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研究;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表现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近几十年来,国内广泛开展了中医药防治RA 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初步显示了中医药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从20世纪80年代起医家们开始探讨中医药治疗RA的作用机理,逐步开展相关动物实验研究。现将近20年来的实验研究综述于下。
1 痹证动物模型的建立
RA的中医实验研究中,应用动物模型有疾病病理模型、病证结合模型两大类。病理模型有以下几种:福氏佐剂关节炎(AA)动物模型[1],卵蛋白诱导性动物模型[2],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CIA)[3]。而病证结合的中医痹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始于1988年,王氏[4]根据“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中医理论,将大鼠放入冷水中游泳,再制作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建立了痹证动物模型。王氏等[5]用风寒湿气候条件刺激家兔或小鼠,使其关节局部出现部分病理改变。而肖氏[6]则在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诱导阶段施加外感因素及感染因素,即单独给予风寒湿、风湿热刺激,或同时予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外涂,形成痹证动物模型。吕氏[7]以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为基础,对外施加寒湿因素,形成痹证模型。由于外伤是RA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吕氏[8]在体视显微镜下,采用外科创伤方法用Wistar大鼠制作以关节软骨缺损为主要病变的骨痹动物模型;余氏[9]则在关节软骨损伤后施加Ⅱ型胶原,形成外伤致痹的动物模型。目前,医家们通过不同的致肾虚的因素建立肾虚痹证模型,艾氏[10]在Ⅱ型胶原实验模型的基础上,复加雄鼠雌激素应用法和雌鼠卵巢切除法形成肾虚痹证模型;吕氏[11]在CIA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低钙所致肾虚动物模型;亦有运用安基导眠能形成肾虚痹证动物模型[12]。
2 方药研究
2.1 复方研究
2.1.1 消炎镇痛机制探讨
刘氏[13]观察发现,克痹痛胶囊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抗炎、镇痛作用。马氏[14]观察了消痹膏、寒热错杂方对痹证的影响,结果提示,单独外治、单独内治均有镇痛、抗炎作用,内外合治时诸作用加强。张氏[15]观察祛风湿方剂对佐剂性关节炎的疗效,提示本方对大鼠AA具有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吕氏[7]研究表明,益肾蠲痹丸能使滑膜组织炎症减轻,胶原纤维沉着减少,软骨细胞增生修复,对实验性痹证有较好疗效。吕氏[16]研究发现,痹痛康丸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对佐剂性关节炎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郝氏[17]观察加味二妙散能明显减轻AA大鼠足爪的肿胀度。施氏[18]发现白虎追风胶囊能明显抑制AA大鼠足肿胀度,降低关节指数。周氏等[19]研究发现,葛根汤可显著抑制AA大鼠急性足肿胀,对继发性足肿胀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王氏[20]观察了当归拈痛汤对小鼠致痛的影响,表明该方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加味二妙散和三虎汤能使AA大鼠足爪组织浸液中的前列腺素E2 (PGE2)含量明显降低[21]。通痹灵则可明显降低大鼠滑膜细胞体外培养上清液中的PGE2含量,使其接近或恢复正常水平[22]。葛根汤灌胃可明显抑制致炎19 d的AA大鼠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 (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活性及PGE2的含量[23]。热痹颗粒剂能提高小鼠机体痛阈,延长疼痛潜伏期;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降低腹腔因醋酸导致的炎性渗出[24]。
2.1.2 对血流变的影响
黄氏[25]观察了复方丹参注射液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大鼠关节炎模型的影响,结果证实,该方具有调节免疫、激活SOD活性、降低血粘度的作用。曹氏[26]观察中药注射剂痹痛灵对佐剂关节炎模型的影响,结果证明,该药可使PGE2降低,cAMP升高,从而抑制滑膜组织增生,减轻滑膜、软骨和软骨下骨组织破坏程度,抑制模型鼠患肢的致残。俞氏[27]观察祛风散对福氏完全佐剂致炎动物模型的影响,结果显示,祛风散组大鼠的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缩短,血沉加快,并能明显抑制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
2.1.3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刘氏[28]研究发现,风湿壮骨胶囊能有效降低小白鼠免疫功能。李氏[29]观察了关节灵注射液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机理。结果提示,关节灵能选择性抑制实验动物异常增高的IgE、IgM产生,而对发挥主要免疫作用的IgG的产生无明显影响,表明关节灵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贾氏[30]观察发现宣发膜原法能够减轻CIA病理损伤,调节CIA大鼠免疫功能。罗氏[31]观察风湿宁对AA大鼠模型的影响,以雷公藤多甙片为阳性对照,结果提示,风湿宁可抑制实验性RA的关节肿胀和多关节炎,作用与雷公藤多甙片相当,机理与本品对T辅助(Th)/T抑制细胞(Ts)、Th1/Th3细胞的平衡以及巨噬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有关。
