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艳琼 赵丽敏 张丽萍
掌指关节处浅静脉由于管壁较手背其他部位的静脉细小、弯曲、靠近关节,常规的向心穿刺难以固定,一般不选择该处作为静脉输注的常规部位,但临床护理工作中许多患者反反复复的输液、穿刺,静脉血管因长期的损害,弹性下降,静脉穿刺成功率很低,造成静脉穿刺很大的难度,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我们对168例病人手背指关节处小静脉进行反向静脉穿刺,达到很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自2009年8月~2000年2月,共进行穿刺168例,男82例,女86例,年龄73-91岁,其中肾衰11例,老年痴呆20例,脑出血37例,肺心病48例,冠心病52例。
1.2操作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将1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4例,均选择掌指关节附近的小静脉,第一天一组病人采用向心法静脉穿刺,第二天二组病人采用反向法穿刺,两天的操作均由同一名护士进行,统一使用江西洪达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输液器和6号头皮针头,两天的病人年龄、病情、手指关节处小静脉的情况都相差不大。向心穿刺法:按常规的静脉操作。反向穿刺法:穿刺前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及心理疏导,向其讲解反向穿刺的好处,操作者站在患者头部,扎止血带于腕部,常规消毒,患者手放松,呈半握拳状,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手腕,大拇指用力将患者手背皮肤向近心端方向牵拉,使皮肤绷紧,血管显露、右手持针柄,在血管上方或血管侧壁进针,见回血后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
1.3观察指标
1.3.1一次性穿刺成功评价标准 穿刺针头一次进入血管,打开调节器滴速大于30滴/分,输注血管处无渗漏、肿胀者为成功,反之为失败。
1.3.2输液稳定性判断 穿刺后输液正常至通畅滴完为顺利,如输液中出现胶布松动,针头扭动、针头处疼痛、针头刺穿血管、渗漏等情况需调整或重新穿刺为重穿顺利。
1.3.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见表1-表3)
表1示:逆向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顺向组,逆向组重新穿刺率明显低于顺向穿刺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
表1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重新穿刺率比较
3 讨论
3.1手背指端小静脉反向穿刺输液不损害病人血管,滴注通畅,不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因为手背静脉起自于手指的指背静脉,在手背部形成手背静脉网其浅静脉位于手背部的浅筋膜内,数目众多互相吻合成静脉网(弓),最后注入深筋膜深面的深静脉,在手背桡侧会合成桡静脉,在尺侧会合成尺静脉 因此,手背远端浅静脉逆向输液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3.2 提高穿刺成功率
临床采用传统向心法穿刺时,患者握拳后掌指关节高于手背,血管位于两骨缝之间皮下深处,不易看清而影响穿刺,半握拳拍关节处皮肤松驰影响进针角度,降低穿刺成功率,即使穿刺成功也不容易固定。
3.3 降低疼痛率
疼痛强度与外在刺激强度、作用时间有关。逆向静脉穿刺时进针点、角度、力度容易根据血管情况随意调节、穿刺时无突出的关节阻挡,穿刺一气呵成,针尖对组织、血管,神经末梢的刺激和损伤时间短,患者疼痛感轻,甚至无任何感觉。顺向静脉穿刺时持针手无支撑点,操作者手悬空,持针不稳,穿刺时皮肤随进针松驰,阻力增加;加上血管短小,关节突出、延长了针头对皮肤刺激时间,患者疼痛感增加。
3.4 逆向穿刺法的稳定性明显高于顺向穿刺法
逆向穿刺可很好利用手背浅静脉中部分因缺乏穿刺支点,不易固定而未被利用的血管,很大程度上利用了掌指关节处小静脉,保证输液顺利通畅,减少病人痛苦,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顺向穿刺由于针梗进入血管的长度短,使穿刺针的针梗与针柄位于掌指关节处,不易固定,有时要将手指一起固定,影响手指的活动度,患者手指活动针头容易刺破血管造成输液肿胀,增加返修率,增大了护理工作量,逆向穿刺法针梗可避开掌指关节,在手背的平面上易于固定,不影响手指的运动,保证了液体的顺利进行,稳定性高,患者衣、被的摩擦对其影响小,返修率及重新穿刺率均低,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总之,利用手背远端浅静脉逆向穿刺法操作简单,易于固定,不易脱出、增加了远端血管的利用率,从小静脉到大静脉,符合保护血管的原则,值得推广。
关于手臂远端浅静脉逆向穿刺的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