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学分析现状与未来发展建议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844 日期:2025-08-11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本草学 研究现状 发展建议

  本草学的研究工作一直得到政府和医家的重视,历史上出现了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本草文献著作,如唐代《新修本草》、宋代《证类本草》、明代《本草纲目》等,当代有融古今本草知识一体的大型本草巨著——《中华本草》。这些本草学的全面研究和总结工作大大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目前本草学的研究有方兴未艾之势,既有对本草学内涵的研究,更有对本草内容的具体分析、考证、归纳等。然而,本草学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必须根据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和中医药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研究目标。兹将本草学的研究现状及笔者对本草学未来发展要求的看法分述如下。

  1 本草学研究现状

  1.1 对本草学内涵的研究

  “本草”一词的来源及含义历来有不同理解,因此关于本草学的内涵和研究范围在认识上一直也存在歧义。有认为本草学与中药学的研究范围基本相同,将本草学和中药学在概念上同等对待;也有认为,本草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药学文献[1];还有学者认为,本草学的内涵主要指药物品种考证[2]。

  本草学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加上现代医药工作者对本草研究的重视,本草学的内涵日趋丰富。199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纂的《中华本草》将本草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本草发展史及本草文献研究;②中药分类及品种演变和考证:③中药药性理论和临床应用;④中药的资源、栽种(养殖)、采集和贮藏;⑤中药炮制、加工和制药;⑥中药材鉴定及药学成分、药理作用等[3]。
  
  总之,本草学的内涵相当广泛,既有对本草文献著作本身的研究,也有对本草文献中有关药学发展历史、药材品种、药性理论和功效应用等内容的研究,更有现代中药学知识的融入,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生药鉴定等研究成果的总结,这是与古代本草学内容的不同之处。因此,如果仅论述本草学中某个药学方面的内容者,在使用“本草”一词的同时,建议加上具体所指的内容;如研究药学文献者,使用“本草文献”一词;研究品种考证者,使用“本草考证”一词;如仅研究中药者,使用“中药”一词即可,因为中药只是本草学研究的一个方面。

  1.2 对本草文献的整理研究
  
  本草学首先以研究本草文献为基础,因此,本草文献研究是本草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历来受到重视。近年来有大量的关于对古代本草文献研究的报道,如对《新修本草》、《本草蒙筌》、《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本草汇言》、《本草述》、《本草备要》等著作的学术成就、特色、历史地位、版本、佚文及编者情况等研究,使人们对这些本草文献有了进一步了解,特别是对其中的学术成就、药学知识、用药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另外,本草著作的整理研究工作一直也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近年来出版了《历代本草精华丛书》、《中国本草全书》、《本草品汇精要》、《本草汇言》等著作。

  1.3 对本草学的系统研究
  
  自《神农本草经》问世以后,历代均有对本草学内容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工作,从唐代开始,由于政府对本草整理工作的重视,本草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唐代的《新修本草》以后,宋代的《证类本草》、明代的《本草品汇精要》和《本草纲目》等均反映了当时对本草学的全面认识情况。
  
  《中华本草》对本草学的研究涉及到本草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本草文献整理、中药资源普查、中药名称的考证、中药名称的规范、中药性效的归纳与分析、中药成分与药用作用总结等工作,做到了本草学古今知识融会贯通、纲目分明、系统全面,体现了现代本草学的研究水平和特色。

  1.4 本草学药物知识的研究
  
  药物品种、药性理论、功效与应用、鉴定、炮制等是本草学的主要内容,这些知识的挖掘、考订和整理工作对于中医药临床和科研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发表,如关于本草文献中的药物品种考证方面,对天花粉、青蒿、由跋、蔓荆子、拳参、龙胆草、通草、徐长卿等数百种中药的品种演变情况进行了考证和古今应用品种比较。在本草考证研究中,近年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药物的品种调查和考证,如有关于蒙药旺拉嘎、邦孜道,藏药色珠、波棱瓜子,维吾尔药尤太石,纳西族常用药滇黄芩等品种的考证。民族药的考证对正确认识民族药物资源和品种、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民族药物具有积极的作用。

  存在于本草文献中的传统药物炮制方法对于当今中药的炮制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关于半夏、蒲黄、地黄、葶苈子、白芍、百合、白芍、栀子、黄芩、牛蒡子、远志等报道近百篇,同时还有关于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影响的研究论文发表[4-5]。中药药性理论和功效主治挖掘整理对临床用药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目前有许多临床和科研专家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6-12]。

  本草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从医籍文献和医家临床经验中总结对中药功效和应用的认识,如《本草纲目》在收集前人本草文献精华的同时,总结了明以前特别是宋《证类本草》以后医家对药物功效的认识和应用经验。近年来对药物功效和临床应用总结有不少报道[13-17],还挖掘整理了大量民间药物的功效与应用资料,大大充实了本草学中临床中药的内容。

