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1) “一带一路”与 TPP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发展历程始于 2013 年 9 月至 10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5 年 3 月 28 日,随着国家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颁布,“一带一路”正式成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不仅对于中国经济有着重要意义,更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至今已与 86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百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作为为“一带一路”提供金融支持的金融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截至目前也拥有了 84 个成员国。“一带一路”从提出至今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与地区的关注与支持。
TPP 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的简称。由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共同发起,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美国于 2009 年高调宣布要加入 TPP,使得 TPP 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对亚太地区秩序开始产生影响。美国的加入也成为日本加入 TPP 的根本原因,尽管国内特定利益集团表现出极大反对,日本于 2013 年 7 月正式开始 TPP 谈判。2017 年1 月 20 日,日本内阁会议完成所有 TPP 国内手续。然而 2017 年 1 月 23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宣布退出 TPP,使日本受到巨大的打击和影响, 被迫调整 FTA 战略方向。
.......................
(二)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1. 研究理论
(1) 框架理论
框架(frame)被定义为人们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有学者(Pan and Kosicki)将框架理论的起源追溯到社会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社会学领域中,1974 年,戈夫曼在其书中首次将框架理论应用于传播领域,他把框架定义为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心理学领域中,1955 年,心理学家贝特森在书中提到,框架是制作信息和理解信息的一套特定规则。
戈夫曼之后,许多研究新闻媒体的学者有以不同层面的理论来解释框架。吉特林认为框架通过不断地选择、强调和表达来建构真实,是记者用来组织新闻的手段。甘姆森则指出,框架分为界限(boundary)和架构(building frame)两类,界限代表取材的范围,架构代表一种看待事物的世界观,帮助人们理解符号所承载的思想,构建其意义。恩特曼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框架的作用包括到选择和凸显。框架一件事的意思,是将对这件事所认知的某一个部分选出来,并在文字中加以特别处理,以提供意义揭示、归因推论、道德评估、以及处理方法的建议。
(2) 联盟理论
联盟行为的存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而其上升为一种理论,则始于 20 世纪 60年代。由于主权国家之间合作的复杂性以及联盟理论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理论差异,目前学术界尚未对联盟理论以及联盟有统一的的概念。从各类联盟研究的共性来看,联盟研究已达成以下共识:1. 联盟主体一般为双边或者多边的主权国家; 2. 联盟的目标是安全,通常是针对联盟以外某个威胁; 3. 联盟的订立会形成基于正式条款或信任的有约束力的力量; 4. 联盟成员之间有实际的安全行为,或做出这些行为的意愿。
............................
二、 日本媒体报道的框架分析
(一)样本来源
本文所有样本均从 Factiva 数据库中的《朝日新闻》抽取。《朝日新闻》是日本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常年稳居日本报业发行量第二。虽然在发行量上次于《读卖新闻》,但相较于主要面向普通市民的《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的读者群主要为高学历、高收入的精英知识阶层,因而从影响力上看《朝日新闻》要大于《读卖新闻》。因此,本文选取《朝日新闻》当中的报道来代表日本的主流舆论。
在 2015 年 1 月 1 日至 2017 年 6 月 30 日的时间区间内,《朝日新闻》提到“一带一路”的文章经过整理后共计 105 篇,2017 年 1 月 23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退出 TPP 的行政命令之日)至 2017 年 6 月 30 日,《朝日新闻》提到“TPP”的文章整理后共计 174 篇。这些报道构成了本文的研究样本。而在这些报道中,笔者进一步通过标题和导语筛选出了以“一带一路”为主体的文章 48篇,以 TPP 为主体的文章 52 篇,这 100 篇文章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样本,并在报道框架上作出具体分析。
............................
(二) 报道量
从报道量上看,提及“一带一路”的文章,2015 年共计 21 篇,2016 年共计29 篇,而 2017 年仅在上半年,文章中提到“一带一路”的篇数就达到了 55,即2017 年仅半年的报道量就超过了前两年的总报道量。其中,以“一带一路”为主体的报道在 2015 至 2016 年总共有 18 篇,而 2017 年上半年有 30 篇以“一带一路”为主体的文章,近乎前两年的两倍。可见进入 2017 年以来,日本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关注不仅有量的提升,更有质的深入。
...........................
三、 《朝日新闻》对“一带一路”和 TPP 报道变化的原因分析........... 29
(一) 报道比较概述................. 29
(二) 国家战略的影响.................. 30
(三) 民族性格的影响.................. 31
四、 研究结论与建议..................... 34
(一) 研究讨论总结............. 34
(二) 创新与不足.............. 34
三、 《朝日新闻》对“一带一路”和 TPP 报道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报道比较概述
从文章数量来看,进入 2017 年以后以“一带一路”为主体的文章数较前两年出现了大幅增加,其中大部分报道集中于召开“一带一路”峰会的 5 月份。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中日本政府一改之前的冷淡态度,派出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带领的代表团参会。二阶俊博是自民党的重量级人物,在党内的地位仅次于安倍晋三,同时他还是自民党内的“亲华派”,跟中国的关系一直以来比较友好。二阶俊博的参会体现出了日本政府对待“一带一路”的态度变化,直接影响了日本媒体对这次会议的关注程度。而美国正式退出 TPP 后,相关报道量的减少趋势则也与日本政府在面临尴尬局面时的犹豫不定有关。
从文章字数来看,2017 年上半年,以“一带一路”为主体的文章篇幅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性,且主要集中体现在“一带一路”峰会期间。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体现了日本政府态度的变化,引起媒体的关注,对这次峰会的报道形式丰富,报道频率较高,既有短频快的简短消息,也有深入而生动的长篇通讯。而美国退出 TPP 后,TPP 相关报道的篇幅则出现了缩减的趋势。
.........................
四、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讨论总结
本文立足于新闻学,用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日本媒体对“一带一路”和 TPP的报道,通过不同框架的纵向与横向对比,分析美国正式退出 TPP 对日本舆论导向的影响。总体上看,不论是对待“一带一路”还是 TPP,日本舆论导向都出现了不彻底的变化趋势。关于这一点,本文具体得出以下结论:
i. 美国正式退出 TPP 后,社会舆论对待“一带一路”有更加关注以及态度更加积极的趋势;
ii. 美国正式退出 TPP 后,社会舆论对待 TPP 的关注呈现降低趋势,但总体而言仍维持了一定关注度,另外中央和地方、官方和民间存在的态度的分歧;
iii. 日本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关注点和以往相比,逐步从简单报道政治活动转变为详细报道政策内容和关心经济实利上,但仍存在质疑中国意图的意见;
iv. 美国正式退出 TPP 后,日本媒体对 TPP 的报道常涉及到中国崛起和与美国的双边贸易协定,体现出坚持 TPP 的意义。
在解释舆论导向变化时,本文借鉴了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和国际文化领域的理论,解读美国退出后,衔接日本政府、社会和舆论的日本媒体面对“一带一路”和 TPP 所表现出的变化。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