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晓菲 黄宇虹 王龙星 杨乾栩 肖红斌 张德芹
【摘要】 为了利用代谢组学手段研究血浆氨基酸代谢谱与糖尿病相关性, 采用邻苯二甲醛(OPA)柱前在线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血浆中21种氨基酸代谢谱的相对定量分析方法。衍生由自动进样器在线自动完成,紫外检测器检测,流动相A为10 mmol/L Na2HPO4Na2B4O7缓冲液(pH 7.95),B为乙腈甲醇水 (45∶45∶10,V/V), 线性梯度洗脱,流动相B在30 min内由5%增加至46%,27 min内21种氨基酸全部得到良好分离。用此方法测定了51位临床糖尿病人血浆氨基酸代谢谱。以相对峰面积作为原始数据,按血糖值高低预分组,通过Spss和Matlab软件平台,用线性判别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得分图进行关联研究,结果表明:血浆中氨基酸代谢谱与血糖值的高低存在相关性,对血糖值低于6.2的志愿者和血糖值高于9.5的志愿者,判别分析的总正判率达到了94.1%。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有7种氨基酸(Arg, Cit, Asp, Asn, Thr, Leu, Trp)承载了上述分组的重要信息。其对上述分组的判别分析总正判率为90.2%,可作为反映血糖值高低变化的标志物组,对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及深入研究具有潜在的科研及临床价值。
【关键词】 氨基酸; 高效液相色谱; 代谢组学; 糖尿病
1 引 言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一个新的分支,在疾病诊断[1,2]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生物有机体代谢活动密切相关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糖类、脂质类、脂肪酸类、核苷类、蛋白质类、氨基酸类等。许国旺等通过代谢靶标分析,以尿中13~15种核苷类浓度为数据矢量,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处理数据,对癌症病人和正常人进行分类研究,识别率达72%[3,4]。Yi等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血浆中脂肪酸轮廓分析,用偏最小二乘线性判别分析(PLSLDA)模型进行了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的模式识别,得到了有价值的生物标记物信息[5]。目前,对氨基酸类代谢谱的代谢组学研究及其与疾病间的相关分析很少。
糖尿病是一种典型代谢类疾病,其多种并发症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糖尿病早期及超早期发现与预防尤为重要。用代谢组学方法,寻找糖尿病代谢标记物并进行早期分类诊断,已成为糖尿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6]。氨基酸作为代谢网络中重要的代谢物,与糖尿病存在相关性。本实验通过氨基酸类代谢谱的代谢组学法其与糖尿病的相关性,建立了血浆氨基酸代谢谱柱前在线衍生化HPLCUV方法,测定了51位志愿者血浆样本,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以血糖值为预分组指标的分类情况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血浆中20种氨基酸代谢谱与血糖值的高低有很强的相关性,其中有7种氨基酸对血糖值高低分组贡献率最大。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1200型高效液相色谱系统,配备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美国Agilent公司)。氨基酸对照品: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天冬酰胺(Asn)、丝氨酸(Ser)、谷氨酰胺(Gln)、组氨酸(His)、甘氨酸(Gly)、苏氨酸(Thr)、精氨酸(Arg)、丙氨酸(Ala)、酪氨酸(Tyr)、缬氨酸(Val)、蛋氨酸(Met)、色氨酸(Trp)、苯丙氨酸(PHe)、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赖氨酸(Lys)、瓜氨酸(Cit)、鸟氨酸(Orn)、牛磺酸(Tau)及内标物正缬氨酸(Norvaline)、邻苯二甲醛(OPA)、3巯基乙酸(美国Accostandard公司);乙腈和甲醇为色谱纯;MilliQ超低有机物超纯水机(美国Millipore公司)制备的超纯水。
2.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51份血浆样本取自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浆样本采集后,立即冷冻保存于-78 ℃冰箱中。B.S&<6.2的样本25例,B.S&>9.5的样本26例。样本在使用前均在室温解冻,准确移取血浆0.5 mL,加入冷HClO4 75 μL,内标溶液100 μL,涡旋混合振荡1 min,离心15 min(12000 r/min),取上清液600 μL,加入5 mol/L 冷NaOH 189 μL,二次离心5 min(12000 r/min),上清液用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滤液用于氨基酸的分析。
