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剖宫产 术后出血 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逐步上升,由手术所致的并发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最主要的并发症为术中出血,本文通过对本院剖宫产后2 h出血情况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剖宫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分娩共7 530例,剖宫产2 701例,剖宫产率为35.5 %(2 701/7 530),其中2006年剖宫产率为32.8 %(651/1 985);2007年剖宫产率为35.6 %(916/2 575);2008年剖宫产率为38.1%(1 134/2 970);剖宫产孕妇年龄22~40岁,平均(25.3±2.8)岁;孕周30~42周,平均(39.5±1.5)周;新式剖宫产占99.9 %(2 699/2 701);古典式剖宫产占0.1 %(2/2 701);首次剖宫产占94.8 %(2 560/2 701),再次剖宫产占5.2 %(141/2 701);连续硬膜外麻醉占54.9 %(1 483/2 701),腰硬联合麻醉占45.1 %(1 218/2 701)。同期无明确指征(社会因素)的剖宫产者340例为剖宫产组,占剖宫产的12.6 %(340/2 701),抽取的同期经阴正常分娩的350例产妇为阴道分娩组,比较2组产后2 h出血量。
2.预防剖宫产后出血的措施:剖宫产术中常规在胎儿前肩娩出后20 IU缩宫素加入林格氏液静脉滴注,胎儿娩出后20 IU缩宫素宫体注射,必要时400μg米索舌下含化或肛入;采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及BLynch缝合术。
3.产后出血测量法和诊断标准:钳破胎膜先用吸引器吸出羊水至腹部按压不再有羊水流出后,钝性扩大切口娩出胎儿,助手继续将后余羊水吸净后更换负压瓶,收集术中出血;术后将血盘置于产妇臀下清理产道内的积血;纱布浸透不滴血10 cm×10 cm为10 ml面积法计算失血量;术后2 h阴道出血使用专用纸垫收集,称重法计算失血量,按1.05 g=1 ml最后累计即为剖宫产术中术后2 h总出血量。胎儿娩出后2 h内出血量≥500 ml诊断为为产后出血[1]。
5.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
1.剖宫产指征:剖宫产第一手术指征构成比大小顺序排列,见表1,前3位分别为胎儿窘迫、头盆不称、社会因素,其他因素包括胎盘因素、多胎妊娠等,见表1。表12 701例剖宫产指征
2. 产后出血情况比较:剖宫产产后2 h出血量平均(453±57)ml,出血量≥500 ml者286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0.6 %(286/2 701);无明确指征(社会因素)的剖宫产组年龄、孕产次、孕周与同期经阴正常分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 h出血量多于同期经阴正常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产后出血相关因素:产后出血中宫缩乏力占83.9 %(240/286),胎盘因素包括胎盘早剥4例、胎盘前置9例、胎盘黏连8例、植入4例,共占8.7%(25/286),子宫切口撕裂占3.1 %(9/286),其他4.2%(12/286)。表2 2组一般情况及产后出血量比较
讨论
产后出血是中国孕产妇四大死亡原因之首[2] 是剖宫产术严重并发症、剖宫产后出血率高达53 %,是阴道分娩的2倍[3]。本研究结果显示,2 701例剖宫产患者产后2 h平均出血量为(453±57)ml,剖宫产产后2 h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0.6 %。同时比较了无明确指征(社会因素)剖宫产和经阴分娩产妇产后2 h出血量,结果显示,剖宫产后2 h出血量明显高于经阴分娩产后2 h出血量(P&<0.01)。有专家提出,剖宫产本身就是产后出血原因[4],应严格剖宫产指征。特别是对无明确指征,精神紧张,恐惧产痛的产妇给予心里疏导,产时提供导乐陪伴及无痛分娩,以降低剖宫产率。
本组资料显示,剖宫产后出血与下列因素有关,宫缩乏力、子宫过度扩张、多胎、羊水过多、子痫前期(重度)、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第二产程剖宫产。由于胎头深入骨盆,发生子宫切口延长撕裂致产后出血等。因此,对具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此类孕妇,值得产科医师高度警惕,做好术前准备如术前纠正贫血、低蛋白及电介质紊乱等,备足量血,开放至少两条静脉通道,术中胎肩娩出后400 μg米索舌下含化或置入肛门并及时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和BLynch缝合术,并由有经验的产科医师操作。另外,严密观察产程,减少滞产,准确把握剖宫产时机,采取综合措施以预防和治疗剖宫产后出血,降低剖宫产后出血率。
由于产后2 h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峰,因此加强产后观察,本院术后2 h常规心电图监护,密切观察产妇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变化,密切观察宫缩及阴道流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206.
2丰有吉,沈铿.主编.妇产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09.
3南京市围产期保健协作组.1999年南京市剖宫产术后出血情况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731733.
4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