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瓷性胆囊腹腔镜切除术59例治疗体会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4589 日期:2025-09-07 来源:论文网
作者:黄东风 江海艳 王泉雄

  我院自2004年7月至2008年11月共完成LC416例,其中增生性胆囊59例,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59例,男33例,女26例,年龄58-77岁,平均64.8岁。
  病史2年—13年。59例患者均为胆囊结石并急慢性胆囊炎,均有不同程度右上腹季肋区疼痛及胀满不适。其中肝功能轻度受损17例。有合并症35例:糖尿病13例,高血压17例,频发早搏1例,心肌梗塞1例,哮2例,肺气肿1例,肝硬化11例,贫血5例。既往有手术病史患者13例。
  2 手术方法
  2.1 纠正低蛋白血症及贫血,关注水电解质失衡,针对其它合病症进行治疗,待病情稳定2—3天后准备手术。术前上胃管及导尿管,禁食12h。全麻插管下手术。常规体位,气腹压力13mmHg。采用三孔法42例,四孔法17例。
  2.2 59例患者胆囊增增厚肿胀,无创抓钳不能钳夹。第1例患者因无操作经验而直接中转。余患者先用穿刺针抽吸胆囊胆汁,再用电凝钩在胆囊穿刺部位烧灼一小孔,插入吸引器吸尽胆汁。此时抓钳能抓住胆囊进行胆囊三角的解剖。
59例患者中22例解剖出胆囊管及胆囊动脉;36例因胆囊三角结缔组织增生致密而无从解剖。此36例患者只得将胆囊部分切除,连同取出的结石放入垃圾袋中。34例在怀疑胆囊管开口位置用弯钳探查并适当插入作标记,在胆囊管胆囊侧缝扎胆囊管,深度以刚好越过胆囊管为宜。余2例患者经观察后未对胆囊管作处理。残余胆囊对粘膜作电灼处理。
  3 结果
  在22例解剖出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的患者中,1例裸夹胆囊动脉在剪断后胆囊动脉回缩,在难以再次寻找胆囊动脉的情况下中转手术;1例在用可吸收钛夹钳夹胆囊动脉时将胆囊动脉切断致出血,但寻找到出血点并作出处理;2例在术中发现迷走胆管而中转开腹。59例患者中留置引流管者19例,术后2—4天拔除。   4 讨论
  4.1 对胆囊三角正常解剖结构及其变异的充分认识是实施手术的前提。术时须辨认清楚胆总管—肝总管—胆囊壶腹。可由胆囊壶腹部开始解剖,向内向上逐一解剖出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当胆囊三角区结缔组织增生致密无从解剖时,暂不解剖。按手术方法2中之叙述处理胆囊管。只要掌握进针位置方向及深浅,不会伤及其它组织。本组34例患者使用此方法处理,无1例伤及其它结构;或在仔细观察没有胆汁流出后对胆囊管不作处理。术中出血时不要慌乱。迅速增加第四孔以利暴露,吸引器清理腹腔后找到出血点钳夹处理,若不能找到明确出血点,则应立即中转手术[1],既可减少出血量,又可避免盲目钳夹可能造成的误伤。肝硬化患者在剥离胆囊时可能会严重渗血,难以处理。此时可以不剥离胆囊,用剪刀或电凝钩行胆囊部分切除,残余胆囊粘膜电灼处理。术中视炎症渗出情况或渗出情况留置引流管。
  4.2 本组59例病例均为老年患者,部分患者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并发症。因此,详细的术前检查及合并症的治疗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直接影响。合并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但不要强调血压降至正常,此举会导致机体供血不足;心脏病患者应在内科医师的指导下对心脏疾患进行治疗:糖尿病患者应将血糖控制在11mmol/L以下或正常范围,输糖时应于胰岛素成比例配制;肝硬化患者需关注肝功能及出凝血时间的变化,并作出及时调整以改善肝功能。术时气腹可能会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手术医师及麻醉须密切关注[2],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气腹压力。术后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早期穿上及床下活动,并给予充足营养以利康复。
参 考 文 献
[1]蔡秀军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转开腹可能性评分系统建立和运用[J].中华外科杂志.2004.10(2).97—102.
[2]蔡秀军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6).348-34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