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强 郑宇 王跃静 张炯 郁芸
【摘要】在我国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率不断上升的今天,角膜塑形术为广大青少年近视眼患者带来了福音。戴镜后裸眼视力是否能得到提高是本研究一个关键的评价指标,因此本研究旨在重点观察戴镜后的视力情况。本文就角膜塑形镜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做出综合评价和系统分析。
【关键词】 角膜塑形术 近视治疗 角膜曲率
【Abstract】 Today myopia disease takes place increasingly among young people in our country. Orthokeratology brings hope for the sufferers. It is an essential indicator for evaluating findings in this research that whether or not the opened vision can have the enhancement after wearing eyeglasse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for the purpose of the observation of vision situation after wearing orthokeratology. This research paper analyzes in both synthetic and systemic way on clinical effect of the cornea profile glasses and its complicating diseases.
【Key words】 orthokeratology myopia treatment corneal curvature
角膜塑形术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硬性角膜接触镜的应用与推广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最早期使用的硬性角膜接触镜是不透气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PMMA),当时许多眼视光医师发现经配戴普通球面设计的PMMA镜片后,角膜曲率有平坦化改变,屈光度有所降低,因而医师利用这种变化特性对近视眼患者进行了有选择有目的的所谓角膜塑形治疗。90年代中期角膜接触镜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出现了飞跃发展,高透气性材料大量开发研制,各种新型的镜片设计层出不穷,同时配合先进的数控加工技术可以精确制造出各种复杂曲面的光学镜片。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极大促进了角膜塑形术的蓬勃发展,无论是材料、设计、配戴方法,还是降低近视度速度、疗效、稳定性和安全性均比以往的角膜塑形术有了显著的改良和提高,所以被认为是角膜塑形术的革新,又被称为现代角膜塑形术。现代角膜塑形术实际上仍是采用非手术的方法对角膜进行矫形治疗,即配戴一种与角膜表面几何形态相逆反的特殊设计的高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实施合理的、可调控的、可逆的程序化塑形,从而不同程度降低角膜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并获得控制近视发展的效果。目前这项技术得到眼视光领域的高度瞩目,美国、欧洲、澳洲以及近视眼高发的亚洲各国相继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本文就角膜塑形镜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做了一些分析和评价。
本组病例由三个眼科中心提供,共302例601眼,男119例,女183例,年龄8-40岁,平均年龄12.7246±0.31042。戴镜前屈光度等值球镜:-3.3565±0.0768,戴镜前平均矫正视力 0.9606±0.00442。本研究病例均通过常规检查排除了配戴角膜塑膜镜的眼部及全身禁忌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参与本研究的三个眼科中心均使用美国OPK梦戴维角膜塑形镜。
1.2 方法:
1.2.1 验配前检查:对充分了解角膜塑形镜作用原理并愿意接受者进行验配前的常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的眼前节常规检查、眼底、眼压、角膜曲率测定及ORBSCAN检查等,特别是利用ORBSCAN监控角膜形态的变化,并建立完整的档案系统,以利随访和总结。
1.2.2 试戴:根据检查数据选择合适的试戴镜片进行试戴,进行2-4小时的试戴观察。观察戴试镜片后的视力和配适情况,配适观察使用荧光素染色,采用裂隙灯滤光弥散式投照法进行评估,根据试戴的结果找出最佳标准片定制镜片。
1.2.3 配戴: 在经过戴片、摘片、护理培训后,要求患者每天在睡前用专用液清洗镜片,然后将专用人工泪液滴人镜片内后戴镜。戴镜时间一般维持6-8h,次日清晨取下镜片清洗后用护理液将镜片泡入镜盒中,以备后用。
