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玉莲,戴睿武,汪涛, 陈涛, 阎勇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中心静脉置管术在抢救危重病人中的作用。方法 对128例危重病人采用超声定位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成功率为93.7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定位中心静脉置管在危重病人的应用既能有效的赢得抢救时间,又能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所带来的并发症。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超声定位;临床应用
危重病人抢救治疗中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术,对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指导补液量及速度,尤其在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时能迅速纠正休克,为抢救危急重病人赢得了宝贵时间[1]。常规的中心静脉穿刺技术用于危重病人,一方面存在血管条件差、限制性体位等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穿刺采用根据解剖标志的经验性盲穿法,故一般耗费时间长,且穿刺相关并发症时有发生。我科自2007年3月对128例需长期静脉输液的危重病人,采用在B超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8例根据ApacheⅡ评分标准均达到3分以上的我科危重住院病人,其中胆肠吻合术后58例、肝叶切除后15例、门奇断流术后8例、消化道出血44例、急性重症性胰腺炎3例的危重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85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为56岁。
1.2 材料的选择
Arrow International Inc公司中心静脉导管包1个、多普勒SSD900型黑白超声诊断机(Aloka株式会社,日本)、1%甲紫(龙胆紫)、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肝素帽、 125u/ml的肝素钠盐水100ml。
1.3 操作方法
超声检查:患者去枕平卧,肩部背展,头偏向左侧约45°(一般取右侧颈内静脉为穿刺点)。取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从正面确定颈内静脉走行、与动脉及临近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进一步确定穿刺方向、角度和深度,用1%甲紫(龙胆紫)做好标记作为A点[2],按照上述方法在锁骨上缘切迹1横指处查找颈内静脉作为B点(参见图1)。按操作规范消毒穿刺部位、铺消毒单,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在A点用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在A点向B点方向穿刺进针,按Seldinger法置入相应的导管[2]。
2 结 果
本组128例病人,一次穿刺成功120例,再次穿刺成功8例,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75%,穿刺时间为3.0~5.5分钟,平均为4.2分钟。二次穿刺成功率为100%,无出现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的患者。
3 讨 论
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过程中需要注射抢救药物、补液、静脉营养、血液净化治疗、血流动力学监测等一系列抢救措施,但因这类病人常常置管困难包括限制性体位、血管条件差,躁动、不能配合操作者,肥胖、短颈,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置入大口径静脉导管,全身高度浮肿例,严重低血压例。若按照采用解剖标志的经验性盲穿法易出现以下并发症:⑴气胸: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经锁骨下的锁骨下静脉穿刺[3];⑵血胸:穿刺过程中若将静脉或锁骨下动脉壁撕裂或穿透,同时又将胸膜刺破,血液可经破口流入胸腔,形成血胸[3];⑶血肿:由于动静脉紧邻,操作中可能会误伤动脉;⑷神经损伤:损伤臂丛神经时,病人出现放射到同侧手、臂的触电样感或麻刺感;⑸胸导管损伤:作左侧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时有可能损伤胸导管,表现为穿刺点渗出清亮的淋巴液;⑹大血管和心脏穿孔:为少见的严重并发症。
在超声引导下对危重病人行中心静脉置管,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任何剖面的血管和周围组织结构,结合患者病情特点和优势静脉分布确定穿刺侧,探查静脉走行、与动脉及临近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进一步确定穿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依据超声图象,选择颈总动脉外侧旁开约0.89cm与环状软骨水平为进针点,由于定位准确,提高了穿刺置管的成功率[2]。若对本组患者按照常规解剖定位法反复试穿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穿刺时间延长或置管失败而影响患者的救治。国外研究发现在超声辅助下行深静脉置管能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将超声技术应用于中心静脉置管相较于传统的单靠根据解剖标志的经验性盲穿法更加快捷、安全,对于危重病人的抢救,更适宜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高业霞,罗志刚.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危重病人抢救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35.
[2]黄养能,张茂,杨俭新,等.超声定位在急诊ICU患者困难深静脉置管中的应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6(11).
[3]郭素萍,李青兰.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30(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