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1例报道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5440 日期:2025-09-16 来源:论文网

     作者:胡朝磊1,林映奇1,王小鹏

【关键词】 醛固酮;肾上腺皮质癌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36岁,以 “阵发头晕、头痛10年,加重1天”于2006年3月26入院。患者缘于1998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在当地医院就诊,测血压为200/110 mmHg,血K+2.42mmol/L,诊断为“右肾上腺皮质癌”,后行 “右肾+右肾上腺肿物切除术”,术后血压、血K+均恢复正常,2002年血压再次开始逐渐升高至今,未服用降压药物,血压190/110mmHg左右,无明显乏力,无发作性瘫软,病程中体重无明显变化,尿量增多。既往史:右侧睾丸鞘膜积液史7年,无高血压家族史。入院查体:卧位血压195/105mmHg,脉搏70次/min;立位血压190/105mmHg,脉搏71次/min。体重指数(BMI)25.4kg/m2。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甲状腺不大,心、肺无异常,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右侧肋弓有20cm手术癜痕,未触及包块,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血K+2.96~3.20mmol/L,24h尿K+21.47mmol/L,尿pH 7,动脉血气分析。PH7.44,PCO246.5mmHg,HCO331.1mmol/L,SBE 6.2mmol/L。卧立位醛固酮试验:醛固酮卧位210ng/L,立位230ng/L;肾素卧位0.41ng/ml,立位0.73ng/ml。24h尿游离皮质醇、儿茶酚胺正常,βHCG、性激素、甲状腺激素正常,肝肾功能、甲胎蛋白均正常。腹部CT:左肾上腺未见异常,右侧肾上腺术后改变缺如,余未见异常。胸部CT:两肺多发结节和肿块,以右下肺为多,边界光滑,密度均匀,肺门、纵隔未见淋巴结肿大。2006-04-04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转移性肾上腺皮质腺癌,免疫组化:MelanA(+),CgA(),Syn(+),AE1/AE3(),HMB45()。本例患者临床上有高血压、低血钾,激素测定显示高醛固酮血症、低肾素活性,用醛固酮拮抗剂安体舒通治疗可使血压、血钾恢复正常,多次病理证实肾上腺皮质癌,因此临床诊断为肾上腺皮质癌引起的原醛症。既往右肾上腺巨大占位,目前肺内有多发转移结节。需与嗜铬细胞瘤相鉴别,但该患者24h尿儿茶酚胺正常,因此临床可除外嗜铬细胞瘤。另外免疫组化染色MelanA(+)支持为皮质肿瘤,CgA()也进一步除外了嗜铬细胞瘤。临床诊断:(1)原发性醛固酮综合症;(2)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右肾+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后,肺转移。给予口服补钾(6g/d)7d,同时服用安体舒通(180mg/d)治疗,血压、血钾均正常(血压120/70mmHg,血K+3.90 mmol/L)。于2006年3月12日开始化疗目前完成4个疗程,肺内灶明显减小,病情部分缓解。

  2 讨 论

  原发性醛固酮综合症是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过多引起的综合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血压者占70%~80%,也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之一,约占高血压人群2%左右[1]。原醛症病因中,65%~75%为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腺瘤,25%~30%为双侧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增生,而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不到1%[2]。 肾上腺皮质癌(adrenocortical carcinoma,ACC)是起源于肾上腺皮质的一种罕见高度恶性肿瘤,有报道该病在全美人口中的年发病率为0.5~2.0/100万,ACC中仅有2.5%的肿瘤分泌醛固酮,临床上表现为原醛症。分泌醛固酮的ACC国外报道50余例,国内仅有5例报道,均为个案报道。早期原发灶手术切除是ACC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无法手术者可用密妥或放、化疗作姑息性治疗。ACC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是决定ACC预后最关键的因素。手术ACC患者中位生存期3~9个月,而完整切除肿瘤患者为13~28个月。

  该患者已手术切除原发肿瘤术后8年,目前发现双肺内多发转移结节,只有放化疗的可能,目前化疗已完成4个周期,肺内转移灶明显缩小,病情达到部分缓解,生存期已超过2年,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王志华,初少莉.高血压住院患者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高血压杂志,2005,13(8):504~309.

  [2] 刘 超,王伯余.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疗进展[J].人民军医,2009,52(2):123.

上一篇:眼底荧光造影的护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