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进步报刊社会史之新闻媒体研究(1927-1949)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789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论文立足史料,从纵向上勾勒出香港进步报刊在不同革命时期的发展脉络;在横向上,从时局、文化策略、民主统战、经济统战、军事统战及对外宣传等方面,对香港进步报刊的领导组织模式进行历史考察,并从媒介与社会互动视角对香港进步报刊与社会互动关系进行历史考察,重点把握伴随时局演变,中共如何做出适时的、准确的新闻宣传策略调整,并总结中共的新闻宣传工作经验。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回归以来的香港实施“一国两制”,整体局面保持稳定,但也遇到一些问题,“陆港冲突”时有出现。2016 年,香港发生持续数月的违法“占中”行动,“港独”意识也借此有所扩散。2016 年 11 月,人大通过释法遏制“港独”,舆论斗争更为激烈。在此情势下,如何在香港及海外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争取民心、赢得支持与认同,是我们需回应的一个问题。在此方面,中共的新闻传播史有着可供发掘的历史资源。比如,在中国近代史的 1927 年至 1949 年间,香港进步报刊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统战宣传策略,香港进步报刊与国民党展开针锋相对的舆论交锋,在争取民主文化人士、爱国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认同等方面,做出非常多的努力。因此,通过对香港进步报刊的史料爬梳,总结探寻香港进步报刊的新闻宣传经验,将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下,香港进步报刊作为中共的“舆论武器”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它是一把插进敌人心脏的匕首,一件强有力的“纸弹”武器,它在血流成河的历史长河中,与国民党展开针锋相对的舆论交锋。它用革命言论和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争取最广泛的民主文化人士、爱国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的认同,为此,香港进步报刊做出种种努力,最终为中共建政构建强大的舆论支持,并使中国共产党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本文通过史料爬梳,探寻香港进步报刊在 1927 年至 1949 年间的统战宣传经验,以供今天的舆论宣传工作参考借鉴。

自《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提出“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至 1945 年 5 月举行的中共“七大”提出“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再到今天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百年间的中国历史,每一次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都有着舆论宣传在其中发挥的重要力量。因此,探寻香港进步报刊在 1927 年至 1949 年间的统战宣传经验,对于今天党和政府进行舆论宣传工作有着可供借鉴的历史意义。

......................

第二章 香港进步报刊的发展演变


一、十年内战时期:香港进步报刊的发展演变(1927-1936)
(一)民主人士创办:拥护中共,抗敌救国

《生活日报》

1936 年 6 月 7 日,《生活日报》在港创刊,该报的发起人是著名报人邹韬奋。该报秉持的立场是坚持“抗敌救国”,以促进民族解放。自创刊起不到两个月时间,该报便可与当时的华南第一流报纸比肩1,收获赞誉无数。邹韬奋先生创办《生活日报》经历了三曲九折,不可谓不艰辛。

1. 曲折的创刊经过
(1)第一阶段:精心筹备却半路夭折

邹韬奋是《生活日报》的最初发起人。在 1926 年至 1932 年间,邹韬奋曾在上海编辑《生活周刊》,由于周刊办得好,深受读者喜爱。邹韬奋说,他彼时只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创办一种为大众所爱读,并为大众作喉舌的刊物。“而单是办好一种周刊是不够的,我们要创办一种真正代表大众利益的日报。”时值九一八,国难日益深重。邹韬奋认为,此时不发言论更待何时?于是,邹韬奋便相约几位新闻界朋友,共同商议创办日报。

1932 年春天,在一二八战争的炮火中,邹韬奋在上海发表了创办《生活日报》的计划,同时登报公开招募股款。很快,在生活周刊社出资和热心读者的赞助下,不到半年工夫,邹韬奋就收足了 15 万元股款。不幸的是,当邹韬奋一边订购机器一边筹备之时,《生活周刊》却因文字不妥而遭政府禁令。由于《生活周刊》在《生活日报》招募资金中投资最大,是该报的无限责任股东,因此当周刊遭禁,《生活日报》也跟着不得不宣布停止创办。邹韬奋把募集来的股款悉数发还,并附上利息,损失不小。

......................

二、抗日战争时期:香港进步报刊的发展演变(1937-1945)
(一)民主人士创办:与中共保持密切往来

香港《立报》

该报创刊于 1938 年 4 月 1 日,是一份在中共支持下,由著名文化人士萨空了担任总编辑、总经理及发行人的香港进步报刊
该报由上海《立报》迁移香港后复刊发行,该报的宣传主张是抗日救国。

1. 中共支持下创办香港《立报》
1938 年圣诞节前,上海沦陷,文化人萨空了来到香港。在赴港旅程中,遇到不少读者、朋友,都希望恢复《立报》创办。此时正值抗日,广大群众需要看到一张宣传抗日救国的报纸,但是办报资金难筹。于是,在中共支持下,在香港办事处工作的廖承志、潘汉年同志以中共名义投资 3000 元港币,支持萨空了创办香港《立报》。

2. 报刊的基本内容和办报理念
钟紫在《香港报业春秋》里记载,香港《立报》共出版四个版面:一版刊登要闻;二版的上半版刊登国内消
息,下半版是副刊《言林》;三版的上半版刊登本港消息,下半版是副刊《花果山》;四版的上半版刊登国际新闻,下半版是副刊《小茶馆》。该报的办报方针是宣传抗日救国,并坚持“报纸大众化”。比如,在该报一至三版的报边上,分别写着:“全民动员应先从报纸大众化作起,惟有人人读报才能共同担起国家的责任”、“拥护整个国家利益牺牲一切党派偏见,必如此始能复兴民族克服困难”、“报纸为时代的先驱,消息总汇,应凭良心说话,拿真凭实据报告新闻”。7由此可见,“报纸大众化”是被《立报》最为重视。

.......................

第三章 香港进步报刊领导组织模式研究..........................45
一、香港进步报刊领导组织模式考察............................45

(一)香港进步报刊领导组织模式变迁................45

(二)中共布局建立在港领导机关..................48

第四章 香港进步报刊与社会互动的历史考察......................61
一、政治视域下的香港进步报刊与中共宣传策略.......................61

(一)国—共政治力量对比悬殊,长时期里敌强我弱..................62

(二)中共在三大革命时期的宣传战略决策..................63

第四章 香港进步报刊与社会互动的历史考察


一、政治视域下的香港进步报刊与中共宣传策略
纵观 1927 年至 1949 年的香港进步报刊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中共新闻宣传策略的调整都与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有关。报刊的背后是政治,政治的背后是权力,因此,在中国革命的三大历史时期,中共新闻宣传策略的调整都与时局演变、政治较量相互关联。
(一)国—共政治力量对比悬殊,长时期里敌强我弱

在新中国成立前,国共两党的政治较量不少于 30 年,而大部分时间里,中共处于弱势地位,这是有据可依的。在国民党蒋介石的执政史里,蒋一直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特别的存在”。在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新军阀蒋介石在成立民国南京政府后以“孙中山继承者”自居,占据道德优势,并借助庞大的军警宪系统建立起“一党统治”体制,在国际上成为“中国政府”和中华民族的代表,并在“二战”结束后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可以说,国民党在国内政治生活领域拥有主要社会资源,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抗战后的国共谈判中,该党都长期处于强势地位。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