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了解急诊科病人的特点,运用有效而及时的护理措施及交流方式,使颅脑外伤、急性心肌梗死、车祸及其他急诊危重病人得到正确、及时、有效、公平、人道的急诊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他们的疾病痛苦,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救护质量。
【关键词】 急诊;护理;车祸;急性心肌梗死;颅脑损伤
急诊科是急性危重疾病集中的科室,病种复杂多样,病情严重且发展变化快,抢救工作量大,时间急迫,风险高等特点,对急诊科来讲“时间就是生命”。因此,要求医生应具备多学科扎实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急诊护士技术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急救工作的质量,反映了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因此,要求急诊护士人员具备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让患者得到全面的,高效率的急诊救治。
1 颅脑损伤的护理
颅脑损伤的患者到达急诊科后迅速检查、建立静脉通道、检测生命体征、清理并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危重病人吸氧、术前准备等。
1.1 建立静脉通道
颅脑损伤病人多伴有恶心呕吐、失血,失液等体液的丢失,应第一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越早越有利于后面的抢救工作。脑出血、水肿期均使用脱水剂应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
1.2 呼吸道的护理
损伤后患者意识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昏迷时间6 h以上或24 h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 h以上时,临床上将其归为重型(特重型)颅脑外伤[1]。重症颅脑损伤常有呼吸不畅,呼吸困难,昏迷较深的患者咳嗽和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不易咳出,而引起窒息死亡或坠积性肺炎。护理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2.1 体位引流 患者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便于口腔及鼻腔分泌物体位引流,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1.2.2 随时吸痰 昏迷患者气管插管要经常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预防肺部感染。
1.3 病情观察
1.3.1 意识 意识障碍的程度是判断病情的重要指标,与患者的预后关系非常密切。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昏迷程度,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如患者由烦躁不安突然转为安静,提示病情恶化。
1.3.2 瞳孔 正常瞳孔2~4 mm,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如一侧瞳孔进行性扩大,同时伴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颅内血肿。如瞳孔一过性缩小,很快一侧瞳孔进行性扩大,伴意识障碍加重,提示有脑疝。
1.3.3 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的变化意味着病情的变化。如患者出现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呼吸深慢,提示有颅内压增高;呼吸有鼾声、叹息及抽泣样呼吸提示病危。体温升高提示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或感染。血压不稳定,心律不齐及出现不规律呼吸表明病情危重[2]。
1.3.4 颅内压观察 颅内高压最典型的体征是头痛、喷射状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颅脑损伤的患者,出现躁动不安伴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常提示颅内高压,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快速脱水处理,防止脑疝发生。
1.4 心理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除了躯体上的痛苦,大多数还有心理的压力和行为的改变。患者及家属常有焦虑、紧张、恐惧,担心留下后遗症及经济费用过高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问题。所以,护理时应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耐心地给患者及家属安慰、解释及关怀,尽快让患者情绪稳定下来。
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而复杂,变化迅速,必须严密监测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作出正确判断,为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2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内科最常见的危重病症,来势凶,变化多,所以密切监护是处理本病的关键,患者人院前根据120接诊医生告知的患者情况进行相应的准备,包括床铺、急救药品、呼吸机,通知值班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2.1 一般护理
2.1.1 卧床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尽量不乱搬动病人,尽量使病人放松,消除紧张心理。
2.1.2 吸氧 入院后给与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以改善心机缺氧状况,控制或缩小梗死面积,减少ST段抬高的程度和梗死面积。严重者需持续正压呼吸或人工辅助气,连续吸氧时间不少于72h。
2.1.3 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快,病情严重,长伴有濒死感,使病人产生紧张恐惧心理。不良心理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致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冠状动脉供血供氧进一步减少,心肌坏死范围扩大而加重病情[3]。
