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子宫内膜癌 临床观察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7 %,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 %~30 %,近年来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有上升趋势,仅次于子宫颈癌。而5年生存率却逐年下降[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腹腔镜设备的改进,操作的不断熟练,腹腔镜手术逐年运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国内有相关报道,对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了肯定[2]。本院对12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术后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2007年6月~2008年10月期间对本院收治的1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年龄平均53.2岁(41~75岁),合并高血压4例,同时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2 例。所有病例术前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均为子宫内膜腺癌I期患者。
2.手术方法:(1)术前准备及麻醉。术前阴道冲洗3 d,清洁脐部,术前清洁灌肠。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术中持续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检测。 采取膀胱结石位,术中取头高脚低位,安放杯式举宫器,摆动子宫以利于手术操作。(2)取细胞送检。手术方法于脐上缘切开皮肤10 mm,气腹针穿刺,确定进入腹腔镜后,以CO2气体形成气腹,气腹压力设定为13 mmHg。沿此孔刺入10 mm套管针。由此套管置入腹腔镜,电视腹腔镜监视下,在下腹两侧相当于麦氏点处,分别用5 mm×5 mm套管针穿刺,置入套管,取左右腹部行第4、5穿刺孔,使其较脐水平线略低约2 cm,距腹中线约5 cm处,置入10 cm×10 cm套管针穿刺进宫腔,置入套管,镜下取宫腔冲洗液200 ml送细胞学检查。(3)切除盆腔淋巴结。PK刀头通过10 mm Torcar进入腹腔,沿髂外动脉走向打开侧腹膜,向前达子宫圆韧带附着处并切断,向内剪开阔韧带前叶达膀胱腹膜反折处,打开膀胱阴道间隙,辨认输尿管并游离,剪开髂外血管的血管鞘,切除髂外淋巴结组织,游离髂外静脉后切除顶端腹股沟深淋巴结,暴露闭孔内淋巴组织、血管和神经,切除其内淋巴结,再沿髂内动脉切除周围淋巴结。(4)卵巢动静脉及子宫动脉的处理。PK刀打开侧腹膜,辨认输尿管后游离卵巢动静脉,PK刀凝切血管组织并切断。游离并辨认子宫动脉,用可吸收钛夹闭合子宫动脉。(5)子宫及阴道残端的处理。沿举宫杯边缘切断阴道壁组织,将子宫及双侧附件从阴道取出后,腹腔镜下连续锁边缝合阴道残端。
结果
12例患者均于腹腔镜下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清扫术,无1例中转开腹,未出现任何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150~210 min,平均时间180 min,术中出血100~600 ml,平均294 ml,盆腔淋巴结切除12~22个,平均18个,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所用患者术后第1天均可下地活动,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为2.2 d,术后住院时间6~8 d,术后腹腔引流管放置3~5 d。术后残端愈合良好,盆腔无异常。
讨论
由于腹腔镜手术的微创性,减少了盆、腹腔黏连的发生;同时无开腹手术造成的大瘢痕,患者心理上更易接受,有益于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梁志清等[3]曾对腹腔镜和开腹术后宫颈癌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表明宫颈癌患者术后群体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其中腹腔镜手术的患者较开腹手术的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好。
由于腹腔镜的放大作用,手术野和组织的解剖结构较开腹手术更加明了。相对闭合的腔内手术,保持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对其他脏器干扰少。多个操作途径,可以进行不同部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操作,可以发现腹膜和盆腔内微小病灶,使手术分期更加准确。
腹腔镜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效果与术者的熟练程度、仪器设备、病例的选择有关,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可以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效果,并且在对免疫系统影响、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和术后恢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
随着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下早期子宫内膜癌手术能够达到与开腹相同的治疗效果,且腹腔镜手术因其具有切口小、肠道功能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及手术时视野清晰、出血少等优点,逐渐被妇科医师及患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39.
2何援利,张凌云,杨进,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性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5):308310.
3梁志清,徐惠成,熊光武,等.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术联合淋巴结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评估[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7):409411.
4赵艳,段华.腹腔镜技术在诊治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2):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