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71例的护理体会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5353 日期:2025-09-15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1],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AMI为内科常见急症,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降低AMI死亡率、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的关键是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近些年国内外广泛开展心脏疾病的康复护理,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康复护理对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可产生有益的影响[2]。临床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对AMI患者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每一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为探讨AMI的临床护理,我们对我院2003年7月~2008年11月收治的71例病人作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3年7月~2008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1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26例,年龄45~87岁,平均年龄61.8岁。按心电图所示梗死部位为前壁梗死39例,其中广泛前壁6例,前间壁9例,下壁梗死8例,后下壁梗死5例,侧壁梗死6例,无Q波型心梗4例。

  1.2 24h的发病分布情况 8pm至次日8am 67例(57.2%),8am~12n 15例(12.8%),12n~8pm 35例(29.9%),夜间发病较多。

  1.3 诱发因素 病史中有较明显的诱发因素共59例,其中劳累32例,情绪激动12例(包括与人争吵,外界刺激等),饮酒9例,大便用力6例。

  2 抢救与护理
  
  立即进行快速有效的抢救,绝对卧床,吸氧,心电监护,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快速采血送检,遵医嘱及时正确给予药物治疗 如:扩血管、抗凝、溶栓、止痛、补充血容量、治疗心律失常等药物,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皮肤色泽及温湿度、尿量、神志、心率、心律等变化,并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的变化,发现异常迅速报告。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和药品,除颤仪待机备用状态,随时配合医师做好并发症的抢救。

  3 体会

  3.1 氧疗 氧疗是心肌梗死治疗中重要措施,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可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吸氧可挽救濒临梗死的心肌细胞,抑制梗死面积的扩大,因此及时通畅有效吸氧是至关重要的。常规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流量为3~6L/min,持续4~6d以后间歇吸氧,流量为1~2L/min。

  3.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2.1  严密观察血压 由于心肌部分梗死,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梗死面积越大,心肌收缩力降低越严重,造成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此时或伴血容量不足,再灌注损伤,血管扩张药及合并出血均可发生低血压,因此应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收缩压下降到&<80mmHg,脉压&<20mmHg,或患者原为高血压,当血压数值下降20%以上,应考虑心源性休克的可能。要及时告知医生,迅速给予相应正确有效的处理。我们目前采用电子血压监控,一般每30~60min测血压一次,血压不稳定时每隔10min监测1次,血压平稳后,根据病情延长测量时间。

  3.2.2 持续心电监护 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常常发生于24h之内,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床边连续心电图监测及全面的护理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危险征兆,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发病1周内尤其是最初24h的病人是至关重要的。对患者采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护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感,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记录下变化的心电图,标明时间,保留静脉通道,准备好抢救车及抢救仪器如除颤仪、吸引器、呼吸机、气管插管盘、起搏器等用物。尽快协助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时,电极位置一定要固定好,检查导联线连接是否牢固,防止患者翻身时电极脱落。我们多采用三点电极连接方法代替常规四肢导联。

  3.3 心理护理 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发病急,心前区剧烈疼痛,会产生紧张,恐惧和悲观心理障碍,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作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对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鼓励患者调整积极的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活动与心态表现,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对比较安静的患者,多从心肌梗死易患因素方面进行开导,使其心理上有所准备;对于性情急燥的患者,要从心理上给予安慰,让患者真正了解情绪与该病的关系,以及不良情绪对该病的预后影响,使患者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疾病,并介绍曾收治类似患者抢救成功的经验,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安全度过危险期。医护人员要举止大方,言语得体,待病人满腔热忱,象亲人一样,使其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从而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同时为病人提供安静安全、清洁、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气新鲜,空间设置和谐,物品摆放整齐、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对个人隐私感的患者要注意遮蔽,以减少环境对患者的恶性刺激[3]。杜绝在患者面前传达有关家庭、经济、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以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加重病情。

  3.4 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早出现、最为突出的症状,缓解疼痛很重要,疼痛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促进儿茶酚胺分泌及患者躁动,儿茶酚胺能加快心率,增加心排血量,增加心肌耗氧量,可扩大心肌梗死范围,剧烈疼痛、烦燥不安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所以对疼痛应尽快有效的控制,使疼痛减轻到患者容易耐受的程度[4]。常规给予杜冷丁或吗啡止痛。同时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

  3.5 休息与活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的第1周内病情最不稳定,易出现并发症,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谢绝探视,保持情绪稳定,防止不良刺激,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病人心脏负荷。护理操作要尽量集中完成。如患者情况稳定,无并发症,第2周就可以在床上作四肢活动,第3~4周帮助患者逐步离床站立和室内围床慢走,笔者认为根据病人的病情适当增加活动量为妥,运动量以不引起心脏不适或气短为指标[5]。

  3.6 合理饮食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饮食中,要给予必要的热量和营养。应给予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足量蛋白质,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最初2~3天以流质饮食为主,如水果汁、米汤,以后随病情缓解可进半流食如瘦肉、鸡蛋、稀米粥等,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水果,食用适量的蜂蜜,并强制戒烟[6]。可在睡前,起床后加适量易消化营养丰富的膳食。饮食宜少食多餐,切忌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3.7 排便问题 通过加强饮食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应向病人宣传便秘和用力排便的危害性,告知患者大便时不宜用力。对须卧床的病人,指导和训练定期在床上排便的习惯。消除病人的过度紧张和恐惧心理,以免影响排便,并可常规服用缓泻剂。严重病人排便时要有护理人员协助并在心电监护下进行,以防发生意外。保持大便通畅,如便秘可给予缓泻剂。

  3.8 康复指导 根据患者的心理、生活环境、教育程度、个性等因素进行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教给患者相应的健康知识,即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如何防止复发和自我保健,使患者掌握疾病的规律,有利于配合治疗,防止或减少诱发因素及并发症,尽快恢复和促进健康。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例如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发病的危险因素。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长期卧床,食欲减退,胃肠蠕动减慢,而且患者以老年人偏多,因此便秘的发生率较高,可给予缓泻剂口服,如复方芦荟胶囊、果导等,必要时给予开塞露。排便时,嘱其避免过度用力或屏气,以免引起猝死。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镇静、安眠药物。告诉患者坚持锻炼以增强体质但勿过劳,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坚持服药定期复查,戒烟、酒,饮食宜清淡低脂限制热量摄入,保证充足睡眠,保持每天大便通畅,改变以往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心肌梗死的康复也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3,293,296.

  [2] 段红玉,武惠萍.责任护士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作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0):9.

  [3] 纪 婕.心理护理在预防ICU综合征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4):49.

  [4] 聂振明,孟昭全.实用危重病监护与急救[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233~234.

  [5] 朱玉洁.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J].井冈山医学专报,2005,12(2):61.

  [6] 刘 冬.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4,25(13):7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