2.3 在线衍生化方法
邻苯二甲醛(OPA)为衍生试剂:移取1 mL OPA储备液(10 g/L), 加入硼酸盐缓冲液(pH 10.2)1 mL,再加入3巯基乙醇(3MPA)100 μL,混匀后,用0.22 μm滤膜过滤,待用。衍生化过程在Agilent 1200自动进样器上在线自动完成,程序如下:吸取磷酸盐缓冲液(pH 10.2) 50 μL;吸取样品、OPA 衍生试剂各5.0 μL,充分混合5次,等待1 min,进样。
2.4 色谱条件
Hypersil C18反相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大连依利特公司);流动相A为10 mmol/L Na2HPO4Na2B4O7缓冲液(pH 7.95), B液为乙腈甲醇水 (45∶45∶10, V/V),柱温为40 ℃,流速为1.5 mL/min,进样量5.0 μL,梯度洗脱:流动相B在30 min内由5%增加至46%;紫外检测波长338 nm(谱带宽10 nm),参考波长390 nm(谱带宽10 nm)。
3 结果与讨论
3.1 衍生化试剂
邻苯二甲醛(OPA),常用、低毒,与伯氨基反应,在室温下只需30 s即完成反应,适合在线衍生、提高自动化程度及得到高的重复性。但OPA性质不稳定,极易氧化降解而失效 ,经实验验证,每3 d需更换一次,为保证高重复性,本实验中24 h更换一次,且实验中样品室设为5℃以降低其氧化速率。另外,因OPA只能与伯氨基反应,本实验中氨基酸谱只测定了血浆中丰度较高的伯氨基游离氨基酸。
3.2 血浆氨基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Pietrzik等认为高半胱氨酸是心血管疾病的标记物,而且还是这种疾病的诱因[7]。Bφnna等不仅认为高半胱氨酸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子,而且还证明叶酸、VB12不能降低心梗后心血管疾病再发生[8]。血浆中单个氨基酸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对氨基酸代谢全谱分析也将成为代谢组学的重要部分。氨基酸分子量小,具有两性,有几对氨基酸(Asp/Glu, His/Gly, Arg/Ala, Val/Met)结构性质相近,不宜分离,采用经典的邻苯二甲醛为衍生试剂,正缬氨酸为内标物,用柱前衍生化方法建立了血浆中氨基酸代谢谱分析[9]。图1为血浆样品HPLCUV色谱图。从图1可见,在27 min内21种氨基酸(包括Gln)得到了很好地基线分离,其中难分离氨基酸对也得到了很好地分离,分离度均≥1。经优化后最终采用的方法具有仪器普适性强、分析时间短、样品用量少等优点。
3.3 方法学考察
对21种氨基酸组成的标准溶液,连续进样5次,峰面积的RSD为0.54%~3.97%。平行处理5等份同一血浆样本,峰面积的RSD在0.4%~4.3%之间。在加标回收实验中标准品加入量约为样品氨基酸含量的0.8倍和2倍,其回收率分别记为R1和R2, 平均回收率在72.1%~116.0%之间。由于目标小分子为内源性物质,在回收率实验中不能按照传统考察外源性物质的方法考察高、中、低不同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在1.6~50 mg/L浓度范围内(进样体积为5.0 μL),21种氨基酸的峰面积和浓度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r在 0.9944~0.9999之间。按10倍信噪比计算,21种氨基酸的定量检出限在6~60 ng之间。谷氨酰胺(Gln)由于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得到的精密度和重复性都不理想。同时,在用HClO4进行样品前处理时,可能影响了Gln原形的存在,使回收率不高,在后续数据处理时,不予考虑。
3.4 血浆氨基酸代谢谱分析与数据处理
51例血浆样本在分组时,结合临床诊断糖尿病的血糖值(B.S.)标准及本实验目的,按B.S.高低表1 仪器精密度、方法重复性、回收率及相关系数氨基酸标准加入量分别是样品氨基酸含量0.8倍和2倍的回收率(The recvoeries of amino acids added are 0.8 and 2 times as that in sample, respectively)。预分为两组,即B.S.&<6.2组和B.S.&>9.5组。样本经前处理、衍生化和色谱方法测定,得到氨基酸谱中各氨基酸的相对峰面积(分析物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综合考察了代谢组学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模式[10~13 ] ,利用SPSS 16.0软件平台,通过调用Discriminant模块中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函数对氨基酸相对峰面积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分组的正判率和判别函数得分(Discriminant scores)。20种氨基酸通过逐步判别分析(Stepwise discriminant analysis)方法,利用MATLAB(Methods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中逐步判别分析函数模块, 提取得到7种aa对分组最有意义。再利用MATLAB 2007a软件平台中的Gscatter函数,
参考文献
