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输液微粒 输液安全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不溶性,其直径一般1~15 um,少数可达50~300um。)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输液剂中的微粒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氧化锌、粘土、纸屑、纤维素、玻璃屑、细菌、药物微晶等[1]。大量微粒进入人体后,对人体可以造成以下危害:(1) 微粒较小时,由于向心性静脉输液静脉管腔不断扩大,小微粒不易在静脉系中停留,但随血液通过左心后,动脉管腔逐渐缩小,直径约5~10um大小,因此微粒就有可能滞留堵塞毛细血管,引起血管肉芽肿及坏死等严重反应,堵塞部位多发生在肺、脑、肝、肾及眼部,除导致不同程度的坏死和损伤外,某些微粒还可能引起肿瘤样和抗原样反应。据报道:1963年Garvan和Gunner在尸检中发现用过40升输液的肺标本有5000个肉芽肿[2]。(2) 微粒较大时,比如:输液瓶胶塞微粒一旦进入人体,是不能通过一般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只能引起血管栓塞[3],引起局部供血不足,使组织缺氧和水肿,甚至坏死。原因:通常我们加药的针头型号是9~12号,其直径是900~1200um,也就是说,加药时针头切口下的瓶塞微粒最大直径1200 um,而人体最大小静脉为200~300um。(3) 由于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4) 微粒本身是抗原,可引起过敏反应及出现血小板减少症[1]。我们结合实践体会对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和对策进行探讨。
1 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1.1 药物因素
1.1.1 液体、针剂本身因素 药液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及出厂前未经严格把关,达不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即: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 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 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
1.1.2 联合用药的微粒污染 输液中加入多种药物,虽然每种药物的不溶性微粒均符合规定,但混合后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有人对输液配伍微粒累加的研究结果提示,配伍药物越多,微粒越多,微粒增加越明显。同一瓶液体中加入药品种类愈多,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由于药物配伍不当可能产生药物未完全溶解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使pH值升高或降低产生微粒。此外粉针剂溶解不完全也是致溶液中微粒增加因素之一。
1.1.3 药液容器及药品的包装、储存中污染 由于药液与容器的接触、撞击、化学反应等可脱落大量的微粒,特别是盐类、复方枸橼酸钠、氯化钾等药物,对容器有一定侵蚀作用,接触时间越大,脱落的微粒也就越多。另外,药液与橡胶塞接触发生反应以及附着于橡胶塞表面的填料成分脱落,尤其是旧橡胶塞由于表面破坏,更易脱落微粒异物,可产生浑浊、白色及有色粒子[4]。大输液在搬运,贮存使用过程中因碰撞或保存不当,使用时检查不严也会造成微粒污染。
1.2 一次性输液器具污染 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本身带有未塑化的离分子微粒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组装过程中带入微粒[5]污染液体。
1.3 操作因素
1.3.1 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导致内筒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造成细菌,微生物,尘埃及操作人员的手带入微粒污染;以及外筒与内筒因反复摩擦造成注射器本身微粒增加,加重输液微粒污染。
1.3.2 因加药时注射器穿刺胶塞微粒污染 传统针头穿刺瓶塞,导致胶塞脱落,使微粒落入输液瓶中;由于操作不当,输液针头反复插入胶塞致橡胶微粒增加。
1.3.3 静脉穿刺针头斜面滞留微粒污染 无菌观念淡漠、技术不过关等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是引起输液微粒污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3.4 割锯安瓿及抽吸药液时,不溶性玻璃微粒的污染 据报道[5],一支5ml的安瓿,用砂轮割锯后不消毒掰开,瓶内液体就会带有玻璃微粒1300~3000个,假如用酒精棉球擦试割锯后再开瓶,微粒污染会减少。有人实验证实,锯割安瓿1/4周较锯割1周,安瓿内药液被玻璃微粒污染为少(P<0.01),故又提倡仅割锯1/4,并用酒精或稀释碘酊擦拭后掰开为宜。另外,传统的抽药方式,将安瓿倒置,安瓿断口处的微粒混入药液中,造成污染[4]。
1.3.5 配液间及病房空气污染是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重要原因 目前大多数医院配液室都在普通的治疗室中进行,虽然治疗室天天消毒,开放使用后很快被污染,加之操作护士的工作衣、帽、鞋、口罩又未消毒,且人员流动大等,造成治疗室不洁净。在配液过程中,使空气中细菌,尘埃进入瓶内。病房中尘埃、细菌、纤维、微生物的含量更高,输液时可随排气管进入液体,以及穿刺操作时污染针头,将微粒带入人体血液。
2 保障输液安全,防范输液污染对策
2.1 严格进货渠道,必须选用符合国家药典规定的优质药液、药物及一次性输液器具。
2.1.1 操作过程中严格“三查七对一注意”制度,大输液应无菌,无热原,操作前要认真检查药液的澄明度,所用液体不应含有可见性微粒和异物,如有白块、黑点、浑浊、变色、絮状物等异物时不可使用,输液容器要无裂痕及破口,瓶盖无松动,是否在有效期内。检查方法:检查时光线要充足,检查方法要按直立、倒立、平视三步骤进行自下而上顺序检查。
2.1.2 已经加好的药液应立即进行输注,正在进行滴注的药液不能因穿刺困难等原因长时间搁置;已经打开的安瓿或溶解好的药液如有剩余,不能留着在另一时间段继续用。因为药液经过加药、溶解、打开已经与空气接触。
