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启亮,程晓春,吴云娣
【关键词】 瘙痒 粗糙 非霍奇金淋巴瘤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25岁,主因反复全身皮肤瘙痒4年余,纳差、失眠4月入院。患者2004年初行“隆鼻术”后发现双下肢大腿内侧皮肤瘙痒,随后再行手术将隆鼻塑胶取出,但大腿内侧的皮肤瘙痒无缓解。并且瘙痒逐渐波及至全身,多次就诊附近医院及诊所,诊断为“慢性荨麻疹、湿疹及皮肤瘙痒症”等,经穴位埋线及抗组胺等治疗后瘙痒仍无缓解;随后患者开始出现失眠、纳差及头发脱落,全身乏力明显,曾就诊昆明某大型医院,经抗组胺治疗后病情仍无缓解。2008年9月到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皮肤瘙痒原因待查”收住院。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史及家族史。体格检查:体温36.2℃,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0/60mmHg。发育正常,体质消瘦,步入病房,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自动体位。未见肝掌及蜘蛛痣,无皮疹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颅无畸形,眼睑无水肿,睑结膜无苍白;鼻腔通气良好,双侧乳突区无压痛。唇无紫绀,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呼吸节律整齐,双肺叩诊清音,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浊界不大,心律整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专科情况:体质消瘦,焦虑面容,全身皮肤稍粗糙,双前臂及双小腿皮肤发硬,上有密集性粟粒疹,双足背有少许肥厚性斑块,轻度脱屑。实验室检查:入院的三大常规及肝肾功正常;腹部超声提示双肾结石;心电图未见异常;胸片提示前上纵隔内软组织病灶,考虑胸腺瘤或淋巴瘤。胸部CT提示前上纵隔新生物并纵隔多个淋巴结肿大,考虑胸腺瘤或恶性淋巴瘤;纵隔镜检查活检提示非霍奇金淋巴瘤。
采用CHOP方案化疗,化疗第二周期皮肤瘙痒减轻,精神及饮食逐渐好转。6周期治疗后皮肤瘙痒完全缓解,脱屑减少,复查胸部CT显示纵隔肿块消退。
2 讨 论
原发性纵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20%,在T淋巴细胞淋巴瘤中,纵隔淋巴结肿大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发生率>50%。与霍奇金淋巴瘤不同的是纵隔肿块巨大,浸润性生长,生长速度快,常伴有胸腔积液和气道阻塞。上腔静脉梗阻常见于非霍奇金淋巴瘤。自发性纵隔非霍奇金淋巴瘤全身症状少,无特异性[1]。恶性淋巴瘤易发生在咽淋巴环、鼻腔、胸部、腹部、肝脾、腹膜后及骨髓等;其中纵隔为胸部恶性淋巴瘤的好发部位,病变最初发生于前中纵隔、气管旁及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双侧纵隔受侵多于单侧。初期常无明显症状,当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压迫气管、肺、食管、上腔静脉,出现干咳、气喘、吞咽梗阻感等。如侵犯心包和心肌,可表现为胸闷气短、心律不齐和心电图异常等。恶性淋巴瘤的全身表现有发热、盗汗、皮肤瘙痒、体重减轻及乏力等;神经系统病变可表现为运动性周围神经病变和多发性肌病等。本例患者仅有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无咳嗽及胸闷,实属少见病例,故予以报道。
参考文献
[1]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