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120例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5457 日期:2025-09-16 来源:论文网

【摘要】   本文分析了在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及卫生条件下120例急危重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作者认为心理护理在整个护理工作中占重要地位,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予不同的心理支持、疏导及疾病宣教,可以缓和患者的紧张情绪,有助于病员的治疗与康复。 

【关键词】 高原地区 急危重症 心理护理

  我院地处西藏高原,含氧量低,路况相对较差,医疗机构分散,就诊对象以藏族和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他们相对文化水平低,宗教信仰强烈,表达能力差,卫生防病意识淡薄,急危重症患者多。该就诊人群不仅面临生命威胁,还可能遭受躯体伤残,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易产生焦虑、恐惧、绝望、不认同或淡漠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因此护理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通过自己良好的言行,去影响病人,帮助病人接受并适应突然改变的角色,正确对待疾病和死亡,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有利于病人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均为我院住院的急危重症患者,年龄18~70岁;文化程度:小学12例,中学72例,大专以上36例。工作性质以体力劳动者为主。其中,急腹症12例,脑血管意外38例,四肢及脊柱创伤70例。

  2 心理特点

  急危重症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1]。这些人群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护士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针对急重症患者焦虑恐惧、紧张不安的情绪,护士只有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舒缓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创造最佳身心状态的需要,也是促进护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护理效果的需要[2]。

  3 临床护理
  
  由于急危重症患者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消除患者的心理紧张状态。

  3.1 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在西藏高原地区从事医疗工作,就诊对象主要为藏、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因此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是作好接待少数民族患者心理工作的关键。接诊工作首先碰到的就是语言,由于语言不通,无法交谈,容易产生误会,发生摩擦,在实际工作中自学藏语、回语等,努力克服语言交流的障碍,以方便交流。这样更容易贴近患者,使患者感到平易近人,可亲可近。

  3.2 稳定病人情绪

  急危重症大都起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病人对疾病缺乏认识,心理随机应变能力不足,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等。护理人员在迅速、及时、有效配合抢救的同时,应首先稳定病人的情绪。此时,护士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患者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护患关系,能够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积极配合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

  过去有种欠妥的做法,对急危重症病人只重视抢救技术的实施,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简单的劝慰病人,消除其紧张情绪,但这种方法往往收效不大[3]。急危重症患者在情绪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单纯的语言安慰就如杯水车薪,难以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所以心理护理首先要表现在医疗、护理人员以治愈疾病的态度上,高度的重视,足够的信心;其次要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执行医嘱的轻、快、稳、准,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增强安全感;再则在尽力终止病人不断加剧的疾病痛苦的基础上,再配以适当的语言安慰,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对于生活丧失信心的患者,则要找出其轻生的思想根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根本上消除其轻生的念头,树立起生活的勇气。

  3.3 做好病人家属和亲友的思想工作

  本组患者以藏、回族劳动者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救治过程中,其家属、亲友由于对突发疾病的恐惧和缺乏了解,对亲人病情的担忧,往往会表现得惊惶失措,哭闹喊叫,甚至易怒、冲动,不但影响了正常抢救秩序和抢救过程,而且会给患者情绪带来更坏的影响,使之过分担忧自已的病情,担心肢体失去功能、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对以后生活来源的顾虑等因素参杂其中,反而加重病情。所以,做好家属、亲友的思想工作,使其配合医生、护士对患者就实施治疗方案的必要性、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风险性、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等进行术前健康教育[4]。告知患者术后需加强功能锻炼,并将肢体功能可恢复的程度交待清楚,使患者对手术树立信心,配合手术。而对于对生活丧失信心,病程长,预后差将会有残疾的患者,亲友、家属的理解、体贴、关怀和适时、适度的劝说对病人心境的改善也正如雪中送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3.4 使患者有安全感

  护士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护士对患者要高度同情,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周到、热情、谨慎地服务于患者。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了解患者、家属的不同心态。通过安慰、鼓励、解释、疏导,使患者减轻精神压力,消除疑虑,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消除思想顾虑与紧张状态,还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减轻其心理上的压力。对急危重症患者,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的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5]。

  3.5 恢复期的心理干预

  病人脱离危险后,将面临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此期由于病人角色的转换,与社会生活脱离时间较长,病人迫切希望早日康复,脱离医院环境,尤其在某些生理功能丧失或低下,生活不能自理时,往往表现为焦躁、易怒、情绪低落等等,难以配合护理工作,此期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服务态度好,并着重加强生活护理,建立良好的治疗环境。应做好各种基础护理,如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尤其对不能起床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其肢体的功能位置和卧位的舒适,以便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协助病人解决生活的不能,或安排替代的办法,改善不良的心境,同时还要保持病室安静、清洁、整齐,减少噪音等不良因素的刺激,加上护理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谦和的笑脸,必定会维持住病人良好的心境,缩短治疗过程,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总之,心理护理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在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及卫生条件下做好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在学好少数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舒适感,要全面观察了解其心理,及早发现患者的心理障碍,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使患者的心理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9~123.

  [2]吴培香.患病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1(1):50.

  [3]吕瑾瑜, 梁颖芳.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5):12.

  [4]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1~494.

  [5]吴汉荣.医学心理学[M].第2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32~3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