  对本草药物知识的研究还包含关于中药名称训释、中药化学成分中文名称的标准化研究以及药理作用的总结等。总之,无论是《中华本草》的系统总结,还是近几年来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均表明本草学的研究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2 对本草学未来发展的建议
  
  尽管本草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应当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有些中药古今品种不一致、药性理论的相互矛盾、对传统用药方法不重视等,这些因素导致了中药临床疗效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等问题。

   未来本草学研究应该根据现代中医药科研和临床的要求,提出自己的发展目标,树立为中医药临床和科研服务的思想,为规范中药使用、提高临床疗效、指导中医药科研提供理论依据。笔者认为,今后本草学研究应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本草文献研究水平
  
  尽管本草文献的整理工作得到相当重视,出版了大量的古本草文献著作,但由于本草文献的整理工作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对其中的校勘和整理工作要求较高,如果没有一定的中医学、文献学和药物学知识,很难把握其中的内容,因此,本草文献的研究最好能动员具有本草文献研究基础单位的专家,寻找最佳的本草文献版本,系统整理并出版历代本草文献著作,在此基础上建立“本草文献库”,以供中医药研究和利用参考。此外,一些当代民间验方和地区药物志(手册)也值得去整理和研究,以丰富现代本草文献内容。

  2.2 重视本草药物品种考证
  
  中药的品种来源是保持中药疗效的重要方面,历代药物品种存在不断演变的情况,导致中药品种的不确定性,影响中药的临床疗效。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品种考证和药材鉴定的基础上,对500多种中药的品种来源进行了规范,但其数量只占到中药品种的很小一部分。本草品种考证应当为更多的中药品种规范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应当成立专门的本草品种考证研究部门,组织全国药物品种考证方面的专家进行全面研究,完善本草品种考证理论,特别是对古今品种来源不一致的、毒性药物明显的药物进行考证,为规范现代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2.3 加强中药效用整理总结
  
  从本草文献中可以了解中药的临床功效,这是本草学家对前人药物效用的总结归纳,也是本草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由于时代限制和文献的不足,本草文献不可能对前人关于药物的效用认识非常全面,许多药物的独特功效还存于医籍方书或民间之中,因此,对中药的效用进行挖掘和整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从《中华本草》的内容看,一些明清至现代医家的用药经验和对药物功效的认识,还需要收集更多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整理。对一些民间的用药经验,应当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采风收集,建议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编纂《中国民间药物临床应用汇编》,将一些民间认为疗效独特而确切的药物提供给研究部门进行实验研究和开发利用。
  
  一些通过药理研究并被临床报道所证实的药物功效应当及时补充到本草学有关功用主治的内容之中,今后如修订《中华本草》,这些资料可以作为修订的重要

参考文献

  2.4 开展民族药物的系统研究
  
  民族药物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由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较好,生长着珍贵的天然药材,这些民族药物的临床疗效可靠而确切,有着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笔者认为,对民族药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地区应当承担的责任,一些有条件的研究单位也应当关注和参与这项工作,这对于提高民族医药研究水平,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民族药物资源具有重大意义。另外,中药的道地药材、传统炮制方法、使用方法等均是未来本草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3 结语

  因本草学内涵以及信息化研究的需要,本草学研究应当注意多学科合作,要有中医、中药、计算机等方面的人才共同参与完成这项工作,真正体现现代本草学的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 靳树龄.论中国本草的研究方法[J].天津中医,1999,16(3):25.

  [2] 黄胜白,陈重明.本草学[M].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8.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纂委员会.中华本草(1)[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9.5.
  
  [4] 王 喆,蒙跃龙,王 妮.黄连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沿革[J].陕西中医, 2005,26(9):962.

  [5] 刘方平.试论大黄的炮制及对药物配伍的应用[J].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5,(2):51.

  [6] 梁然淑.明清前药性理论发展溯源[J].中医药学刊,2004,22(12):2280.

  [7] 于培明,田智勇,林桂涛.甘味药的药性理论及其配伍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2):77.

  [8] 谷建军.酸枣仁药性考[J].中医研究,2005,18(5):59.

  [9] 王少莉.浅谈斑蝥药性[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7):6.

  [10] 魏清芳.大黄的药性与临床应用初探[J].光明中医,2006,21(11):42.

  [11] 陈仁寿.降糖中药的性效探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2):959.

  [12] 李锦玲.仙鹤草的药性与临床应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2):24.

  [13] 陈仁寿.防风的祛风作用及其配伍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9):574.

  [14] 杨红兵,詹亚华,陈科力,等.厚朴功效浅见[J].四川中医,2006,24(9):34.

  [15] 林 渊.干姜功效发挥方向应用历史沿革探析[J].四川中医,2006,24(9):36.

  [16] 柴瑞震.《伤寒论》中细辛的功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 (3):24.

  [17] 胡 鹏,张 利,邓中甲.半夏功效发展的历史沿革[J].中医药学刊,2006, 24(2):35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