2.2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1) 合理用药避免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控制输液内药物总数。(2) 注意药物溶解度:浓度越高,微粒越多。稀释药物时应使其充分溶解,特别是溶解度小的药物,需要增加液体量。(3) 护士在配制输液药物前,应具体阅读药品说明书,熟悉药物药理作用,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用法,用量,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针对使用药品,查看药物配伍禁忌表及有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4) 在没有资料证实可以混合静脉用药前,严禁随意配伍。(5) 任何药物要做到现用现配。(6) 必要时可对配伍液体进行微粒及pH值监测。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配液,避免因溶媒改变引起药物溶解度及pH值改变,出现沉淀、混浊和结晶析出。(7) 使用粉针剂药物时,必须将其完全溶解。(8) 抗生素与中草药注射连续给药时应用生理盐水间隙冲管。从而减少不溶性微粒污染引起的输液反应。
2.3 输液容器及药品的包装与储存应注意的问题 (1) 护理人员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药械科,时刻保证药液质量。(2) 搬运过程中要轻拿轻放;液体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不能倒置存放。(3) 输液容器及器具使用后加强管理,不可回收再利用。
2.4 一次性输液器及注射器的使用问题 (1) 注意操作前仔细检查有无漏气、生产批号、有无弯钩。(2) 提倡在加药前抽取适量液体冲洗注射器,在输液排气时,尽量多排出液体,便于冲洗注射器及输液器内的微粒。(3) 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做到一人一针,一药一针,杜绝重复使用。(4) 执行静脉推注药液时,可采取通过莫菲氏滴管测孔用药,防止因直接将注射器与输液针头连接,而未通过输液器终端过滤造成微粒污染,尤其是胶塞污染。
2.5 进行输液操作过程中护士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2.5.1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5.2 最大限度降低针头穿刺胶塞微粒污染 正确抽吸药液,正确配药,防止微粒污染:改变传统的的抽药方法,安瓿不能倒置,针头于安瓿中部抽吸,在抽吸过程中尽可能使安瓿内液面与安瓿口间距离增大,防止安瓿端口处的微粒混入药液中[6]。
改进加药针头:将针头的尖端做成封闭圆锥形,在针头旁侧开方形针孔,可一定程度避免刺穿胶塞时带入微粒[5]。
配药的针头越大,药液中的胶屑也越大:针头不宜过粗,一般采用9~12号为宜,以减少橡皮屑的脱落,同时一定注意仔细检查针头有无弯钩,杜绝使用有沟的针头。
此外,临床配液时,对不易溶解的粉针剂,采用敲击配制易造成玻璃碎屑增加,因此,对粉针剂不能过度敲击。选用带有负压的粉剂制剂,防止空气中的微粒进入药液引起污染。
2.5.3 进行静脉穿刺时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穿刺时,对油垢污染的皮肤彻底清洁消毒。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减少回针次数。穿刺失败一定更换针头,勿将拔出的针头插入瓶塞内重复使用。仔细检查针头有无弯钩,尽量选择锐利的小号针头。正确掌握进针角度、速度,减少进针时带入的微粒成分[7]。
2.5.4 如何正确切割玻璃安瓿 切割玻璃安瓿时,割据痕长应小于劲颈的1/4周,(割痕越长,玻璃碎屑越多,不溶性大颗粒的数目也随之增加)添加药时,应先消毒安瓿颈,锯割后再次消毒方可掰开,且须倾斜45°,减少玻璃屑污染。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否则安瓿局部会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选用带有理想割痕的厂家生产的安瓿制剂最理想。
2.5.5 配液间及病房环境符合要求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杜绝因操作规程不规范而导致微粒污染引起的输液反应及其它危害,有条件的医院应在治疗室内配备净化无菌工作台,改善护士配液操作环境,减少污染。
对配液室及病房的空气净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安装空气净化设施,减少病原微生物和尘埃的数量,使输液环境洁净;治疗室消毒1~2次/日,控制非工作人员入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病房及时进行出院床单位清洁与消毒,减少陪客及探视人员,保持病房清洁整洁,空气流通。
3 讨论
3.1 “输液微粒污染”概念的提出,让我们意识到:如果我们不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你在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同时,可能给病人带来了不必要的伤害,甚至无法挽回的伤害。
3.2 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无菌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意识、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护理技术性很强,它是一门科学,不能随心所欲,抱有侥幸心理,需要我们知道该怎样做,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意识到不按操作规程做会引起人命关天的后果。同时,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护理工作光有经验是不够的,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探索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7~448.
[2] 陈 岚.输液反应与医院外源性感染[J].实用护理杂志,1991,7(2):25.
[3] 杨希枋,李素云.关于静脉用药中微粒污染的认识[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13~14.
[4] 李翠淑.微粒污染输液液体的探讨及预防[J].中华使用中西医杂志,2001,14(21):2034~2035.
[5] 梁安鹏.静脉输液临床污染的危害及其预防处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1,7(8):4~42.
[6] 杨 琴,胡仲武,陈 军,等.减少玻璃微粒对注射治疗影响的方法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11):489.
[7] 王爱丽,李宗敏,井 明,等.静脉穿刺针头斜面滞留微粒形态的临床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