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泽东,王振国,陈以国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肺俞”、“太渊”对紫杉醇脂质体在肺癌大鼠体内趋向性的影响,为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研究开辟新的途径。方法 紫杉醇脂质体用99m锝标记,选用单纯尾静脉注射药物以及注射药物分别与针刺“肺俞”、“太渊”(相关穴位)、“神门”(无关穴位)相结合等4种方法对造模成功的肺癌大鼠进行干预(每组18只)。分别于静脉注射后60、90、120 min(每个时间点取6只)后处死大鼠,用γ-放射免疫记数器分别测定肺、肝、肾等脏器紫杉醇脂质体的药物含量。结果 针刺“肺俞”和“太渊”在全部或部分时间点使肺癌大鼠肺组织紫杉醇脂质体含量增加。针刺“神门”未能使肺组织药物含量升高。结论 针刺“肺俞”和“太渊”对紫杉醇脂质体在肺癌大鼠体内的分布具有趋向性影响,“肺俞”对药物在肺脏的靶向性影响大于“太渊”。
【关键词】 针刺;紫杉醇脂质体;肺癌;大鼠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n body distribution tendency of paclitaxel liposome in the lung cancer rats after acupuncture of Feishu, Taiyuan acupoints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new path for the target study of anticancer drugs. Method The paclitaxel liposome was labeled by technetium (Tc). Four methods including tail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paclitaxel liposome merel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ail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paclitaxel liposome with acupuncture of Feishu, Taiyuan (concerned acupoint) and Shenmen (unconcerned acupoint) acupoints respectively were carried on the intervention to the lung cancer rat models (18 in each group). The rats were sentenced to death at 60, 90, 120 minutes (6 at each time point) respectively after drug injection, and the drug content of paclitaxel liposome in the lung, liver, kidney organs were measureed by the γ-radiate immunity counting implement respectively. Result Acupuncturing at Feishu and Taiyuan can lead to the drug content increment of paclitaxel lip
osome in the lung organization of the lung cancer rats in all or parts of time points. On the contrary, acupuncturing at Shenmen can not. Conclusion Acupuncturing Feishu and Taiyuan can make tropism effect on the disposition of paclitaxel liposome in vivo in lung cancer rats. Feishu is stronger than Taiyuan on the drug tropism of the lung.
Key words:acupuncture;paclitaxel liposome;lung cancer;rat
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化疗是目前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探讨如何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提高化疗的效果,已成为医学界的重点课题。本实验建立肺癌动物模型,选取对肺病有独特作用的“肺俞”、“太渊”,观察针刺后99m锝(99mTc)-紫杉醇脂质体在肺癌大鼠体内趋向性的变化,从实验角度观察针灸合并化疗药物协同增效的内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主要试剂及仪器
普通级Wistar大白鼠100只,雌雄各半,体重190~220 g,购自辽宁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动物合格证号:SCXK(辽) 2004-0016。紫杉醇脂质体注射液(商品名:力扑素),购自南京思科药业有限公司,规格:30 mg/瓶,批号0610081;3-甲基胆蒽(3-methylcholanthrene,MCA),自中国化学试剂直销网订购,规格:250 mg/瓶,货号:K3697;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 mine,DEN),购自Sigma公司,规格:1 g/瓶,货号:N0258;碘化油溶液,购自上海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规格:10 mL/瓶;氯化亚锡冻干品,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规格:500 g/瓶;99mTc-F洗脱液(比活度为5 mci/mL)由中国医科大学同位素科提供;GC-1500γ-放射免疫记数器,科大创新股份有限公司中佳分公司产品;Olympus BS-51光学显微镜;0.25 mm×30 mm针灸针(华佗牌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硅胶G(200~260目),正丁醇,冰醋酸等。
1.2 动物模型制备
