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土生金化瘀法治疗肺纤维化理论研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1809 日期:2025-08-10 来源:论文网

【关键词】 培土生金化瘀法 辨证论治 肺纤维化

  肺间质纤维化,又称间质性肺病,是多种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的最终转归,在晚期多引起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本病迄今为止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运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已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SARS后遗肺纤维化的治疗中发挥了良好作用。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并无肺纤维化的病名,大多数医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将其归为“喘证”、“痰饮”、“咳嗽”、“肺痿”、“肺胀”、“肺痹”等范畴。一般认为该病病位以肺肾为主,病机为虚、瘀、痰;治疗上多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滋阴清热、燥湿化痰等治疗。笔者认为,本病的病理特征是脾虚血瘀,治疗应以培土生金、活血化瘀为基本大法。

  1 应用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纤维化的理论依据

  在五行学说中,肺属金,脾胃属土,土能生金,故有“脾有生肺之能,土旺而金生”之说。当土病不能生金,或肺病而脾虚无以资肺时,用补益脾土的药物调补中州,充实后天,益其生化之源,使中气足,气血旺,从而使肺脏受益的治法,称为培土生金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居于中焦,是五脏之气出入升降的枢纽。脾胃为后天之本,人身五脏六腑皆赖脾胃生化之水谷精微,故《脾胃论》有“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之论。脾运的强弱决定肺气的盛衰,肺气不足亦多与脾气虚弱有关。临床上,肺的功能有赖于脾转输津液,散精于肺,它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也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营养。一旦脾病,运化失常,则不能“散精归肺”,致土不生金之病。另一方面,由于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聚而生痰、成饮,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以致出现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意。故临床肺病久治不愈,多求之于脾。正如陈士铎《石室秘录》所云:“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以治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这为“培土生金”治疗肺纤维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临床宜用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白扁豆、山药、陈皮、焦三仙等。脾虚与人体免疫力下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人体卫气的生成有赖于脾运化水谷,从而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健脾补肺法不仅能增强患者免疫力,同时可改善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从瘀论治肺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血液的运行须依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而发生肺纤维化时,肺的气化不行,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血滞而成瘀。从生理上来说,肺朝百脉,肺脏自身也散布着无数细小的络脉。肺脏依靠这些络脉输送的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来充养自身,以保证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在病理上,因肺气虚,无力灌心脉,布津液,营养来源亏乏,肺络本身失养;又因气不布津,气不行血,痰瘀内生,肺络脉痹阻越甚,营养来源更加缺乏,肺气更虚,最终形成肺气虚-痰瘀阻络-肺气愈虚-痰瘀阻络愈甚的恶性循环局面。叶天士认为“初病在气,久病从瘀”。这种因果关系的产生导致肺纤维化呈进行性发展,成为临床疑难顽固之疾。研究表明,肺纤维化患者在早期即有小动脉和微血管的特征性改变,表现为动脉内膜胶原和基质增殖,甚至管腔严重狭窄;甲皱微循环检查发现毛细血管袢扩大扭曲,夹杂毛细血管袢的缺失,血流缓慢;血液流变学表现为血液黏度增高;小动脉血栓形成等,均说明血液呈多瘀倾向,而川芎、当归、丹参、桃仁等活血化瘀药可明显降低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因此,在临床上可结合辨证配合使用这些药物。

  另外,在治疗肺纤维化患者时虽然重在健脾祛瘀,但应强调的是,在肺纤维化的病理机制中亦有痰瘀的存在,因此,临证宜酌加杏仁、紫苏子、前胡、桔梗、炙紫菀、炙款冬花、陈皮、枇杷叶、云雾草、鱼腥草、七叶一枝花等化痰药。总之,临证时需辨证施治,不可单用一方一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治疗的效果。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