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疗法;囊虫散胶囊;灭囊Ⅱ号
脑囊尾蚴病是囊尾蚴寄生在人脑部的寄生虫病,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严重危害,临床根据其寄生的"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室型脑囊尾蚴病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3259 日期:2025-08-25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脑囊尾蚴病;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囊虫散胶囊;灭囊Ⅱ号

脑囊尾蚴病是囊尾蚴寄生在人脑部的寄生虫病,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严重危害,临床根据其寄生的部位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混合型4型[1]。其中脑室型囊尾蚴病约占脑囊尾蚴病的10%[2],其病情严重,治疗中反应大,病死率高,一直是脑囊尾蚴病治疗中的一大难题。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室型囊尾蚴病48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4月期间收治的脑囊尾蚴病患者117例,均符合“关于脑囊虫病诊断、临床分型与疗效判定标准的建议”[3],按照脑囊尾蚴病分型分期标准[1],均为脑室型脑囊尾蚴病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48例,发病年龄30~65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者117例(100%),恶心呕吐者98例(83.7%),迟钝健忘者65例(55.6%)。腰穿117例,脑脊液压力在180 mm h3O以上者115例;视乳头水肿者103例;有绦虫病史者68例(58.3%)。临床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病例分为结合组(48例)、中药组(39例)和西药组(30例),3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117例患者全部做头颅CT、MRI检查,脑室可见囊尾蚴病灶并伴有不同程度脑室扩张,MRI检查多数病例伴脑实质内大小不均囊状病灶。117例患者全部进行血液囊尾蚴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IHA阳性者112例,阳性率为95.7%,其中IHA效价在1∶8~1∶64者115例,占98.3%。ELISA阳性117例,阳性率100%。脑脊液囊尾蚴IHA和ELISA试验均为阳性。

  2 治疗方法

  2.1 结合组

  住院治疗,采用口服中药囊虫散胶囊(雷丸、干漆碳、全蝎、僵蚕、水蛭、川芎等,由本院制剂室生产,每粒含原药材0.5 g)、灭囊Ⅱ号(泽兰、槟榔、茯苓、川芎、大黄等)。其中囊虫散胶囊(每粒含原药材0.5 g),每次服7粒,每日3次;灭囊Ⅱ号水煎服,每日1剂,每个月连服10剂;配合小剂量口服吡喹酮或丙硫米唑,每疗程总量50 mg/kg;静点活血化瘀、脑细胞活化剂及降颅内压药物。21 d为1个疗程,间隔3个月,再重复下一疗程的治疗,一般治疗3个疗程。

  2.2 中药组

  口服中药囊虫散胶囊、灭囊Ⅱ号,囊虫散胶囊每次7粒,每日3次,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灭囊Ⅱ号水煎服,每日1剂,每个月连服10剂,3个月为1个疗程,每个疗
程之间停药30 d,共治疗3个疗程。

  2.3 西药组

  住院治疗,口服吡喹酮或丙硫米唑,疗程总量150 mg/kg,同时静点降颅内压及脑细胞活化剂。21 d为1个疗程,间隔3个月,再重复下一疗程的治疗,一般治疗3个疗程。

  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3组均于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评定疗效;同时对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肝、肾功能和患者耐受性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治疗前后影像学显示囊尾蚴病灶及脑室扩张的变化。
  
  疗效标准:影像学复查病变消失,眩晕、头痛等症状消失为治愈;影像学复查显示原有病灶明显改善,眩晕、头痛等症状显著好转为显效;影像学复查显示原有病灶改善,头痛、眩晕症状好转为有效;影像学复查显示无变化,眩晕、头痛等症状无改善,或者恶化、死亡为无效。

  4 结果

  (见表1~表3)表1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表2 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略)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囊尾蚴病灶及脑室扩张变化情况比较(略)

  5 讨论

  囊尾蚴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寄生虫病,是猪绦虫的幼虫(囊尾蚴)侵入脑后的一种疾病。我国为高发地区,以东北、西北、华北多见,农村多于城市。卫生部于2001年6月-2004年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4],此次调查表明,寄生虫病仍然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囊虫病调查了96 008人,阳性率0.58%,推算全国囊尾蚴病人数达110多万人,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

  目前,多采用西药吡喹酮和丙硫米唑治疗脑实质型囊尾蚴病和皮肌囊尾蚴病,疗效好,安全可靠,但对于脑室型囊尾蚴病患者,如果服用吡喹酮和丙硫米唑,虫体在短时间内死亡,死亡的虫体会对脑脊液的循环通路造成障碍,并释放出大量的抗原和毒素,使颅内压骤然升高,易致患者出现危险,甚至危及生命。

  脑囊尾蚴病属于中医“痫证”、“头痛”、“眩晕”范畴。中医学认为,囊尾蚴病史因饮食不洁,误食虫毒之物,停于中焦,蓄于体内,伤及脾胃,致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日久积聚成痰,痰浊与虫毒或流窜于经络,或外溢与肌肤之间,导致气滞而痰凝瘀阻,阻痹脑脉则发为头痛、头晕、痫证或神志不清;积于肌肤,则发为皮肌囊尾蚴结节。囊虫散胶囊杀虫、化痰散结、熄风通络,治疗脑囊尾蚴病效果显著[5]。方中雷丸、全蝎杀灭活动囊尾蚴,实验研究也证实全蝎有杀伤囊尾蚴的作用[6];僵蚕、地龙熄风散结,促进囊尾蚴钙化灶吸收;水蛭、川芎活血通络,减轻患者头痛、头晕等症状。灭囊Ⅱ号通腑泻浊、杀虫散结,减轻脑积水。

  本观察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室型脑囊尾蚴病与单纯应用囊虫散胶囊及西药相比有显著改善头痛、头晕症状,不仅可杀灭活动期囊尾蚴,还可进一步减轻脑室扩张,且不良反应小。

参考文献


 [1] 廉 辰,刘 晨,郑晓春.脑囊虫病的分型分期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12(4):285-286.

  [2] 廉 辰,刘 晨,赵学红,等.免疫学抗体检测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脑囊尾蚴病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3,21(4):207-209.

  [3] 马云祥,薛晓玲,于庆林.关于脑囊虫病诊断、临床分型与疗效制定标准的建议[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9,7(2):134-135.

  [4]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办公室.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5 Suppl):332-339.

  [5] 郑九红.囊虫散胶囊治疗脑囊尾蚴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6,6(10):1771-1785.

  [6] 张贵君,张黎化,田中俊弘.全蝎乙醇提取物体外对猪囊尾蚴的作用[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7,15(1):34-36.

上一篇:动物类药材走势点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