2.1.4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张氏[32]观察了和血祛风冲剂对大鼠福氏完全佐剂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影响,结果和血祛风冲剂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1、TNF-α、RF)及免疫球蛋白(IgG)的水平。
2.1.5 对分子表达的影响
全氏[33]通过血清免疫药理方法探讨通痹灵对T细胞体外活化的影响,揭示通痹灵的免疫调节分子机理,结果显示,通痹灵含药血清选择性地抑制刀豆蛋白A刺激的T细胞活化,而对佛波醇酯刺激的T细胞活化无影响;推测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疾病启动与发展中异常的T细胞活化,是通痹灵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重要机制之一。
2.1.6 对病理的影响
刘氏[34]观察发现,新风胶囊能改善CIA模型大鼠滑膜、脾脏及胃黏膜细胞的超微结构病变。吕氏[8]观察传统接骨药对骨痹动物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接骨药能促进骨痹动物关节软骨创伤部位周围软骨细胞增生,并改善创伤状态下的成骨功能。
2.2 中药单体研究
郭氏[35]观察山茱萸提取物总苷、第一部分多酚、第二部分多酚等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提示,各部分对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皆有抑制作用,第二部分多酚作用最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山茱萸总苷能抑制关节滑膜细胞对炎性细胞的趋化[36],能特异性抑制免疫大鼠抗Ⅱ型胶原抗体的产生、腹股沟淋巴结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及细胞增殖[37]。刘氏[38]观察发现骨碎补提取物能抑制CIA小鼠模型对Ⅱ型胶原免疫反应,并能调节动物对Ⅱ型胶原的免疫反应。
2.3 外用药研究
邓氏[39]观察发现,自行研制的中药复方雷公藤涂膜剂具有抗炎与镇痛作用。杜氏[40]研究发现,自拟消痹膏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能改善关节局部疼痛肿胀,关节功能。张氏[41]发现,以痛痹贴外贴,能减少小鼠扭体次数、提高痛阈。施氏[42]以温经通络中药外治佐剂大鼠关节炎模型,能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巨噬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和滑膜细胞增生。
3 针灸研究
陈氏[43]探讨麦粒灸对AA大鼠TNF-α、干扰素(IFN)-γ的影响,结果提示,麦粒灸能下调AA大鼠血清TNF-α水平和上调IFN-γ水平。余氏[44]探讨艾灸对AA大鼠模型的影响,结果提示,艾灸降低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含量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完整密切相关。余氏[45]探讨电针AA大鼠T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提示,电针能够增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凋亡率,并可能与T细胞耐受有关。王氏[46]探讨电针“足三里”和“昆仑”穴对AA模型的影响,结果显示,电针治疗可能是通过抑制IL-1、IL-6的活性达到抗炎消肿作用。崔氏等[47]观察了温针灸对RA的镇痛作用,结果显示,其镇痛作用与扶他林软膏相似。杨氏等[48]发现,电针治疗AA大鼠能明显降低炎症组织中组织胺、5-羟色胺及PGE2的含量。
4 讨论
痹证模型的建立是进行药理研究的基础,近年来医家们在疾病模型基础上,结合痹证形成的中医理论基础,成功研制了外感痹证、骨痹、肾虚痹证等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为中医治法、方药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近年关于中医药治疗RA的实验研究,已初步揭示了中医药对RA的治疗是多途径、多机制的综合效果,这和中医整体观念的精神一致;对于机理的研究逐渐向细胞、分子水平延深,显示了中医治疗RA的优势和潜力。但在复方研究中自拟方较多,治法选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故缺少可重复性。某些实验研究缺乏严密的科学设计,造模形式多样(尤其抗炎镇痛实验)且无统一的客观标准,今后的研究应着重加强和改进这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
[2] Wollheim FA,Tellhag H,Hearcesson A,et al.Prevention of joint destruction in antigen-induced arthritis[J].Clin Immunol Immumopathol,1994,70:19-21.
[3] Trentham DE,Townes AS,Kang AH.Autoimmunity to type Ⅱ collagen: an experimental moded of arthritis[J].J Exp Med,1977,164:857.
[4] 王安民,吕爱平.大鼠实验性痹证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学[J].中华中医骨伤科杂志,1988,1(2):8.
[5] 王绪辉,朱显华,周恩元,等.风湿寒性关节痛实验模型及病理学研究[J].中医杂志,1990,31(7):50-52.
[6] 肖长虹,顾为望,李留洋,等.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动物模型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6,37(8):492-496.
