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临证用药 周仲瑛 中药配伍
周仲瑛教授业医50余载,临床、教学、科研均有建树,享誉海内外。周老临证用药注重把理、法、方、药紧密联系在一起,遵循辨证用药、按法用药的基本原则,结合辨病用药以补充中药新的用途,参以对症用药以缓解主要痛苦,并将个人用药的独特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用药善于变通,古今经验,常综合运用,且多有发挥,用于临床,多有佳效。周老常说的一句话是:“药是医的延续,用药如用兵,药物的选用和组合与疗效密切相关。”笔者有幸侍诊其侧,获益良多,兹将周老临床用药经验之片爪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重视药味特性
选药善于从同类药中寻求个性,从共性求个性,充分发挥各种中药的治疗作用。如发散风寒类药中,麻黄可平喘、紫苏叶能和中、荆芥能止血、防风能止泻,各具殊能;热性药中,附子的热与干姜的热不同;寒性药中,石膏的寒与黄连的寒不同;发散药中,桂枝的发散与麻黄的发散不同;滋阴药中,麦冬滋阴与地黄的滋阴不同;补肾药中,熟地黄补肾阴,肉桂补肾阳;同是一味柴胡,在甲方中是取它的发散、和解作用,在乙方中则利用它的升提作用等。
另外,注意药物炮制与生用的不同。如半夏在应用时可因不同的炮制而异其性:竹沥制者化热痰;姜汁制者化寒痰;半夏曲消食化痰;仙半夏治实痰;胆汁制半夏治惊痰。生姜发散风寒、和中止呕;干姜则暖脾胃,回阳救逆;炮姜则温经止血,祛肚脐小腹部寒邪;煨姜则主要用于和中止呕,比生姜而不散,比干姜而不燥。当归用酒洗后适用于行血活血;炒炭后则适用于止血。石膏生用则清热泻火;熟用则敛疮止痒。地黄生用甘寒凉血、养阴清热;熟用则甘湿补肾、滋阴填精。大黄生用泻力最大,适于急下存阴;蒸熟则泻力缓,适于年老、体衰者;大黄炭虽泻力很小,但却能止大便下血。荆芥生用为散风解表药;炒炭则成为治产后血晕及子宫出血的有效药物。牡蛎生用,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消瘰疬,煅用则敛汗、涩精、止白带。
2 重视脏腑用药
如清热燥湿、苦寒泻热类药,黄连清心火而厚脾胃,黄芩泻肺火而清热,黄柏泻肾火而清膀胱湿热等。同为利水消肿药,桑白皮偏于利水之上源,兼清泻肺火、降肺气;车前子偏于利水之下窍,兼养阴清肝火、益肝肾。
周老尤其重视“七情和合”的基本理论,掌握常用药物的配伍合用和“对药”的相关意义,使配伍药互相协同以提高疗效,或相互抑制以减低不良反应。如同为半夏,配黄芩、黄连治热痰;配干姜、桂枝治寒痰;合苍术治湿痰;伍白附子治风痰;配麦冬治燥痰。又如麻黄本为发汗药,但如配用适当量的生石膏,则可减少它的发汗作用而发挥其宣肺平喘、开肺利水等作用,故麻黄、杏仁、炙甘草配以桂枝,重在发汗解表;麻黄、杏仁、炙甘草配以石膏,重在清泄肺热。荆芥为解表药,如配防风、紫苏叶则为辛温解表药,如配薄荷、菊花则为辛凉解表药。防风可以治头痛,如配白芷偏于治前头痛;配羌活则偏于治后头痛;配川芎、蔓荆子则偏于治两侧头痛。香附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可助其益气;与熟地黄、当归等同用,可助其补血;与木香同用,可疏滞和中、行脾胃滞气;与檀香,则理气宽胸、消胀醒脾;与沉香、柴胡,可升降诸气;与川芎、苍术,可解诸郁;与栀子、黄连,可降火清热;与茯苓、远志,可交心肾之气;与小茴香、补骨脂,可行肾经滞气;与厚朴、半夏同用,可降痰消胀;与三棱、莪术同用,可消散积块;与葱白、紫苏叶同用,可宣解表邪;与艾叶同用,可暖子宫、活气血。
周老常说,中药配伍后发生质变,不是简单量的重叠相加,中药药理配伍使中药“各全其性,各失其性”,可以多角度提高疗效。临证注重复法配伍用药,通过复法配伍用药,求得相互为用,以形成新的疗效。此外,还可以借复法配伍取得反佐从治,或监制、缓和其不良反应。如临床常用的附子加熟地黄、龟甲加鹿角阴阳并补;黄芪加防风补散合用;熟地黄加泽泻补泻同用;大黄加人参攻补兼施;枳壳加桔梗升降配伍;细辛加五味子敛散合用;细辛加石膏、川芎加大黄、川黄连加吴茱萸等寒热并用;同为气血并调,当归加黄芪气血并补,炒延胡索加川楝子行气活血。复法配伍用药能够进一步增强疗效,消除一法单药的弊端,如纯补滞气、寒热格拒等。
3 重视各药用量比例与病情的关系
