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肠套叠的临床意义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03557 日期:2025-05-20 来源:论文网
【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普勒超声在诊断肠套叠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小儿肠套叠病例42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用CDFI检测套入肠管彩色血流的特征。结果 肠套叠的超声特征改变为包块形态规则,套叠处的肠管横切面呈“同心圆”,纵切面呈“假肾征”,39例显示出肠壁血流信号,3例检测未到血流信号。所有病例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手术治疗后证实,3例出现肠坏死,34例复位成功,2例合并肠息肉,3例合并肠憩室。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肠套叠具有无创性、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超声诊断 彩色多普勒 肠套叠
  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广泛应用,超声诊断肠套叠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得到肯定。我科近年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2例肠套叠,分别经过X线空气灌肠复位及手术得到证实,诊断准确率达100%,为临床快速和准确作出诊断获得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择我院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超声诊断肠套叠的病例42例,男33例,女9例,年龄4个月~8岁,平均年龄1.7岁。发病期间30 min~24 h,所有病例均未做钡餐及钡剂灌肠检查。
  1.2 仪器设备 采用GE 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探头频率3.5 MHz~7.0 MHz,配工作站,适度调节彩色多普勒。
  1.3 检查方法 患儿取平卧位,常规左右腹扫查,发现病灶后进行横切、纵切、斜切扫查,并配合体位改变实时观察。用CDFI观察包块周边及内部血流分布情况;进行脉冲取样。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 42例肠套叠病例超声检查均见腹部包块,28例位于右上腹部,10例位下于腹部,4例位于左侧腹部。包块形态规则,&>3 cm~5 cm,套叠处的肠管横切面呈“同心圆”,纵切面呈“假肾征”。“同心圆“由外向内可分四层,外围轮廓光滑完整, 呈高回声,其内侧为较厚且多为不均匀的环形低回声带,再内侧为不甚完整的偏高回声和弱回声区, 中心区呈强回声或强弱混合回声,外层越厚,回声越低,表明肠套叠处肠壁水肿越严重。
  2.2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结果 CDFI能检测到包块内肠系膜血管彩色血流信号的有力、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以帮助判断套入肠管肠壁血液循环的变化。本组42例,39例显示出肠壁血流信号,3例检测未到血流信号。
  2.3 治疗及随访 CDFI检测出血流信号的39例首先选择X线气灌肠复位,34例复位成功,另5例经手术后发现合并息肉2例。合并憩室3例, X线气灌肠复位或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3例检测未到血流信号的病例,手术中发现套入肠管呈黑色,切除肠管25 cm~35 cm,经病理诊断均为套入的肠管发生了坏死改变。术后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1 a~2 a,复发2例,纤X线气灌肠复位后未再复发。    3 讨论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1]。其病因尚未十分明确,常与小儿肠管解剖特点、畅功能失调及蠕动异常等有关。小儿肠套叠多出现于右侧腹部,本组右侧腹部肠套叠38例,其他部位肠套叠4例,按照肠套叠的发生部位可分为:回盲部型,此型最多;其次为结肠型;最少见为小肠型。本组回盲型36例;结肠型4例;小肠2例,结果与文献资料相符。超声诊断是一种快捷、无创伤、无痛苦的诊断方法,为肠套叠的及时、准确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肠套叠超声表现为较厚的低回声环套环征象,两者之间为强回声的黏膜层。套叠处的肠管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假肾征”,肠套叠的超声特征性改变为:包块形态规则,套叠处的肠管横切面呈“同心圆”,由外向内可分四层,外围轮廓光滑完整, 呈高回声,其内侧为较厚且多为不均匀的环形低回声带,再内侧为不甚完整的偏高回声和弱回声区,中心区呈强回声或强弱混合回声。套叠处的肠管纵切面呈“假肾征”,本组42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同心圆”征和“假肾征”,外层越厚,回声越低,表明肠套叠处肠管壁水肿越严重。在常规超声检查的基础上,CDFl能检测到包块内肠系膜血管呈星点状的动脉血流信号[2],可以辨别套入的肠管是否发生坏死改变,本组3例检测未到血流信号,经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套入的肠管发生了坏死改变。可见CDFI的血流检测为临床治疗肠套叠方案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应注意与阑尾炎、胃肠道肿瘤等鉴别。超声诊断肠套叠,优点在于避免了X线照射,是一项无损伤技术,是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掌握肠套叠的“同心圆”、“假肾征”两个特征性超声表现,借助CDFI检测到包块内肠系膜的动脉血流信号,结合临床病史,不难对肠套叠做出正确的超声诊断,同时也可以辨别套入的肠管血运的动态变化。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肠套叠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69470.
[2]张莉.成人小肠套叠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15(4):692694.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