[7] 吕爱平,王安民,曾晓莲.益肾蠲痹丸对大鼠实验性痹证影响的病理学研究[J].中医杂志,1988,21(6):49.
[8] 吕爱平,张枢明,艾景录,等.传统接骨药对创伤性骨痹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94,35(5):301-302.
[9] 余世杰,吕爱平,刘振丽,等.关节软骨损伤对Ⅱ型胶原所致大鼠关节炎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34-37.
[10] 艾景录,吕爱平,余世杰,等.性腺功能异常型肾虚痹证发生机理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42.
[11] 吕爱平,艾景录,余世杰,等.实验性低钙肾虚痹证的病理学研究[J].中国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特集):183.
[12] 吕爱平,王安民,艾景录,等.肾虚痹证发病机理研究[J].中医杂志, 1995,36(8):492-493.
[13] 刘伟华,张淑香,高旭年,等.克痹痛胶囊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6(5):352.
[14] 马承泰.内服外治相结合治疗寒热错杂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及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3):193-195.
[15] 张文怡,翁福海,张才丽.祛风湿方剂抗风湿作用的药效学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9,5(3):19-21.
[16] 吕新亮,韩金焰,赵子会,等.痹痛康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20):1983-1984.
[17] 郝 钰,沈 欣,邱全瑛.清热燥湿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1):32.
[18] 施旭光,周 杰,徐志东,等.白虎追风胶囊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0,6(1):43.
[19] 周 军,方素萍,齐 云,等.葛根汤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防治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7(2):29.
[20] 王 伟,史天总.当归拈痛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00,(3):6.
[21] 旷惠桃,赵武通,潘远根,等.三虎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11):16.
[22] 陈纪藩,赵会芳,沈晓燕,等.通痹灵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产生IL-1、TNF-及PGE2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6(1):30.
[23] 周 军,方素萍,齐 云,等.葛根汤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关节液炎症介质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7(3):29.
[24] 胡爱萍,章 敏.热痹颗粒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0):49-50.
[25] 黄清春,沈 鹰,杨太成,等.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J].新中医,1999,31(2):34-35.
[26] 曹建国,祁文学.自拟痹痛合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01,(2):29-30.
[27] 俞发荣,魏克强,王文已,等.中药祛风散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03,15(2):112-115.
[28] 刘艳菊,邴飞虹.风湿壮骨胶囊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2,20(5):631-632.
[29] 李先文,左祖英,张凤鸣,等.关节灵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1999,14(2):14.
[30] 贾红伟,吕爱平,徐世杰,等.宣发膜原法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5):35-37.
[31] 罗利华,张耿豪,王再谟.风湿宁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疗效及免疫学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风湿学杂志,2001,4(3):13-16.
[32] 张华东,常志遂,杨怡坤,等.和血祛风冲剂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1):41-44.
[33] 全世明,陈纪藩.通痹灵对多克隆刺激剂作用下小鼠T细胞CD69表达影响的血清免疫药理评价[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2,18(5):330-333.
[34] 刘 健,郑志坚,方朝晖,等.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脾脏及胃黏膜细胞超微结构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风湿学杂志,2001, 4(3):11-13.
[35] 郭丽丽,周 勇,王旭丹,等.山茱萸分离提取物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38-40.
[36] 郭丽丽,周 勇.山茱萸总苷对关节炎大鼠原代滑膜细胞培养上清趋化能力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3):30-32.
[37] 郭丽丽,周 勇.山茱萸总苷抗类风湿关节炎免疫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2,18(3):197-199.
[38] 刘振丽,吕爱平,何孟德.骨碎补提取物对Ⅱ型胶原免疫所致关节炎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7,38(9):554-556.
[39] 邓兆智,何羿婷,王志强.复方雷公藤涂膜剂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炎与镇痛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3):14-16.
[40] 杜秀兰,马承泰.消痹膏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风湿学杂志,2001,4(3):19-21.
[41] 张银柱.痛痹贴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1998,17(5):55.
[42] 施晓芬,薛 鸾,胡建东,等.温经通络法外治大鼠佐剂关节炎的实验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2):60-61.
[43] 陈晓莉,黄迪君,郝 亮,等.麦粒灸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TNF-α、IFN-γ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2,27(3):201-204.
[44] 余曙光,郝 亮.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血清ICAM-1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2,22(10):690-692.
[45] 余曙光,唐 勇.电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T细胞凋亡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25-27.
[46] 王瑞辉,杨介宾.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IL-1和IL-6活性的影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4):43-45.
[47] 崔林华,郭瑶霞,耿 文.温针灸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镇痛作用[J].针刺研究,2001,26(3):185.
[48] 杨金蓉,宋开源,梁繁荣,等.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炎区炎症介质含量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