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宫外孕;保守疗法;氨甲喋呤;米非司酮;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
近年来,随着辅助检查技术的提高,特别是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测定及B超的应用,为宫外孕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从而为宫外孕保守治疗获得成功提供了条件。保守治疗可避免手术创伤及腹腔干扰,并获得完整的输卵管,保留生育功能。2005年9月-2007年6月,在本院妇科确诊为异位妊娠患者中,有36例为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其中20例采用了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保守治疗指征
①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腹腔内游离液小于100 mL;②600 U/L≤β-HCG≤3 000 U/L;③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腹痛,血常规化验正常,肝、肾功能检验正常,妇检一侧附件可触及包块;④B超检查:宫腔内无孕囊,附件包块直径&<5 cm;⑤实验室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或弱阳性[1]。
1.2 分组
将36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0例,年龄16~43岁,平均29.5岁,停经35~50 d,尿妊娠试验均为阳性或弱阳性。伴下腹痛及不规则少量咖啡色阴道流血14例;无腹痛,仅有少量咖啡色阴道流血4例;无腹痛、无阴道流血2例;B超检查一侧附件有包块者20例,直径1~5 cm,平均3.85 cm;600 U/L≤β-HCG≤3 000 U/L,平均2 200 U/L;其中盆腔有积液16例。未婚3例,已婚未孕5例,再次宫外孕3例,有剖宫产史5例,有阴道分娩史4例。对照组16例,年龄17~41岁,平均29岁,停经35~50 d,尿妊娠试验均为阳性或弱阳性。伴下腹痛及不规则少量咖啡色阴道流血11例;无腹痛,仅有少量咖啡色阴道流血3例;无腹痛、无阴道流血2例;B超检查一侧附件有包块者16例,直径1~5 cm,600 U/L≤β-HCG≤3 000 U/L,平均2 100 U/L;其中盆腔有积液11例。未婚2例,已婚未孕4例,再次宫外孕3例,有剖宫产史4例,有阴道分娩史3例。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保守治疗。①氨甲喋呤(MTX)5 mg+生理盐水3 mL,肌注,只用1次;②米非司酮200 mg,每日1次口服,3 d为1个疗程,不超过10个疗程;③宫外孕方:桃仁12 g,红花12 g,天花粉20 g,丹参15 g,三棱9 g,莪术9 g,川芎12 g,浙贝母10 g,红藤15 g,败酱草15 g。煎服方法:上药加水300 mL,煎取100 mL,复加水200 mL煎取100 mL,两次药汁混均,早晚饭后各服100 mL,每日1剂,连用15~30剂。
1.4 观察方法
治疗期间卧床,严密观察血压、脉搏、腹痛、阴道及腹腔内出血情况。每3 d复查1次肝、肾功能及血β-HCG,6 d复查1次B超,病情变化者可随时复查。若严重肝肾损害,则停服米非司酮,予护肝治疗。
1.5 疗效标准
治愈:腹痛消失,阴道无出血;β-HCG降至正常(&<5 U/L);B超提示胎囊萎缩、周围滋养血流消失,包块逐渐缩小。治疗失败:腹痛加剧,内出血增加,β-HCG不降反升或伴盆腔包块明显增大而改手术治疗。
2 结果
观察组20例,治愈18例,2例因腹痛加重,并出现严重内出血征象而行手术治疗,成功率90%。对照组16例,治愈13例,2例因B超跟踪孕囊继续增大而停止保守治疗并行手术治疗,1例因β-HCG持续增高而停止保守治疗并行手术治疗,成功率81.25%。详见表1。表1 2组治愈患者症状、体征改善及β-HCG下降情况比较(略)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2岁,未婚,有性生活史,住院号0003368。停经64 d,阴道少量流血伴下腹隐痛26 d,无发热,无头晕,血压100/60 mm Hg。妇检:右附件区可触及一约鸽蛋大包块,质中,有压痛。彩超示:①右侧附件区混合性包块3.6 cm×3.0 cm×1.8 cm;②子宫大小正常,宫腔内见妊娠囊;③右卵巢小囊肿1.0 cm×1.0 cm×0.5 cm,子宫直肠窝探及5 cm×3 cm液性暗区。血β-HCG 1 000 U/L。肝肾功能无异常。入院诊断:右侧输卵管陈旧性宫外孕。患者要求保守治疗,予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治疗1个疗程复查血β-HCG:400 U/L,治疗2个疗程复查血β-HCG:100 U/L,下腹疼痛消失,阴道流血止,彩超示:右侧附件区混合性包块1.6 cm×1.0 cm×0.5 cm,右卵巢未探及小囊肿,子宫直肠窝未探及游离液体。治疗3个疗程复查血β-HCG:50 U/L,治疗4个疗程复查血β-HCG:3 U/L;彩超示:子宫大小正常,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
4 讨论
MTX是一种抗代射类抗癌药物,其治疗机制是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而米非司酮为受体水平拮抗剂,在分子水平与内源性孕酮结合受体,产生较强的抗孕酮作用,使妊娠的绒毛组织及蜕膜变性,黄体萎缩,从而使依赖黄体发育的胚囊坏死。
中医认为,异位妊娠的发病机理与少腹宿有瘀滞,冲任胞脉、胞络不畅,或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气受损等有关。由于脾肾气虚,不能把孕卵及时送至子宫,或由于瘀阻,运送孕卵受阻,不能移行至子宫,而停留于输卵管生长发育,以致损破脉络,血流脉外积于少腹,故其病机本质属“少腹血瘀”之实证。治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络为主。宫外孕方中天花粉使绒毛膜滋养细胞变性坏死;浙贝母散结;三棱、莪术活血行气、消积止痛;桃仁、红花活血散瘀止痛;川芎活血通络止痛;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诸药配伍,起到调动机体内在力量,加速吸收、软化直至溶解患者盆、腹腔内积聚的血液和血肿,促进胚胎坏死组织吸收及排出体外,改善盆腔血供,防止治疗后局部瘢痕形成使管壁僵硬以及输卵管与周围粘连而影响输卵管蠕动和纤毛摆动,造成再次宫外孕或不孕。从以上结果中可看出,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患者,β-HCG下降至正常值所需时间、包块消失及腹痛消失所需时间较单纯西医西药所需时间明显缩短。西药杀死胚胎组织,中药促进坏死胚胎组织吸收及排出体外、改善盆腔血供,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成功率更高。
参考文献
[1] 乐 洁.妇产科[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