药物的用量对疗效有很大关系。“法无定法”,患者的不同病情,用药疗效就是最大的法。例如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就有和营卫解肌的作用;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多一倍,就成为治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因而腹满时痛的方子。又如左金丸川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随病情而变;枳实配白术、苍术配黄柏的用量比例常随病情而变。另外,药物的用量也与年龄的大小、体重的轻重、病邪的盛衰、身体的强弱、气候的冷暖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4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男,55岁,2002年1月15日初诊。双下肢浮肿2周,既往体健,此次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浮肿发胀,触之有压痕,伴有腰酸、怕冷、尿多、尿频、尿黄,口稍淡,大便尚可,舌苔黄薄腻中裂,脉细。曾查尿常规、肝肾功能及生化检查,均无异常,故诊为特发性浮肿。辨证为肝肾两虚,气不化湿,湿热下注,水湿潴留。处方:生地黄12 g,山茱萸10 g,牡丹皮10 g,茯苓10 g,泽兰、泽泻各12 g,山药10 g,楮实子10 g,路路通10 g,淫羊藿10 g,炒苍术10 g,黄柏10 g,木防己12 g,车前子(包)10 g,黄芪15 g,天仙藤15 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14剂后,自觉浮肿症状减轻,但下肢浮肿午后仍显,手按有迹,尿频不多,腰酸,怕冷,尿黄已转淡,口淡,纳食不香,舌苔黄腻,边尖红,脉细滑。证属脾肾两虚,气血失调,水湿潴留。守前方加减。处方:生地黄12 g,山茱萸10 g,茯苓12 g,牡丹皮10 g,泽兰、泽泻各15 g,楮实子10 g,橹豆衣10 g,山药10 g,淫羊藿10 g,黄芪15 g,木防己12 g,路路通10 g,鸡血藤15 g,天仙藤15 g,车前子(包)15 g,肉桂(后下)3 g。续服7剂后复诊。
三诊:两下肢浮肿基本消退,酸胀不重,腰酸,尿频不多,苔白腻,脉细滑。效不更方,以二诊方加入活血利水的冬瓜皮12 g、怀牛膝10 g。服用2周,肢肿发胀及其它症状完全消失。
按:水肿多由各种原因所致肺的输布、脾的运化、肾的开合气化作用失常、水湿代谢异常、水液泛溢肌肤所致,但从气血津液辨证而言,水液的代谢运行与气、血关系更为密切,故在水肿的诊治过程中,适当选用调气行血养血之品具有重要意义。天仙藤味苦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行气活血、利水消肿、解毒之功;鸡血藤微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活血舒筋通络、养血调经之功。周老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配合使用二药,取其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利水消肿之功。凡有气血不调之浮肿均可配合使用此二药,常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案例2:患儿,女,4岁,2000年11月7日初诊。过敏性哮喘病史1年余,经常在闻异味后出现哮喘,发作时气急难平,喉中有哮鸣音,咯吐白色或黄色粘痰,伴喷嚏、流涕,大便干结,受凉后易于感冒。诊见舌苔黄,舌质偏红,脉细。诊断为风邪伏肺,肺热内蕴,气阴两伤。处以苍耳草、制僵蚕、地龙、炙桑白皮、炒黄芩、法半夏、射干、杏仁、太子参、南北沙参各10 g,平地木12 g,蝉蜕5 g,蜜炙麻黄、生甘草各3 g。每日1剂,水煎服。连续服用2个月后停药。2001年10底随访,哮喘近1年未发,受凉后已不易感冒,大便正常,唯闻异味后仍有胸闷不适感,嘱其再服原方以巩固疗效。
按:中医学认为,哮喘之发病,多为肺有伏邪宿根,遇感引触而发,往往邪实与正虚并见。周老审证后予两顾之方,一方面益气阴以扶正,另一方面清肺热以祛邪。更选用苍耳草与僵蚕、地龙、蝉蜕相伍,祛其内伏之风痰;尤妙者,周老将苍耳草与麻黄配伍运用,开宣肺气,可增强全方祛除伏邪的功效,故经年之疾,乃获佳效。
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