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以《人民日报》建构九一八事变集体记忆的影响因素为例,总结出新闻媒介在集体记忆建构中既受到新闻常规的制约,又要在政治、文化意图的权力影响下展开,新闻与集体记忆所共同承担的塑造认同的责任也影响着新闻媒介集体记忆建构的框架设定。
一、 新闻媒介是集体记忆建构的重要载体
(一) 新闻与记忆互通
新闻媒介之所以能够建构集体记忆,首先基于新闻与记忆是互通的。新闻着眼于当下的社会记录,是意义、符号和信息生产者,记忆是存储和提取信息的容器,二者均以符号的形式进行呈现和表达,都建立在特定的事实基础之上,都需要编码、储存和提取,本质上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同时也共同面临着使用过程中(生产与接受、消费环节)的竞争与替代。一方面,新闻需要记忆将其对公共事件的叙述定位于特定背景,另一方面,记忆也需要新闻来提供关于过去的最公开的底稿。明确新闻与记忆之间的互通关系,是理解新闻媒介集体记忆建构的理论前提。
1. 集体记忆的社会建构性
集体记忆是复杂的社会存在,学界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在讨论集体记忆的社会建构性之前,先尝试对“集体记忆”下一个定义:集体记忆是以处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群体为回忆主体,以过去为素材,以当下对意义的需求为其参考框架,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得以传播的社会建构物。哈布瓦赫强调集体记忆的社会参考框架,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需要利用各种参照框架来记录和寻回回忆,记忆不可能存在于这个框架之外,这是集体记忆的社会建构性。现实中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小至家庭、社区,大至国家、民族,都有相应的属于该群体的集体记忆,在群体中所举办的各种社会活动,经常是为了强调某些集体记忆,以此来强化这一人群组合的凝聚。
集体记忆并不是简单的群体内部成员所享有的记忆的总和,集体记忆强调的是共享。那也就意味着,只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记忆不能称其为集体记忆,通常情况下,个体并不直接去回忆群体的历史,只有通过阅读或听人讲述,或者在纪念活动和节日的场合中,群体成员聚在一起,共同回忆长期分离的群体成员的往事和成就时,集体记忆才能被间接地激发出来。也就是说,集体记忆本质上是立足现在指涉过去的建构,在群体成员与集体的互动、协商中形成,是由社会机制存储和解释的。群体成员通过接触周围的符号和物质来获得并理解集体记忆,集体记忆的传播有赖于文字、图像、纪念碑等外在于人的媒介或者各种集体活动来保存、强化或重温。
....................
(二) 新闻与集体记忆的认同归宿
集体记忆是可以被建构的,新闻媒介也拥有建构集体记忆的天然优势,除此之外,新闻与集体记忆还拥有共同的归宿——认同。张庆园在《传播视野下的集体记忆建构》一书中提出,“如果不狭隘地理解集体记忆,那么集体记忆是通达群体认同的必经途径”。对新闻媒介而言,其新闻报道只有被受众接受与认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集体记忆与认同
人是处于社会中的人,需要一种归属感,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而融入集体的一个前提就是与其他群体成员拥有相同或相似的记忆。集体记忆是人类社会交流与沟通的重要素材,如果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经常不经意地在与他人或者与集体之间的对话过程中发出这样的感叹:“咱们那个时候都……”,然后就开始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具有时代特点的话题。或者,当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谈到关于过去的某个话题时,自己恰好有相同的经历或感触,就会有一种被群体认同的获得感,这种类似于给个体记忆寻找集体记忆庇护的做法就像是使我们获得认同的一张“通行证”。分享了某一集体的集体记忆的人,就可以凭此事实证明自己归属于这一群体。反之,集体记忆的遗忘、断裂或冲突会造成分歧,导致个体得不到群体的认同。
集体记忆是与人们的现实认同紧密联结的过去(记忆),集体记忆塑造身份认同。集体记忆的社会建构性意味着它不是自然生成或者遗传的个体记忆,而是需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体的后天习得和传承。集体记忆的内容取决于传播媒介对历史所做的取舍,媒介经过有意或无意的诠释将其加诸接受者,正是这些集体记忆影响和铸就了人的各种身份。对于社会群体而言,彼此之间鲜有类似或相同的记忆片段,人们相互之间就缺乏可以被唤醒的集体记忆,这个群体势必会面临一定程度的断裂。换言之即“如果你想归属,那你必须记住”。这种记忆和归属之间的联系既是一种自我规划或“自动生成”的事情,又是一种政治基础或政治组织,二者都有规范化的方面。集体记忆可以运用与社会主导思想一致的群体认同的社会框架进行对过去意象的重建。过去的集体记忆要不断注入属于当下时代的内涵,只有这样,代表着群体认同的集体记忆才不会被时代湮没。
.......................
二、《人民日报》九一八事变集体记忆的体裁建构
(一) 概貌分析
1946 年-2016 年间,《人民日报》对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性报道数量总体上看数量不多,报道年份分布不均,在 2010 年之前,每年报道数量的变化幅度也比较大,但在报道日期上则以 9 月份为主,主要分布在 9 月 18 日前后。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的报道数量可以发现,《人民日报》对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性报道在进入 21 世纪以后相对平稳,特别是在 2010 年以后,每年都有相关报道,报道的数量也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1. 不同年份报道数量差异大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坚持党性原则,其新闻报道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新闻框架与议程设置,因此对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性报道也带有一定的议程设置的特点。纵观 1946 年-2016 年《人民日报》对九一八事变的报道,通过整理发现,其报道年份及报道数量的分布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分布不均。其中,报道数量最多的年份为 1991 年,共计 25 篇;1948 年、1950 年、1989 年、1996 年等 10 个年份中每年仅有 1 篇相关报道。此外,在 1952 年-1960 年、1962 年-1970 年、1972 年-1981 年这三个时间段内,以九一八事变为主题的报道出现了阶段性的空白期。
其次,《人民日报》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的时间分布却相对集中,161 篇样本报道中,其中有 124 篇的报道集中在 9 月份,占比样本总量近 9 成,因此《人民日报》对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性报道具有明显的时效性。
.........................