本实验选用 Wistar健康成年大白鼠,在肺叶支气管灌注MCA及DEN碘油溶液诱发大鼠肺癌模型[1]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进,采取皮下切开暴露气管后,直接将套管针插入气管注入致癌药物的方法造模。①灌注工具:7号套管针。②药物,致癌剂:MCA+DEN。每只大鼠MCA 10 mg、DEN 10 mg加入到0.1 mL碘油溶液中,在70~75 ℃水温下加温溶解、备用。③灌注方法:先给大鼠按0.35 mL/100 g在右股肌肉注射水合氯醛作麻醉,同时在其左股外侧肌肉注射青霉素(20 000 U/只),以预防感染;将处于麻醉状态下的大鼠置于鼠架上,四肢固定,用固定线挂住其上颌门齿,使自然仰卧于鼠架上,用剪刀依次剪开皮下、筋膜、肌肉,暴露气管,将套管针插入气管,向下进入约2 cm,缓慢注入药物。拔除套管针,依次缝合肌肉、皮下。在刀口处滴上几滴青霉素以抗炎。④检查方法:实验动物经诱癌药物灌注后,X线胸片检查,以证明药物均灌注于肺下部,定期拍摄X线胸片,观察药物灌注部位的变化。造模时共死亡6只,喂养过程中又先后有13只死亡。造模后50 d,大鼠体重220~240 g,随机处死动物6只,常规解剖、取材固定,光镜观察肺组织肿瘤的情况,可见不典型增生、原位癌、鳞癌。显示造模成功。
1.3 分组
造模成功后的大鼠72只,随机分为4组,即药物组、针药肺俞组、针药太渊组及针药神门组,每组18只。
1.4 紫杉醇脂质体的标记
标记方法[2]:室温下取含氯化亚锡(SnCl2)1 mg,滴加2 mL 99mTc-F洗脱液(比活度为5 mci/mL)和2 mL紫杉醇脂质体,充分振摇1 min,静置15 min。采用硅胶G薄层板,展开剂为正丁醇-冰醋酸-水(4∶1∶1),展开后测紫杉醇脂质体的标记率为99.78%。
1.5 处理方法
各组均在尾静脉注射10 mg/kg 99mTc-紫杉醇脂质体,20 min后进行针刺,分别取双侧“肺俞”、“太渊”、“神门”。具体方法:先将大鼠捆绑在自制鼠架上(药物组同样方法固定),针具与穴位常规消毒,“肺俞”30°角向下斜刺,刺入深度约0.2 cm,“太渊”、“神门”为直刺,约0.2 cm (定位参考《实验针灸学》并模拟大鼠定位方法)。留针10 min,间歇均匀捻转手法行针2次,手法均为补法。
分别于静脉注射后60、90、120 min(每个时间点取6只)后用脱颈椎方法处死大鼠。取肺、肝、肾组织称取100 mg,用γ-放射免疫记数器分别测定其放射性强度,以cpm/100 mg值表示,并求得每组测试物放射强度平均值。以测试物放射强度平均值来代表各脏器紫杉醇脂质体的药物含量。
1.6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各组实验数据均以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3)表1 尾静脉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各实验组大鼠肺组织中紫杉醇脂质体的含量(略)注:与针药肺俞组比较, ▲P<0.05,▲▲P<0.01;与针药太渊组比较,★P<0.01;与药物组比较,#P<0.01(下同)表2 尾静脉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各实验组大鼠肝组织中紫杉醇脂质体的含量(略)表3 尾静脉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各实验组大鼠肾组织中紫杉醇脂质体的含量(略)
3 讨论
针药并用疗效优于单一疗法,古往今来已被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所证实。本课题组以往对于“针药并举”协调增效机制的研究表明,针刺特定穴位能增加相应组织器官内的药物浓度[3]。说明针药并用协同增效的机制并不只是两种单纯治疗效果的累加,而是存在多种协同机制。本实验结果表明,针刺“肺俞”、“太渊”、“神门”,能使紫杉醇脂质体在肺癌大鼠体内各脏器的分布发生相应变化,其中针刺“肺俞”、“太渊”使肺组织中的含量增加,而针刺“神门”未能使肺组织药物含量升高。分析在本实验中针刺特定穴位对抗癌药物紫杉醇脂质体的分布具有趋向性影响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①腧穴-经络系统-脏腑系统学说:针刺体表腧穴实质就是通过调节经络系统作用于特定的脏腑穴位,由于部位、结构和所关联的脏腑不同,针刺不同的穴位对不同脏腑调整的作用和强度并不相同。肺俞为肺气在背部的转输、输注之处;太渊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又为脉气大会之处;神门为心经之输穴,为心气所出入之处;肺俞、太渊是临床治疗咳嗽、哮喘等肺系疾病的常用穴,表明两穴对肺的功能活动具有更好的调节作用,这可能是本实验中观察到针药肺俞组、针药太渊组肺组织中的药物含量明显高于药物组、针药神门组的原因。②针灸的局部作用:“肺俞”位于背部,属肺脏在体表投影的范围内。因此,针刺“肺俞”可直接促进局部的气血运行,反射性地使到达肺脏的血流量增加,从而使到达肺脏的药物含量增加。③针灸的整体调节作用:针灸可通过刺激周围的神经、血管和淋巴来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影响中枢神经递质系统,释放出多种神经递质或激素,调控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功能,再释放出多种内分泌激素,对脏腑组织器官及体内酶系、电解质有特异性的调整作用。可以说,针刺对脏腑机能的调节是多靶点、多渠道、多层次的。因此可以推测,针刺“肺俞”、“太渊”对体液的调节及对脏腑功能这一系列的调整有可能增加了到达病变部位的药物,从而增加药物的有效成分和病邪的相互接触。④受体学说:药物到达体内之所以会发生作用,是因为药物和体内组织具有相应互补的物质相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产生药物的效应,这种药物称为配基,与药物结合的组织部分称为受体,受体可受一些因素影响改变其数量或质量[4]。在实验我们观察到,针药肺俞组、针药太渊组肺组织中紫杉醇脂质体含量增高,因此可以推测,针刺“肺俞”和“太渊”可特异性地调整肺脏靶器官,改变了肺组织细胞的与紫杉醇脂质体相结合的受体数量或质量,增强了其对紫杉醇脂质体即配基的亲和力,使进入细胞的药物增加,从而增强药物在大鼠体内的靶向效应和作用的选择性。
参考文献
[1] 田鸿生,刘铭球,高文琴,等.建立肺癌动物模型的方法学研究Ⅱ.肺叶支气管内灌注致癌质碘油溶液诱发大白鼠肺癌的新方法[J].肿瘤防治研究,1982,9(1):2-4.
[2] 张长英,成文彩,王央贡,等.99m锝标记紫杉醇脂质体在移植荷瘤鼠体内分布的研究[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0,29(3):253-255.
[3] 成泽东,陈以国,张立泰.针刺对大鼠体内中药有效成分趋向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51-53.
[4] 丁荣施.略论中药归经和受体学说[J].广东医学,1986,7(5):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