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蛰伤致严重过敏性休克2例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5452 日期:2025-09-16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蜂蛰伤;过敏性休克

 1 病例报告

  病例1:患者男性,45岁。主因“蜂蛰伤半小时”入院。家属代述,患者傍晚在室外乘凉时不慎被蜂蛰伤左手小指,自感局部疼痛难忍,30分钟后感皮肤瘙痒,全身出现风团块,自服“扑尔敏8mg”治疗无效,继之出现心悸、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眩晕、意识不清。由家属急诊送来我院就诊。既往有蜂蛰史,否认过敏史。查体:T 37℃,P 112次/min,R 28次/min,BP 60/30 mm Hg,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反应迟钝,四肢冰凉,口唇发绀。头和全身可见广泛红色风团样皮疹,皮疹压之不褪色。左手小指末节可见针尖样伤口,呈红色,周围有一直径1cm大小的紫斑,境界不清。抢救经过:盐酸肾上腺素1 mg皮下注射,同时立即给予地塞米松20mg肌注,0.9%氯化钠液250ml内加氢化可的松200 mg持续静脉滴注,0.9%氯化钠液250ml内加多巴胺40mg、间羟胺20mg持续静脉滴注,并吸氧、保暖、心电血压监护。局部给予季德胜蛇药片10片碾碎加水调匀敷于蜂蛰伤处伤口周围。经过以上处理后约8分钟后,意识恢复,血压逐渐回升至正常,在门诊输液厅继续治疗痊愈离院。

  病例2:患者男性,43岁。因“蜂蛰伤1小时”入院。家属代述,患者清明节上山扫墓时不慎被蜂蛰伤右耳后乳突区,当时局部疼痛难忍,15分钟后感皮肤瘙痒,躯干、四肢搔抓后出现红色皮疹,但患者未引起重视。40分钟左右时出现呼吸不畅、胸闷、面色苍白、眩晕、意识逐渐不清。由家属急诊送来我院就诊。既往有蜂蛰史,否认过敏史。查体:T 36.2℃,P 108次/min,R 26次/min,BP 70/40 mm Hg,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四肢冰凉,口唇发绀。躯干、四肢可见红色皮疹,皮疹高出皮肤,皮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右耳后乳突区可见针尖样伤口,呈红色。抢救经过:盐酸肾上腺素1 mg皮下注射,开通静脉通道给予0.9%氯化钠液100ml内加氢化可的松200 mg持续静脉滴注,0.9%氯化钠液250ml内加多巴胺40mg、间羟胺20mg持续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吸氧、保暖、心电血压监护。局部给予季德胜蛇药片10片碾碎加水调匀敷于蜂蛰伤处伤口周围。约15分钟后,意识恢复,血压逐渐回升至正常,在门诊输液厅继续治疗痊愈离院。

  2 讨 论

  蜂毒主要含蚁酸、组胺样物质、神经毒素、透明脂酸酶等,蜂蛰伤是由蜂尾部的毒刺蛰伤皮肤所致,其毒素进人人体可引起局部红肿、疼痛、搔痒,少数可出现水泡及坏死,一般数小时后可自愈,很少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被蜂群多处蛰伤,可迅即有全身的反应: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肌肉痉挛、昏迷等,严重时出现血红蛋白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对蜂毒过敏者,立即发生荨麻疹、喉头水肿、气管痉挛,严重时可致过敏性休克死亡,其作用机制不详,可能为蜂毒致心肌麻痹,导致急性心衰[1]。该2例患者只被蜂蜇伤一个部位,其中一个为左手小指,一个为右耳后乳突区,受伤部位仅可见针尖样红点。2位患者既往均有蜂蛰史,但未出现过过敏。但此次2位患者却发生严重过敏性休克,提示我们接诊此类病人时不能单凭既往史、受伤部位多少及蜂蜇伤后当时的表现给予简单处理,2例病人出现过敏性休克均在半小时以上,由此可见对于有蜂毒过敏者应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免病情变化时错过治疗时机而危及生命。若不慎被蛰伤,特别是有过敏体质者应及时到医院处理,局部给予弱酸性或弱碱性溶液冲洗或/和冷敷,找到和拔出毒刺,并且给予蛇药片碾碎加水调匀敷于蜂蛰伤处伤口周围。出现过敏反应者立即皮下或肌注肾上腺素,静滴氢化可的松。如条件不允许,可就地先做简单处理,立即拔出毒刺,并可就地用草药(鲜马齿笕、夏枯草等)捣烂或嚼碎敷于蛰伤处,既可减轻疼痛及中毒症状,又可赢得救治时间。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4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