(二) 体裁特征
本研究选取的 161 篇样本报道中,包括回忆类文章、资料介绍、纪念活动类的即时消息、图片新闻、新闻特写、社论以及散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各类体裁分别侧重于从不同角度着手来强化人们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认知、记忆或反思,从而达到建构九一八事变集体记忆的目的与效果。因此,有必要对样本报道的体裁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探索新闻媒介在建构集体记忆时启用不同体裁的特征和规律
学者杨琴曾将史态类新闻的文本类型概括为三种:解密新闻、纪念性新闻、边缘性文本。刘思宇借鉴了较为宽泛的纪念性文本体裁的划分方法,大致分成新闻、评论与副刊三类主要体裁,其中,“新闻评论”包括社论、述评、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专访等,“副刊体裁”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等。
本研究以上述两种分类方法为依据,综合报纸类新闻体裁的划分特点,将研究样本的体裁划分为五大类:纪念性新闻、评论、副刊文本、史实性资料、回忆类文章。其中,纪念性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图片新闻,这类新闻既具有新闻属性,又具有回忆色彩;评论可以继续细分为社论、述评和史学研究的学术文章。副刊文本具有较明显的版面特征,
一般刊登在副刊版或文化版,以带有文学色彩的散文、诗歌为主;史实性资料即多以“背景资料”的形式呈现,旨在对某个历史概念进行客观介绍。回忆类文章则包括以个人经历为主的回忆、以回顾史实为主的文章、重新刊登的“旧闻”。其中,旧闻的存在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对过去发生的事实予以新的报道,这类“旧闻”带有解密新闻的性质,有时以刊登老照片的形式呈现在“新闻摄影”版块,另一种情况是指历史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介已经予以公开报道过的“新闻”,属于“旧闻重登”。本节将对以上五类报道体裁的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
三、《人民日报》九一八事变集体记忆的内容分析 ....................... 27
(一)报道内容概述 .................... 27
(二)追溯历史真相——塑造认同的事实依托 .............. 29
四、新闻媒介建构集体记忆的影响因素......................... 37
(一)新闻常规的制约 ......................... 37
(二)政治因素的影响 .......................... 38
五、新闻媒介集体记忆建构的反思
(一)优势
拉斯韦尔的传播功能说认为,传播具有环境监视、社会协调以及社会遗产继承的功能大众传播在这些功能中起着突出的作用,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在集体记忆的建构方面有着更广阔的视角。学者杨琴曾在史态类新闻的研究中提到,“新闻以其更广泛的历史深度,反思历史、阐释历史,把历史引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为受众提供某些记忆、思考的影响,提供一种历史的关照,一面人类现实的生存之镜,使我们从中可以理解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新闻报道对人类记忆的传承更多的是出于对当下社会的现实关照。新闻媒介的运作是社会信息系统化的采集与传播,在众多记忆媒介中,新闻是专注于对民众生活与社会运行的记录与传播的媒介,看似零散的新闻报道在宏观视野下通过整合,可以呈现出一个尽可能具体的社会图景。新闻不仅具有普遍的记忆文本和历史记忆价值,而且还有对过往记忆重新激活、整理和建构的功能,新闻一面通过掌握信息来源表明其正当性,另一方面,通过历史事件的叙事树立权威,以建构社会规范与和合法性,其价值是立足当下以对过往进行探寻和完善的过程。
新闻媒介建构集体记忆的另一个优势是新闻媒介的工作实践与当下紧密相连,并紧跟当下发生的新闻热点,这使得新闻媒介不仅可以通过“策划”与“展演”赋予历史事件新的时代内涵,更新、强化并构筑出独特的纪念空间,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报道体裁,从新闻热点事件着手对历史记忆进行嵌入式报道,唤醒受众群体关于相关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新闻媒介的这一点优势可以说是令其他记忆媒介望尘莫及。
.....................
结语
新闻与记忆是互通的,二者皆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新闻媒介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既需要调用人们关于过去的集体记忆,同时又会在当代语境下重塑集体记忆,为集体记忆注入新鲜的时代血液。《人民日报》对九一八事变集体记忆的建构启用了丰富多样的报道体裁,其中以时效性强的纪念活动的新闻报道居多,时空交错的特写与通讯报道将过去与当下相连,回忆类报道以亲历者的视角再现历史情境,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评论文章通过有理有据的论述反思历史,得到对当下具有借鉴意义的教训。在具体的话语叙事策略中,《人民日报》一方面追溯历史真相、回顾九一八事变的史实,提供塑造受众认同的事实依托;另一方面通过国耻与苦难、创伤的集体记忆叙事与受众达成情感认同,在周期性纪念活动的报道中保持九一八事变集体记忆的连续性,在历史启示的主题叙事中赋予集体记忆新的时代意义。
探究新闻媒介如何建构集体记忆的问题,一方面是为了使新闻媒介能够更好地承担起集体记忆重要的传播媒介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集体记忆在新闻媒介的传播过程中能够达到塑造认同的效果。在新闻媒介建构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实际上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既要遵循一定的新闻常规,又要在政治环境的背景下进行,而塑造认同的目的为新闻媒介的集体记忆建构增加了更复杂的影响因子,因此也导致了新闻媒介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记忆媒介在建构集体记忆方面的优势和局限。鉴于此,如何在具体的集体记忆建构实践中发挥新闻媒介的优势,规避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是新闻传播学需要继续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