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高血压病防范意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4575 日期:2025-09-07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未病先防 农村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
高血压的定义是人为的。我国四次修订高血压定义,与目前国际上两个主要的高血压治疗指南的血压分类基本一致。1999年2月出版的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亦将高血压定义为: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与JNC-VI指南相一致。WHO/ISH指南委员会的专家认为“期”有指病程进展阶段的涵义,而目前仅按血压水平分类,不反映病程,故用“级”而不用“期”。除以1、2、3级(与前一版WHO/ISH指南中的轻、中、重相对应)取代JNC-VI中的1、2、3期;将临界高血压列为1级亚组,将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独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将收缩压140-149mmHg,舒张压&<90mmHg列为临界性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外,两个指南的分类标准相同。其中WHO/ISH指南强调,患者血压增高,决定应否给予降压治疗时,不仅要根据其血压水平,还要根据其危险因素的数量与程度;“轻度高血压”只是与重度血压升高相对而言,并不意味着预后必然良性。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属不同级别时,应按两者中较高的级别分类;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服抗高血压药,血压虽已低于140/90mmHg,亦应诊断为高血压。
  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是多因素的,因此,高血压的治疗还应包括影响高血压患者的其它危险因素的治疗。虽然严重高血压造成的死亡率和罹患率最高,但人群中轻、中度高血压的影响面最广,故防治应以此为重点。
  高血压是多因素疾病,临床治疗中应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遗传、社会和个性背景,因人而异地作最佳选择。    
  1991年的普查显示,高血压的知晓率城市36.3%,农村13.7%;治疗率城市17.4%,农村5.4%;控制率(经治疗收缩压&<140,舒张压&<90mmHg)仅2.9%(城市4.2%,农村0.9%)。
目前农村高血压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城乡差别”明显减少。农村患病率已接近城市,且有超过城市。根据资料,我国高血压患病率1959年为5.11%,1979年为7.73%,1991年为11.88%,32年间升高25%,而后快速上升为2004念得18.8%,比之前32年前还高。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上升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得多。造成这种灾难关键是高血压病预防知识的缺乏和生活方式改变,要降低高血压发病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保持心理平衡
  因社会竞争、工作压力等因素经常处于应急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或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失衡,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因素。这点最重要,也最难做到,只要做到心里平衡,就是掌握了健康的钥匙,关键是正确的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和谐生活。
  2 合理饮食结构
  农村群众对健康生活方式不够了解。
饮食高盐高脂、低钾低钙、暴饮暴食、吸烟饮酒、体重超标,不能做到一级预防。健康生活方式可是高血压发病率下降,从青少年开始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就可使人群高血压减少。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大肉、大油每餐必有,致体重超标,受经济条件所限,富含钾钙蔬菜水果较少,长期吸烟,不能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应做到有粗有细(粗细粮搭配),不甜不腻,七八分饱,戒烟限酒。
  3 重视高血压早期识别
  随着现代人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负担和生活压力日渐沉重,高血压呈现的趋势日益增高,如不控制好血压,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因此,掌握高血压的早期信号有助于及早控制血压,防止并发症。其实,高血压并非无任何症状可循,早期高血压信号有:①枕后头胀痛。高血压的机械作用使血管异常扩张,刺激动脉壁的痛觉感受器,引起头痛。②阵发性眩晕。中医把高血压归属于“眩晕”,形象地概括了高血压发作时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主要是长期血压升高导致血管弹性变差,管壁变硬,加之动脉粥样硬化,若合并高血脂,血粘度增高,均会影响血流通畅。长此以往,人体始终得不到足够的血氧供应,诱发眩晕。③胸闷不舒畅。这是由于患者的心脏受高血压的影响发生了功能变化。如果长期随血压升高,总有一天会疲惫不堪,致使左心室扩张或心肌肥厚,进而发生心肌缺血和心率失常。如此恶性循环,会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④肢体麻木不仁。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肢体麻木多因气血亏虚或肝风内动或痰湿瘀血阻络所致。高血压患者因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或动脉硬化等原因,会引起肢体局部供血不足,特别是长期高血压得不到良好控制就容易损伤脑血管,激发脑血管意外,出现肢体麻木。 应该教育公众高血压病临床表现常见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失眠,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也可以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约1/5患者无症状。尽在测血压或出现心、脑、肾并发症时才发现。
  农民一般不测血压,不体检,除非有明显高血压病症状或已有器质性病变、脏器功能障碍时才到医院就诊,或因其他病就诊时发现高血压。我们在临床上发现约半数脑卒中患者尤其是脑出血病人在发病前为测过血压。因此,40岁以上正常人,每半年或一年至少要测血压一次。同时在各级大力推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首诊测血压制度,即任何医疗单位(包括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私人诊所)、任何专科医生首次诊治40岁以上患者时,都必须测血压并记录。对首次发现高血压的患者,要登记并通知社区防治机构,今后还要定期进行血压检测,规范治疗,并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4 强调高血压病从预防开始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做好一级预防。高血压及其心脑血管病要以预防为主,并从青少年抓起,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平衡、控制体重(BMR&<25)、低盐低脂、戒烟限酒、有氧运动,尤其在心理平衡上下功夫;定期测量血压,鼓励病人或家庭成员自测血压,必要时对血压进行动态检测。应动员全社会力量,树立大卫生观念。医务工作者因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积极倡导并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中小学教材中应增加健康教育的内容。总的目标是明显提高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显著降低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加大农村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前几年国家卫生部及相关部门已针对高血压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县以上医疗机构和专科人员通过培训学习已很好掌握了高血压的防治知识,但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是最前沿、最重要的防治力量,应采取有效措施,全员培训,提高全社会防治高血压的水平,使高血压做到早发现、正确全面诊断及合理有效地治疗,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降低其对社会的危害。结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项目,构筑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的全面防线(1)防危险因素;(2)防发病;(3)防事件;(4)防后果;(5)防复发。切实搞好健康教育,定期进行农民的健康检查,做到无病早预防,有病早发现,降低高血压患病率和防治成本。
参 考 文 献
[1]程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430.
[2] 宋文宣,张七一,孙玉安,李德爱.实用心血管病药物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3-494.
[3]胡大一.代谢与血管生物学研究进展(一).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06,26(21):1675-167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