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68例产后出血患者的急救和护理体会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8022 日期:2025-07-04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降低产后出血发病率。方法 对68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提高产妇分娩的安全性。结论 产后出血重在预防,认真观察,及时处理
  【关键词】 正常分娩 产后出血 急救 护理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
  我院2007年至2010年住院分娩孕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患者68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至2010年我院住院分娩3240例,按胎儿出生后24小时出血量超过500ml者为产后出血[2]。总共有68例产妇发生了产后出血。发病年龄:最小16岁1例,最大44岁。分娩方式:破宫产20例,其余均为阴道分娩。出血原因:胎盘因素35例、软产道裂伤5例、子宫收缩乏力26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以上原因可以共同存在或相互影响。
  2 急救护理
  2.1产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腿部抬高30°,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增加回心血量。给予吸氧,氧流量4-6L/分。有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表情淡漠等休克先兆者,给予高浓度吸氧(6-10L/分),以提高血氧饱和度,保证重要器官供氧。
  2.2立即建立静脉双通道,遵医嘱快速输液,补充血容量
  根据病情正确掌握补液速度,注意观察产妇的自觉症状,以免补液过多、过快而发生肺水肿。静脉穿刺困难者,请外科医生行静脉切开。
  2.3尿量及生命体征的观察
  尿量是反映重要器官灌注是否足够的指标。置保留尿管,测定每小时尿量,了解肾功能变化。密切观察意识、皮肤粘膜颜色、血压、脉搏、肢体温度、尿量等,判断有无休克症状及休克程度,及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2.4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和阴道流血量
  产妇胎儿娩出后,置弯盘于产妇臀下,以便估计出血量。如阴道流血增多,应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2.5针对出血原因,给予止血措施
  抢救同时迅速配合医生查明出血原因。①若胎盘已剥离未排除,用左手按摩子宫,右手轻轻牵拉脐带协助胎盘娩出。胎盘剥离不全或粘连者,应人工徒手剥离胎盘,胎盘部分残留者,不能徒手取出者,应用大刮匙刮取残留组织。②子宫收缩乏力者,助产者一手置子宫底均匀有节律的按摩子宫,使子宫收缩,同时静脉推注缩宫素或宫颈注射缩宫素,使子宫处于良好收缩状态,从而使子宫壁血窦闭合。如宫缩乏力不缓解或胎盘植入者,应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③凝血功能障碍者应遵医瞩应用止血药物或输入血小板或新鲜血。④有软产道裂伤者,及时缝合止血,缝合过程中避免遗留死腔。
  3 护理体会
  3.1做好心理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
在抢救过程中,护士应给产妇关心与关爱,教会产妇一些放松的方法,鼓励产妇说出内心的想法。要有熟练的技术操作、从容的态度,给产妇以信任和安全感。
  3.2产后出血,重在预防,应重视产前保健,正确处理产程,加强产后观察。
  3.2.1妊娠期:加强孕期保健,定时接受产前检查,及时治疗高危妊娠,对于有合并症不宜继续妊娠的妇女,及时在早孕时终止妊娠。
  3.2.2分娩期:①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不良情绪造成宫缩乏力,降低难产率。②提供安全舒适的待产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好生活护理,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保持体力。③密切观察产程。产妇入院后全面体检,了解产力、产道、胎儿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及时判断异常的产力并协助医生纠正产力异常。④合理使用缩宫素,严密监测胎心及宫缩情况,根据宫缩调整缩宫素输入滴速,并密切观察产程进展。
  3.2.3分娩后监测:胎盘娩出后,产妇继续留在产房观察2小时。因产后出血约80%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3]。应密切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阴道流血情况、会阴切口情况。重视产妇的主诉,如出现口渴、打呵欠、眩晕、恶心呕吐、烦燥不安等,应警惕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
  总之,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必须重视产后出血的预防,重视产程的处理,重视产后的观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充分的应准备,消除不良因素等,就可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提高产科工作质量。
参 考 文 献
[1][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4.
[3]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