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5492 日期:2025-09-16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护理策略。方法 按CCMD-3诊断标准,收集46例60岁以上首次抑郁发作的患者(老年组)为观察组,同期随机抽取的18~44岁首次发作的患者(青壮年组)为对照组,将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老年组以焦虑、激越、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疑病观念、罪恶妄想、自杀及躯体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抑郁情绪并不明显。诱发因素多是躯体疾病。其余症状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躯体疾病是老年期抑郁症的起病原因之一,抑郁情绪不明显,常伴有妄想症状,自杀率高,危险性大。在临床上应采取相应的整体护理策略。

【关键词】 老年期抑郁症 临床特点 护理策略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senil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the relate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Methods According to CCMD-3 diagnosis standard, 46 senile patients over 60 years old with first occurrence of depression were selected to form observation group, and 46 young adults from 18 to 44 years old with first occurrence of depressio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o form control group,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made to their clinical data.Result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nxiety, agitation, poor appetite, weight loss, hypochondria, delusion of sins and physiological illness, their depressive emotion was not obvious; physiological illness was the main inducing factor; other symptoms in both groups showed no obvious difference.Conclusions Physiological illness was one of the causes of senil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the senile patients show out no obvious depressive emotion but often had delusion symptom and high suicide rate; the correlated holistic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 clinic.

  KEYWORDS senil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clinical feature nursing measure

  老年期抑郁症是指首次发病于老年期,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基础,以焦虑症状为突出特点,主要表现情绪低落、沮丧,行动迟缓以及躯体不适感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是老年期常见的精神障碍。大约50%的老年期抑郁症患者未被早期识别诊断,也没有及时有效治疗[1]。究其原因可能是对老年抑郁症的认识不足,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标准也存在争议[1,2]。我们选择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心境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首次发作患者进行研究,以探讨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特点,并就相应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CCMD-3心境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无酒、药滥用或依赖;(2)性别不限,首次发作,年龄≥60岁为观察组,年龄18~44岁为对照组;(3)排除妊娠或哺乳妇女;无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及糖尿病;(4)获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符合上述条件观察组(老年组)46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9例;年龄61~82岁,平均(67.1±7.5)岁,发病年龄(65.9±7.7)岁;体力劳动者34例,脑力劳动者12例;有配偶40例,无配偶6例;有发病因素38例,无发病因素8例;有精神病家族史7例;现患躯体疾病22例;受教育(5.6±3.1)年。对照组(青壮年组)4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19~44岁,平均(33.4±8.2)岁,发病年龄(32.7±8.0)岁;体力劳动者32例,脑力劳动者14例;有配偶37例,无配偶9例;有发病因素39例,无发病因素7例;有精神病家族史8例;现患躯体疾病6例;受教育(8.6±2.4)年。

  1.2 研究方法

  自拟设计调查表,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文化程度、起病形式、病程、临床症状及疗效分别进行统计分析。资料分析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除了年龄和发病年龄有显著差异之外,老年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青壮年组,现患躯体疾病多于青壮年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居住情况、婚姻、职业、发病因素和精神疾病家族史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2 临床表现

  从思维、情感、睡眠以及其他生物学指标等方面共设计20个症状来进行统计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组抑郁症患者妄想观念、激越、无用感、食欲减退、性欲减退、记忆下降及躯体不适等症状比青壮年组出现率高(P&<0.05)。青壮年组昼重夜轻的临床特点较突出,与老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症状出现频率比较(略)

  2.3 治疗与疗效

  老年组和青壮年组分别有19例和21例单用一种抗抑郁剂治疗,所用药物有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文拉法辛、氯丙咪嗪、马普替林等。老年组有27例,青壮年组有25例应用两种及以上抗抑郁剂治疗,联合用药多以5-HT再摄取抑制剂合用三环类、四环类药物等治疗。两组在单用和联合用要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抗抑郁剂治疗6周的显效率,老年组为54.3%(25/46)明显低于青壮年组84.8%(39/46)。