1.2.4 随访:戴镜后1wk、1mo、3mo要求来院复查,复查包括裸眼视力、屈光检查、ORBSCAN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尤其注意角膜上皮状况及镜片的情况。
1.2.5 数据使用SPSS13软件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本研究组戴镜后3mo的裸眼视力趋于稳定。将戴镜后1wk、1mo、3mo的裸眼视力分别与戴镜前裸眼视力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920、-77.710、-65.362,p<0.001、<0.001、<0.001),见表1:
表1 OK镜矫治前后的裸眼视力的变化
Table 1 The changes of visual acuity after the treatment
组别n均数TP*
戴镜前6010.1579±0.00686
一周6010.9656±0.00698-95.920&<0.001
一月6010.9481±0.00925-77.710&<0.001
三月6010.9475±0.01126-65.362 &<0.001
p*为治疗后1kw、1mo、3mo和治疗前比较。
2.2 本组研究戴镜后1wk、1mo、3mo的裸眼视力与戴镜前矫正视力比1wk、1mo、3mo均无统计学意义(t=-1.364、0.599、0.581,p=0.174、0.550、0.562),见表2:
表2 戴镜后各组和戴镜前矫正视力比较
组别n均数TP*
戴镜前的矫正视力6010.9544±0.00517
一周6010.9656±0.00698-1.3640.174
一月6010.9481±0.009250.5990.550
三月6010.9475±0.011260.581 0.562
p**为治疗后1kw、1mo、3mo和治疗前的矫正视力比较
表3 戴镜后各组和戴镜前角膜前表面HK的比较
组别n均数TP*
戴镜前60142.6198±0.09224
一周60140.6576±0.1055826.020&<0.001
一月60140.7345±0.1097620.143&<0.001
三月60140.8150±0.1172517.476&<0.001
P***戴镜后1kw、1mo、3mo和戴镜前角膜前表面HK的比较
2.4 本组研究戴镜后1wk、1mo、3mo的角膜前表面垂直向曲率与戴镜前角膜前表面垂直向曲率比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05、20.626、21.667,p<0.001、<0.001、<0.001),见表4:
表4 戴镜后各组和戴镜前角膜前表面VK的比较
组别 n 均数 T P****
组别n均数TP*
戴镜前60144.0886±0.10544
一周60141.8223±0.1219722.505&<0.001
一月60141.7147±0.1328720.626&<0.001
三月60141.7274±0.1364721.667&<0.001
P****戴镜后1kw、1mo、3mo和戴镜前角膜前表面VK的比较
2.5 并发症:角膜上皮损伤,本研究中发生角膜上皮点状脱落和角膜中央明显压痕的病例在一周时占7.5%,一个月时占6%,三个月占9.8%,其中反复出现角膜上皮点染和明显压痕的占2.5%。经过停戴和适当的角膜上皮修复的治疗均在24-72小时恢复,没有引起感染和角膜翳的病例发生;对反复出现角膜上皮损伤情况的,在排除了镜片清洁问题后对镜片作出适当的处理。在验配过程中,也有产生重影的患者均放弃了治疗而未纳入本研究。
3 讨论
角膜塑形镜为夜戴型角膜接触镜,尽管其有较高的透氧性,但长时间的夜戴仍可使角膜处于持续相对缺氧状态。缺氧情况下,角膜上皮细胞的无氧代谢加强,乳酸生存增多并进入基质层,使角膜组织的渗透压升高,导致水分进入基质层增多,引起角膜水肿,水肿的上皮易脱落。我们认为要力求做到:①规范验配,力求配适良好;②取戴镜片动作轻柔,避免角膜划伤;③强调镜片的规范清洗和规范浸泡,以避免镜片上的异常代谢产物结晶残留;④及时随访,注意观察镜片的松紧是否合适,必要时更换镜片;⑤遇有角膜上皮损伤或压痕的及时停戴,适当给予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眼药,并严密观察,预防角膜感染。对于依从性较差的患者我们均不建议配戴。
综上所述,角膜塑形镜具有降低近视度数速度快、效果显著、安全、可逆的特有优势。但矫正近视度有一定适用范围,同时长期配戴对角膜及眼表的影响以及能否阻止或减缓近视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参 考 文 献
[1]吕岚,邹留河,王荣先,等.角膜塑形术致感染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分析.中华眼科杂志,2001,37(7):443—446.
[2]谢培英,张缨.角膜矫形镜矫正治疗近视、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评价. 眼科时讯, 2005, 38:34.
[3]褚仁远,谢培英.现代角膜塑形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谢培英. 促进我国现代角膜塑形术的健康发展[J].中华眼科杂志,2007,43(8):547-549.
[5]RODGER T K.Ten Common Quegions about Today’s Orthok[J].Contact Lens Spectrum,1998,1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