2.1.4 饮食与排便护理 鼓励患者低盐低脂易消化半流质,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豆浆牛奶等引起肠胀气的食物。
2.2 特殊护理
2.2.1 疼痛护理 疼痛在心肌梗死中最常见,也是疾病预后一个重要临床表现,有很强的判断预后价值[4]。急性胸痛为早期症状,不易早期作出肯定诊断,而连续心搏的心电图形态变异有助于急诊胸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5]。疼痛时嘱病人勿紧张停止活动,舌下含服消心痛,在抢救同时不断鼓励安慰病人,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使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2 心律失常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72h内,容易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室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心脏骤停是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而患者往往不能够及时地送往医院诊治,给治疗及预后带来不利。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心电变化,一旦出现心律失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与处理,并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器械,随时准备抢救。
2.2.3 心力衰竭护理 一般发生在病初或疼痛好转阶段,以左心衰为主。主要表现为大汗、喘憋、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尿少烦躁等。在护理中应注意发生心力衰竭的诱因,如输液过快、过多、合并感染、心律失常、大便时用力及情绪激动等。当出现心力衰竭时,立即摇高病床,使病人半卧位,给与大流量吸氧严格控制入量,遵医嘱给与强心利尿、镇静平喘等处理。
护士在急救处理中,第一时间观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心率、心律、湿度以及、体温、尿量等变化,并观察胸前区疼痛的位置、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同时进行连续记录和采集患者心电图、心率、呼吸及血压等,及时报告患者医生,为正确处理做好准备。
3 车祸外伤的急救护理
被称为“世界第一公害”的交通事故[6],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呈急剧上升趋势。这为医疗工作,尤其是医院急诊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急诊护士技术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急救工作的质量,反映了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
3.1 急救护理
3.1.1 抢救工作 熟悉各种危重病的抢救常规,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及各种抢救仪器的操作,如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描记、人工呼吸机、除颤器等;熟记常用急救药品的药理作用、剂量、用法、禁忌证和配伍禁忌,及注射顺序和药品的存放位置等,做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
3.1.2 及时有效的建立静脉通道 静脉通道,保证及时快速的输液、输血,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改善微循环;为需要手术的病人做好及时输入各种急救药品及麻醉药物的准备;为严重创伤重度休克心跳骤停的患者输入升压及血管扩张药准备等。
3.2 心理护理
由于车祸伤致伤的特殊性,伤员的躯体在伤痛折磨的同时,心理也受到了强大的刺激,患者的心理反应是多方面的,如恐惧、紧张、焦虑是普遍存在的。因交通意外事故是一种不可预测的突发性灾害,患者不可能有思想准备而常常难以接受现实。因此,急诊科护士在接待伤员时,必须态度热情、和蔼,动作要轻柔,治疗要及时,表示关心同情和安慰,使患者的烦躁、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尽快得到平静。而病人的情绪改变又会影响疾病的转归[7],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3 其他
患者疼痛护理,生命体征的监测,重病患者术前准备护理及家属的心理护理等,均对急诊护士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和挑战。
急诊是医院的门户,急诊护士是急救医疗的重要力量,每天要面对不同病情、病种的急诊病人,因此,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具备全面的急救知识和医学知识,成为急诊医生的得力助手,患者的医院亲人和守护神。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M]. 武汉: 武汉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65.
2 吴晖. 126例颅脑外伤的护理体会[J]. 家庭护士, 2006, 4(7): 32-33.
3 龚南智,王真海. 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反应的护理[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4(4): 324-325.
4 赵腊梅,蔡慧,徐冬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 现代护理, 2008, 16(16): 104-104.
5 Ben Haim SA,Gil A,Edoute Y. Beat to beat morphologic variability of the electrocardiogram for the evaluation of chest pain in theemergeucy room[J]. Am J Cardiol, 1992, 70(3): 1139-1142.
6 王正国. 加强道路交通事故伤的研究[J]. 中华创伤杂志, 1990, 6(1): 1-1.
7 高玉芳. 心理情感障碍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 中国脑血管病康复医学杂志, 1995, 5(1): 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