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感染的发病情况,寻找医原性危险因素。方法 以收治的200例次住院超过48h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学检查确定其中52例次为医院感染,并进行危险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 ICU院内感染发病率为26.00%,最常见的感染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其次为尿路感染;危险因素为侵袭性医疗操作(如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保留导尿管、鼻饲)和药物治疗(如抗生素使用种类、使用时间、免疫抑制剂、制酸剂)。结论 尽量减少或避免医原性危险因素的产生和损伤,是有效预防和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关键。
【关键词】 交叉感染;重症监护病房;因素分析,统计学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院内感染的高发场所。目前,普遍将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为宿主因素和医原性因素的分类方法[1]。为有效预防和控制 ICU医院感染,笔者对本院ICU收住的全部病例进行调查,分析院内感染医原性危险因素,以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为2006年1月~2008年6月在我院ICU病房治疗周期超过48h的全部病例共200例次,调查其在ICU接受治疗后医原性感染的情况,直至患者返回普通病房后48h。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5统计软件包。
2 结果
2.1 感染情况 在200例次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52例次,发生率为26.00%,高于同期医院平均感染率(4.00%)。感染部位:下呼吸道26例次,占50.00%,泌尿道12例次,占23.08%,胃肠道8例次,占15.38%,血液2例次,占3.85%,其他4例次,占7.69%。
2.2 医原性危险因素 ①院内感染与患者接受侵袭性医疗操作如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保留导尿管、鼻饲胃管有关(P&<0.05或P&<0.01),见表1。②院内感染与患者接受某些药物治疗如抗生素使用种类和使用时间、制酸剂、糖皮质激素有关(P&<0.05或P&<0.01),见表2。
表1 ICU院内感染与侵袭性医疗操作的关系(略)
3 讨论
3.1 患者方面易感原因 ICU是院内感染的高发场所,据欧洲ICU感染流行病学(EHC)调查欧洲1417个ICU,发现10 038例患者有45%存在感染,其中在ICU中获得感染占21%,且所有ICU感染中,肺炎占47%[3]。本组资料中,下呼吸道感染占50.00%,与上述国外文献报道的结果相符,这可能是因为ICU收治的危重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咳嗽反射能力减弱,痰液易坠积于支气管或肺内,使发生获得性肺炎(HAP)的机会增加。同时,应激状态下的自身代谢免疫功能紊乱,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感性增加。另外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胃肠道蠕动能力差,造成反流,也是呼吸道感染增加的一个因素。
表2 ICU院内感染与药物使用的关系(略)
3.2 ICU院内感染医原性因素 根据表1、表2结果,医原性危险因素主要分为两大类:①侵袭性医疗操作,如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保留导尿管、鼻饲等。有创机械通气削弱了纤毛清除功能和咳嗽反射,气管插管气囊周围分泌物的淤积和下漏,气道内有创操作造成的局部损害概率增加,呼吸机管道及吸痰的带菌状态等增加了下呼吸道感染机会;鼻饲时,胃管可损伤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使胃反流机会增加,增加误吸可能性;细菌在胃内定植后可以通过胃的逆蠕动作用和沿胃管迁延而增加咽部的定植,进而进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中心静脉置管及导尿管的应用,破坏了机体正常防御屏障,且留置的管路为细菌的寄植提供了额外的场所,加之临床操作时若不规范,可能使管路寄植菌进入身体内部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②药物使用,如广谱抗生素应用种类的增加、时间的延长,糖皮质激素、制酸剂的应用等。抗生素虽杀灭敏感菌群,但不合理应用易诱导细菌耐药性产生,破坏正常菌群,同时对重要器官产生毒副作用和对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真菌的压力也随之加大,并可能破坏人体肠道正常菌群屏障,导致细菌易位而发生内源性感染;糖皮质激素直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导致易感性增加;制酸剂能碱化胃液,从而影响了酸性胃液对细菌的杀灭作用,大大增加了革兰阴性杆菌 胃内定植的危险[4]。
3.3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ICU院内感染 ICU患者作为特殊对象,接受特殊诊疗操作是临床救治所需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治疗过程中,那些易于导致感染的环节,以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可以改善和加以避免的:①强调无菌观念,严格掌握消毒与隔离知识,充分认识到危重病人容易并发医院感染的特点与危险性;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理的给药方案应是既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又要避免产生耐药突变株;③改善ICU环境,保持空气清新,定期消毒并做细菌培养;④消除污染源,预防交叉感染,严格做好隔离工作;⑤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尽可能早地拔除各种导管如人工气道留置、鼻胃插管等;⑥平时床头抬高30°~45°。
参考文献
[1] 夏祥碧,刘力克.恶性肿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315-3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3] Vincent JL. Microbial resistance:lessons from the EPIC study. European Prevalence of Infection [J]. Intensive Care Med,2000,26(Suppl l):S3-8.
[4] 汪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几个问题[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