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笔者之所以选择《子夜》,是因为文本故事发生的背景城市一一上海是大众媒介发展最集中的地区,小说中的人物阶层也是大众媒介接受度最高、使用最娴熟的群体,因此具有研究的代表性和必要性。笔者通过窥探茅盾笔下对吴荪蒲及其身边人媒介生活的描写,可以推测出大众媒介对上海都市民族资本家和新青年知识分子阶层生活的指引和影响。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民国初年,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退出舞台,各种阶级和各色思想在社会中云集,纷纷借助报纸发声,迎来了民族报业发展的繁荣期。媒介不仅是政府的发声筒,民众的传音器,在民国这种动荡社会中,更是社会百态的反映,社会变革的真实记录。而民国时期媒介史的研究目前仅局限在新闻史学领域,从“新闻人”的专业眼光出发探究媒介发展的规律。但是在民国时期思想启蒙者、文学家、革命家等前辈都以报纸为阵地,发出声音、编纂刊物、勇于斗争,民族资产阶级、现代知识分子等社会中产阶级也在积极使用媒介、利用媒介,使媒介渗透到其日常工作生活,他们对媒介的利用是民国媒介发展的重要推手,他们在媒介上发出的声音是民国报刊新闻内容的重要填充,他们的媒介活动更是民国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此点是现存民国新闻史研究被忽视的地方。
本文意图以民国时期的写实著作《子夜》为突破口,分析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都市媒介生活。研究纪实文学作品中的媒介生活,可实现文学史与新闻史研究的跨学科融合,丰富新闻史学研究,使媒介发展更好地展现社会生活。茅盾先生作为《子夜》的作者兼为文学家和革命家,自小在新式学堂接受进步思想,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选择去商务印书馆工作。自1917年1月,茅盾在《学生杂志》第四卷第1-4期公开发表第一篇译文《三百年后孵化之卵》以后,开始自己一生极为丰富的“媒介生活”。茅盾对大众媒介娴熟的利用和把握,是其在《子夜》创作中准确还原各人物角色原本的媒介生活实况不可或缺的必备素养。分析茅盾现实的媒介生活对我们更深刻把握作品中的媒介生活,探寻作家与作品、现实与虚构之间映射具有非凡意义。
......................
第二节概念梳理
一、“民国”在本研究之所指
本文所述民国,自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起,至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止。本文阐述的媒介生活并非平地而起,也非戛然而止,必要的时候将突破时间界限,以期对民国时期的媒介生活有更完整的研究。
二、何为媒介生活
技术创造媒介,媒介创造全新的人的环境,由此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是麦克卢汉观点的核心,也是媒介环境学派共同的理论基础。由此出发,波兹曼、梅罗维茨、斯特林等人进而提出媒介即社会、媒介即生活等新的命题,但实质上依然与麦克卢汉一脉相承,即把媒介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环境)发挥作用,从而忽视了真正的主体——人作为主体性力量的存在和作用。斯特林在提出“媒介即生活”这一命题的时候,已经发现了媒介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紧密的联系,以及媒介发展史对于社会发展史和人类生活变迁史对位性标记的意义,但是依然将媒介视作环境要素。
因此,我们提出开展媒介生活研究,首先强调的就是,媒介不仅是人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外在的环境性要素,媒介生活丰富是社会生活完整的充分条件,并且是人与社会发生连接的重要环节。其次,在这个发展和进步的进程中,真正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媒介。人在生活中沟通和交往的需要创造了媒介,人在使用中规范和完善媒介,人在消费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媒介。媒介生活研究强调大众传播研究中人与媒介的共同主体地位,同时更加强调聚焦于人,研究人在社会生活中消费媒介、使用媒介、创造媒介的情形。其中必然涉及到媒介的内容生产、传播、受众群落、消费风尚等,但研究的着眼点在人而不是媒介。媒介生活研宄旨在提供关于人和媒介关系的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社会学分析,通过对人(与媒介相关属性)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建立媒介和社会发展的新的视角,为媒介的变革和发展提供更为精准的参照。
......................
