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313例缺铁性贫血临床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4559 日期:2025-09-07 来源:论文网

     作者:汪从文 崔北权 方伟 张榜硕 牟庆云 钟晖 陈永平

【摘要】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三峡库区313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病因,了解造成库区患者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方法:收集2005-2008年收治的三峡库区313例缺铁性贫血患者资料,探讨其病因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峡库区女性缺铁性贫血(IDA)发病率高于男性(67%),首要病因是月经过多(23%)。各种慢性失血引起的缺铁性贫血亦较为常见,其中胃肠疾病占第一位(47.2%)。结论:IDA的发病率在三峡库区女性高于男性,且主要病因是月经量过多及胃肠疾患。

【关键词】 三峡库区;缺铁性贫血;病例报告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储存铁消耗怠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存的需要而发生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诊断、治疗较易,但在临床中易受到轻视,引起原发病的误诊误治。现将三峡库区313例成人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13例均为住院病人,男103例,女210例,男:女=1:2.03。年龄为14-92岁,平均年龄48.67岁。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Hb&<120g·L-1,女性&<110 g·L-1,MCV&<80fL,MCH&<26pg,MCHC&<0.31;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低色素表现;(2)有明显的缺铁原因和临床表现;(3)血清铁&<8.95mmol·L-1,总铁结合力&>64.44mmol·L-1;(4)运铁蛋白饱和度&<15%;(5)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6)红细胞游离卟啉原&>0.9mmol·L-1;(7)血清铁蛋白&<14mg·L-1;(8)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1条和第2-8条中任何2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IDA)。表1313例IDA病因注:其它:结核2例,甲减2例。1.2 贫血程度分类

  轻度贫血(Hb&<90g·L-1)116例,中度贫血(Hb 60-89 g·L-1)130例,重度贫血(Hb 30-59 g·L-1)43例,极重度贫血(HB&<30 g·L-1)24例。

  1.3 疗效标准

  痊愈:贫血症状消失,男Hb&>120g·L-1,女Hb&>110g·L-1;好转:贫血症状改善,无论男女Hb较治疗前上升10g·L-1以上,但没达到治疗标准;无效:没达到好转标准。

  2 结果

  病因见表1。

  3 讨论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病,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球约10%-30%的人群具有不同程度的缺铁。成年男性的发病率为10%,女性在20%以上,孕妇为40%。本病的早期(铁减少期和无贫血的缺铁期)发病率更高。

  本文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女性高于男性。三峡库区IDA发病以女性患者为主占67%。首要病因是月经过多占23%,是由于摄入铁不足及需铁量增加造成的。由反复鼻出血,痔疮出血、血红蛋白尿、寄生虫等各种慢性失血面引起的IDA亦较为常见。常见的病因中胃肠疾病占第一位(47.2%),值得注意的是,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患者中,消化道肿瘤占3.5%,明显高于有学者报道的300例缺铁性贫血中消化道肿瘤占0.3%。据流行病学调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吃肉类和多饮乳品,少进咸菜和腌腊食品,减少食盐摄入,食物用冰箱贮藏,似有一定预防作用[1]。

  缺铁性在贫血在妇女和孕妇、儿童中多见,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间,可每日口服乳酸亚铁0.15g。在钩虫病流行地区,进行大规模的钩虫病治疗,防止重复感染,给予铁剂以预防和治疗贫血,胃切除术病人给予含铁高的食品,如海带、木耳、动物肝、豆类及乳制品饮食外,还要及时补充铁剂[2]。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 内科学[M]. 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390.

  2 刘志梅,苏兆花,张霞. 126例缺铁性贫血临床分析[J]. 工企医刊, 2001, 14(4): 3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