,并在有效期内使用。HIV初筛阳性的标本送省疾控中心进行确认。
2 结 果
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30337例拟输血患者进行的输血前四项检测,结果显示:丙肝、梅毒、艾滋病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梅毒和艾滋病上升明显,见表1。 表1 输血前检查阳性结果[n(%)]
3 讨 论
随着输血病例的增加、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丙肝病毒、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的增多,因输血感染引起的纠纷也日益增多[1],许多案例就是没有进行输血前病毒感染检测导致不能分辨是否输血前感染。我院就有过教训:病人出院半年后,以输血传染丙肝为由,先起诉医院和血站,法院对献血员复查正常后,又只起诉医院,官司前后纠缠四年多,最后还是调解赔偿。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已从沿边、沿海向广大内陆地区蔓延。据“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病毒性肝炎发病人数最多,艾滋病死亡人数最多。梅毒排在传染病发病的第五名,2009年梅毒306381人,比2008年增加了48 907人。而2009年艾滋病成为死亡人数排在第一名的传染病,为6596人(国家卫生部2009年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市地处川滇结合部,梅毒、爱滋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为我省梅毒、爱滋病高发区,由表1可知:输血前检查四项指标中,丙肝、梅毒、艾滋病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梅毒、爱滋病近三年的检测阳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进行“输血前检查”的检测,具有以下意义:有助于患者及早了解病情与及时诊治,多数感染者由于对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与防治知识了解甚少,不懂得预防,也不知道进行血液检测,由此贻误了病情;有利于明确医疗责任,减少因输血、创伤性诊疗等引起的医疗纠纷,还能为可能发生的医疗事故鉴定和司法举证提供科学依据[2];通过“输血前检查”医务人员能清楚掌握患者的情况,在手术和侵入性诊疗手段运用的前、中和后能加强对阳性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严格消毒灭菌,进一步减少并杜绝其传染和传播,使医院感染控制有的放矢;可了解本地区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状况,有助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监测及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蔓延。同时医务人员特别是临床一线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是十分必要的,采用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检查发现阳性患者,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在医疗过程中注意操作规范,减少医疗损伤,是避免职业感染的必要手段。另外,对阳性患者应加强病房管理,预防和避免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 刘 佳,李 兵,肖瑞卿.34870例输血前检查结果分析[J].重庆医学,2006,35(12):1074.
[2] 王传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