  3 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

  老年期抑郁症是指60岁以上首次出现抑郁发作的抑郁症。此期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神经内分泌系统也出现紊乱、失调,体内激素水平也相应发生改变。老年人受生理功能的影响,其心理承受能力降低,情绪不稳定,容易诱发抑郁[3]。国外报道,老年期抑郁症的症状表现多以自主神经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并常见疑病和被害妄想,老年期抑郁症的自杀率也高于其他任何年龄组[4]。本资料也显示,老年期抑郁症的焦虑激越,躯体不适,被害妄想,疑病观念,无用感,自杀行为,记忆减退,性欲降低等症状明显高于青壮年患者,二者比较有显著的差异。老年组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43.48%),明显高于青壮年组(21.74%)。老年人慢性躯体疾病患病率比青壮年高,而躯体疾病的治疗缓慢,常迁延不愈,为此患者恐惧焦虑过分估计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常采取自杀行为来摆脱疾病痛苦。由于老年人对药物耐受性差,应选择对心血管、肝、肾等影响小的药物如5-HT再摄取抑制剂来治疗。根据老年抑郁患者年龄及病情特点,可采用以下相应的整体护理措施。

  3.1 环境支持治疗及护理

  调整好患者住院环境,保持病室安静,使患者住院期间有良好的安全感及舒适感,可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使患者产生较好的生理及心理效应。在活动娱乐场所,要随时察看,有专人陪护,合理安排好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爱好的事情。对可能造成自伤、自杀或用以伤人的危险物品,要进行严格检查和收集,妥善予以保管。

  3.2 饮食及睡眠护理

  患者可因精神症状及生理因素发生拒食少食及随地拣食,导致营养不良。应给于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糖低脂饮食。进食时应有专人观察,对不主动进食的患者应予帮助,必要时鼻饲,以保证供给患者足够的水分及营养物质。睡眠的好坏常预示着病情的变化,因此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并保持环境安静、整洁及舒适,避免强光剌激。对有自杀企图的,应随时观察。对入睡困难者,可根据医嘱用药情况诱导入睡。

  3.3 症状护理

  对有自杀自伤、不合作、冲动行为等,必须加强巡视,应严加防范,禁止单独活动,并认真交接,必要时设专人护理。一旦发生自杀、自伤或受伤意外,应立即隔离,与医生合作实施有效抢救措施。对自杀自伤后的患者,要做好自杀自伤后心理护理,了解其心理变化,以便进一步制订针对性防范措施。鼓励有幻觉妄想的患者说出异常的感知和思想,以及所致恶劣情绪的感受,并讨论应对方式。

  3.4 心理护理

  要尊重患者的人格,了解患者的不同人格性特征、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生活爱好等,要保护患者隐私,关心体贴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对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应耐心解释和说服。要注重言语性沟通,交谈语量要适中,措辞清晰,重点重复,耐心解答患者所关心的问题,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鼓励患者以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来正视及战胜疾病。同时也要注重非言语性沟通,良好的仪表、动作、手势及表情会给患者一种亲切感及可信感,愉快乐观的情绪可消除患者的忧虑悲观情绪。

  3.5 健康教育

  在住院初期,应着重介绍病区环境、制度、辅助检查及饮食注意事项等。劝慰患者适应环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在疾病恢复期,患者的疾病已得到控制,自知力初步恢复,对患者重点宣讲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征、药物治疗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在出院时,教育应以适应回归家庭及掌握自我调控技巧为重点,工作及生活要有规律化,不要过分疲劳和紧张,适当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避免精神刺激。在维持服药方面,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停药,在维持量上应遵守治疗个体化原则,并嘱患者定期来院查体和做必要的化验检查。

  总之,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不仅要遵循一般抑郁症护理的原则,还必须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给予适宜的、特殊的护理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Mulsant BH,Ganguli M.Epidemiology and diagnosis of depression in late life[J]. J Clin Psychiatry,1999,60(Sppl 20):9~15.

  [2]王祖新.老年抑郁综合征[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175~176.

  [3]陈立亮,王远玉,张雪芹.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特点(附50例分析)[J].临沂医专学报,2004,26(3):179~180.

  [4]秋青,舒伟杰.氟西汀与老年抑郁症[J].国外医学.老年分册,1999,20(3):119~12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