[14]中的数据处理方式,用TPDA方法对以20种和7种氨基酸为变量的原始数据做Scores plot分析,得到更加直观的判别结果(图2)。结果显示,用20种氨基酸谱作为分析变量进行线性判别分析,对B.S.&<6.2 预分组的正判率(hit ratio)达到92.0%,B.S.&>9.5预分组的正判率达到96.2%,总正判率达到94.1%。由此可见,用氨基酸代谢谱对血糖值高低分组进行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通过逐步判别分析模式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发现,20种氨基酸代谢谱中有7种氨基酸(Arg, Cit, Asp, Asn, Thr, Leu, Trp)承载分组的信息量较大。用这7种氨基酸作为变量进行线性判别分析,结果与全部氨基酸的判别结果相近,总正判率达90.2%(图2),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别,说明两组血浆氨基酸代谢谱的差异,主要来自7种氨基酸,它们可以同时作为反映血糖值高低变化的标志物组。如图2显示,B.S.&<6.2组和B.S.&>9.5组能够很好地分开,但组内样本之间聚类不集中,可能与样本选取有关,在今后工作中还需进一步统一样本标准。
A判别结果:B.S&<6.2预分组,正判率92.0%; B.S&>9.5预分组,正判率96.2%;总正判率为94.1%。B判别结果:B.S&<6.2预分组,正判率88.0%; B.S&>9.5预分组,正判率92.3%;总正判率为90.2%。其中带标号的样本点为错判的样本号(A classification results: B.S&<6.2 pregroup, hit ratio 92.0%; B.S&>9.5 pregroup, hit ratio 96.2%;total hit ratio 94.1%. B classification results: B.S&<6.2 pregroup, hit ratio 88.0%; B.S&>9.5 pregroup, hit ratio 92.3%; total hit ratio 90.2%. The point with a label in graph refers to the number of sample discriminated wrongly)。 通过以上研究,氨基酸代谢谱与糖尿病血糖高低之间存在相关性,并且有7种氨基酸(Arg, Cit, Asp, Asn, Thr, Leu和Trp)与血糖值高低密切相关,结合生物化学代谢网络,7种氨基酸中有4种(Arg, Asp, Asn和Thr)属于生糖氨基酸(Glucogenic amino acid), Cit属于活跃代谢中间产物。阐明这些氨基酸代谢异常与血糖升高间的关系,能为糖尿病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多信息。
参考文献
1 Brindle J T, Antti H, Holmes E. Nat Med., 2002, 8(12): 1439~1444
2 Brain J R, Stevens R D, Wenner B R. Diabetes, 2009, 58(11): 2429~2443
3 Yang J, Xu G W, Kong H W, Zheng Y F, Pang T, Yang Q. J. Chromatogr. B, 2002, 782(12):27~33
4 Zheng Y F, Xu G W, Liu D Y, Xiong J H, Zhang P D, Zhang C, Yang Q. ElectropHoresis, 2002, 23(24): 4104~4109
5 Yi L Z, He J, Liang Y Z, Yuan D L, Chau F T. FEBS Letters, 2006, 580(30): 6837~6845
6 XU GuoWang(许国旺). Metabolomics(代谢组学). Beijing(北京): Science Press(科学出版社), 2008: 281~311
7 Pietrzik K. Clinical Research in Cardioligy, 2006, 95(Suppl. 6): 28~33
8 Bnna K H, Njlstad I, Veland P M.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6, 354(15): 1578~1588
9 M.Hariharan, Sundar Naga, Ted VanNoord. J. Chromatogr., 1993, 621(1): 15~22
10 LI Jing(李 晶), WU XiaoJian(吴晓健), LIU ChangXiao(刘昌孝), YUAN YingJin(元英进).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药学学报), 2006, 41(1): 47~53
11 BeckwithHall B M, Brindle J T, Barton R H. Analyst, 2002, 127(10): 1283~1288
12 Gavaghan C L, Wilson D, Nicholson J K. FEBS Lett, 2002, 530(2): 191~196
13 Holmes E, Antti H. Analyst, 2002, 127(12): 1549~1557
14 Yuan D L, Liang Y Z, Yi L Z, Xu Q S.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2008, 93: 7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