第二章民国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及其在《子夜》中的呈现
第一节民国政治的现代化及其在《子夜》中的呈现
一、中央:形式上的民主政体在动荡中发展
(一)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清朝末年,封建地主阶级为维系统治,被迫进行新政改革,这种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权统治延续到了民国,虽是不彻底的社会变革,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使得中国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皇帝天子”挥别存在两千多年的政治舞台。人们心中对政治的观点发生变化,政治由少数官僚地主的“专业”普及为每个民众都可参与发言的“副业”,形式上的大众民主政治将以往“王侯将相”的贵族专制政治取而代之。这种民主共和体制在一定意义上实践了民主共和的理念,虽政权更迭频繁,但民主共和政体潮流已不可逆。
中央政权在不均衡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中飘摇,但这却为民间社会崛起提供了温床。一方面,中国社会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主义”,民国初期派系林立各自为政,正如梁启超所言,这种政党政治使中国社会缺乏一种“公共的信条”。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萌芽自洋务运动时期得以在地方发育并不断茁壮,地方民间势力发起了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拿到了现代化的领导权,并且自身在松散的民国中央集权更迭中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近代社会发展中作用重大。
(二)政权机构和法律制度的建立
蒋介石政府在北伐结束后,在名义上统一全国,但丝毫未缓解国民党政权的飘摇不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内部争夺政治权力及经济权益,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有不同的政治要求。各集团为了争夺自身的利益,实现自身的诉求在社会上活跃和奔波,中央政权仍不稳定。此外,在《子夜》开始创作的1931年,国民党军队不断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围剿”,但分别在1931年年初、5月、9月被粉碎,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也在积极对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
第二节民国经济的现代化及其在《子夜》中的呈现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在私人和民间的推动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可观的增长,具有自由资本主义初期发展的显著特征,民族产业和金融业发展最为迅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第一次世纪大战时短暂发展,一方面欧洲列强因火并无暇顾及,向中国商品输出减少;另一方面,在世界市场上过去依赖帝国主义输入某些工业品的国家已不能得到充分供给,这为中国轻工业品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崩盘,使得中国资本主义再次发展。世界市场上物价暴跌引起银价下跌,而中国当时仍采用银本位货币制度,这使得投资者纷纷将白银输入中国,支持了国内市场的物价,造成中国物价非但没受世界的波及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子夜》中有一处描写到“从去年以来,上海一埠是现银过剩,银根并不紧”棉纺织、面粉、卷烟、火柴等各行各业资金充足,利润丰厚,于是旧厂扩大,新厂创设,设备增添,产量上升。
《子夜》主人公吴荪蒲,可以代表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普遍形象。他聪明肯钻研,胆大敢冒险,资本雄厚,有勇有谋,塑造出了典型的上海滩工业大亨形象,正是这种特点使得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短暂发展。吴荪蒲出场时气派的洋房,豪华的轿车,对媒介娴熟的运用等,都是当时民族资产阶级身上的派头和光环。在对吴荪蒲意欲打造与日本丝媲美的“中国丝”的雄心,与交通运输业大亨孙吉人、矿业大亨王和甫创办以实业支持金融的益中信托公司的眼光,一口气吞并八个日用品小厂的魄力等民族资本家创业的描绘中侧面展示了中国民族资本经济的发展。这是当时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在小说中的一个呈现。
......................
第三章《子夜》背景下的上海都市媒介生活形式.............21
第一节广告——城市繁荣的点缀.............21
第二节报业——城市信息的源泉............22
第四章《子夜》中的媒介要素研究...........27
第一节媒介内容战事宣传度强..............27
第二节媒介受众一一城乡差异度大..................30
第五章《子夜》作者茅盾参与媒介生活的探究.........34
第一节创作《子夜》时茅盾的媒介生活研究............34
第二节茅盾作为媒介生产者的媒介生活研究..............37
第五章《子夜》作者茅盾参与媒介生活的探究
第一节创作《子夜》时茅盾的媒介生活研究
《子夜》自1931年10月开始创作,1932年12月5日截稿,历时14余月。通过《茅盾年谱》资料收集可得出,茅盾在这期间发表文章共计20篇,其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与此同时,茅盾还负责编辑“左联”刊物《文学导报》,为《文学月报》、《北斗》等撰稿。1932年12月初,茅盾完成《子夜》创作。仅22天后,茅盾撰文《“自杀”与“被杀”》,加入《申报自由谈》创新浪潮。下面,我将结合茅盾在创作《子夜》期间的媒介生活与《子夜》情节相关的部分,来分析茅盾现实中的媒介生活在其小说创作中的映射。茅盾作为现代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娴熟的利用笔尖和媒介,在表达思想、呼吁革命、揭露黑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六章结语
民国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迎来了中国大众媒介发展史上的高潮,各行各业开始接触媒介、关注媒介、参与媒介,大众媒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开始紧密,民众的媒介生活变得多彩。本文通过对小说《子夜》中的典型人物及其作者茅盾媒介生活的相关文本资料梳理,可以大致还原当时民族资产家阶级和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媒介生活的参与程度与丰富程度,并从中总结出一些使用大众媒介的基本规律。
大众媒介是获取信息的渠道。让受众获取广泛信息是大众媒介最基础也是最本质的功能。正是由于民国时期封建社会制度逐渐瓦解,大众媒介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才有机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报刊成为了民国时期社会人士了解动荡时局、获取信息的窗口。吴荪蒲等民族资产阶级通过报纸获取信息,指引产业发展、资本投资取向。茅盾等进步新文学作家通过大众媒介了解到了国外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国内国民党统治的腐畋黑暗,意识到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需求,通过获取信息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想,自媒介获取消息到发出声音一步步演变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坚定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略)
《子夜》中的新闻媒体生活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新闻媒体论文,《子夜》,媒介生活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新闻媒体文章
- 《新闻联播》中关于叙利亚战争报道的新闻媒
- 创客教育企业的新闻媒体传播策略研究--以Ma
- 智媒在城市社区信息服务中的新闻媒体应用研
- “中国梦”新闻媒体背景下《工人日报》劳动
- 新闻媒体的集体记忆建构--以《人民日报》九
- 全新闻媒体时代下我国新闻发言人议程设置研
- 新闻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的创新
- 新闻媒体环境下柳州日报社“紫荆花”主题报
- 电视剧中领袖人物的形象塑造之新闻媒体研究
- 新闻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访谈节目的转型研究
- 杨增新与新疆--以《申报》为视野的新闻媒体
- 郭敬明文学作品的跨新闻媒介传播研究
- 基特勒新闻媒介思想研究
- 智媒时代新闻媒体的价值理性研究
- 基于扎根理论的国家形象认知之新闻媒体研究
-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微信朋友圈使用之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