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申报》对杨增新时期新疆报道概况
(一)《申报》和杨增新时期新疆新闻业
《申报》于 1872 年 4 月 30 日创刊,1949 年 5 月 27 日终刊,共发行了 25599 号,跨越晚清、民国,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近代史上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报道内容涵盖所经历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报纸。《申报》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为后世了解、认识和研究。对新疆的报道内容丰富,特别是对杨增新主政新疆的相关报道无疑是一座“富矿”,等待着学者的发掘。
1.《申报》和史量才时期
认识一份报纸应先认识它的初创时期。《申报》创刊于 1872 年 4 月 30 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创办人为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Major)③,报馆最初是美查在上海公租界汉口路以东租赁的一所房子。创刊首日,《申报》便刊登《本馆告白》及《本馆条例》,向世人宣告办报宗旨、办报理念。为保证新闻来源的持久稳定和新闻真实性,《申报》不仅在北京、苏州、南京、杭州等地招聘“访员”采集本区域新闻,还外派记者进行采访调查。《申报》在创办的第一年就有涉及新疆的新闻报道(1872 年 9 月 16 日《七月二十三日京报全录》),
此外,《申报》对甘肃、蒙古、西藏等西部边省也有诸多报道,可见《申报》在创办伊始就将视野投向中国边疆。
..........................
(二)《申报》所刊新闻文章类型
1.时讯类
时讯可谓《申报》新闻基础,采用时讯的报道方式也是这一时期报业流行做法,编辑人员将新闻信息尽量压缩为“短、快、精”,如此同样大小的报纸版面就能容纳更多的新闻,可以保证新闻的多样,简洁,以便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时讯新闻绝大多是《申报》本馆获取,也有一部分是转载、特约新闻,如《特约路透电》(1927 年 7 月 16 日)。《申报》的时讯首先讲究的是准确性、时效性、客观性,不仅仅是《申报》,此时的《新闻报》、《大公报》、《字林西报》等商业性大报,其办报者不得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极端重视新闻信息的质量,毕竟一次事故足以让一份经营多年的报纸名声扫地。《申报》时讯中多有涉及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的事件,这些时讯报道除符合史学定论外,报道内容更为即时和详细。
2.纪实类
《申报》中的纪实类新闻是围绕某一事件或问题进行的叙述,特点是全面、严谨,故有学术研究价值,是新闻史料的主体。如《新疆实业之状况》(1913 年2 月 14 日)、《新疆财界之状况》(1913 年 2 月 14 日)、《新疆军界之隐患》(1913 年 6 月 1 日)、《新疆之官吏》(1913 年 2 月 14 日)、《新疆农矿两产之概况》(1920 年 1 月 8 日)等。这些纪实类新闻一般占有较大的版面,更多的是一次性刊载,还有内容过多对的是分期连载,如《新疆与苏俄之局部商约》(1924年 4 月 19 日)、《新疆与苏俄之局部商约(二)》(1924 年 4 月 20 日),这两篇商约分两天连载,完整的把该事件完整地呈现给公众。
在纪实类新闻中还有个人游记,如《研究西北问题之宴会纪》(1921 年 6 月27 日):“昨晚六时,华侨联合会许冀公君,因林君烈最近曾游历本国西北部甘肃、新疆、绥远、内外蒙古等地,遂假大东旅馆宴请黄奕住、史量才等”;《文录谢彬新疆游记序》(1922 年 10 月 23)中简述谢彬的新疆之行,随后《申报》分期连载谢彬的《新疆游记》。还有《笔记西戎途中日记》(1915 年 8 月 3 日)、《新闻日记》(1915 年 11 月 9 日)等。这些游记记载了作者途径新疆的所见所闻,可视为研究这一时期新疆的第一手文献。与时讯类新闻相比,在时效性上要求不高,纪实类新闻可以对过去的问题进行陈述,也可以对将来作出预测,这类新闻在时间上有灵活性。
............................
二、《申报》对杨增新时期新疆报道分类
(一)时政类
时政新闻是时事和政治新闻的简称,从词语的结构方式来看,“时政”重心是“政”,就是政治,故可直接称之为政治新闻。《申报》对杨增新与新疆(1912—1928)的时政类报道是最多的。主要围绕人民革命斗争运动、官吏任免、民族宗教事务,最后再加上新疆“改旗易帜”,这样分类可以将《申报》时政类新闻完整的呈现出来。《申报》时政新闻形式上是以陈述性报道为主,另外还有综合性比较强的时评报道,鉴于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但主要偏政治,所以本文将一些时评归类到时政。
首先是关于国民革命斗争运动的报道:
“袁世凯依照袁大化的请求,便于民国元年5月18日改命杨增新为新疆都督。”①杨增新主政新疆自此开始。1912年1月8日新伊大都督府成立,2月22日开办《新报》:“开通民智,融化畛域。清除专制旧习,进策共和”②。《新疆伊犁代表电》(1912年5月23日):“查大化于共和政体始则仇视,继则隐讳旋,又假认口巧,避夸诈离奇,毫无宗旨,即如国旗未改,顶戴未除,行文兼称都督、巡抚、部院,外表加此,其他可知不独惑乱人心”,这是新伊大都督府呈递的一则电文,其中对袁大化颇有微词,反映出新旧两派的激烈斗争。
中央政府曾电令新伊停战,省方与伊犁方都为全疆统一而做出了努力。伊犁还成立“全疆统一促进会”(后改为“新疆维持统一会”),“新疆维持统一会电北京大总统,武昌副总统参议院国务院各省都督各省政党公鉴,本会成立业经电陈在案”③。1912年7月8日,杨增新代表与伊方代表正式签订了和谈条款十一条,并上报北京政府核准。对此,1912年7月8日的《伊新协商同一条件》全文刊载这十一条协定。通过谈判杨增新不仅使自身的都督大全合法化,还使得伊犁方面承认新疆合治,但杨向来主张集权,曾言:“中央权不重,不足以御四方。”④“读重为轻根一句,老子亦主张集权。”
............................
(二)军事类
军事类新闻是军队、战争、军事斗争的产物,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新闻,它有更为鲜明的阶级性,军事类的新闻报道关乎公众集体安全和保卫安全之义务,受众对其敏感程度远远高于其它类型新闻,也是新闻媒介议程设置的重要选择。《申报》对杨增新时期新疆报道中涉及军事类的有60余篇,内容主要是英俄的军事侵略、俄苏战争、库伦事变、疆内军队事务。
首先是关于英国军事侵略的报道: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在边防薄弱,“国防之情形若此,言之殊足痛心”①。新疆不仅与沙俄接壤,又与英国控制下的印度接壤,英俄两国在新疆的角逐酿成中国西北边疆危机。《评论呜呼新疆又告警矣》(1912年5月26日):“原夫新疆者,西藏之藩篱,北蒙之肘腋,地界英俄之中,土味膏腴,矿藏宏富,英俄之耽耽垂涎已非一日。”又如《噶什噶尔和阗事件后之事变》(1913年2月14日):“去夏伊犁骚扰后,俄国以保护本国商民之名义,派驻多数之军队,英国亦遣派之,此等外兵屡与华兵冲突纷扰无已。”,这都反映出英国对新疆的骚扰。
早在阿古柏叛乱时期,英国就送他枪支、大炮,并派遣人数众多的使团,对左宗棠收复新疆阻挠破坏。到了杨增新时期英国威胁依旧严峻,《杨增新力陈新防危急》(1920年1月10日):“西南则英人与阿富汗开仗,蒲犁国防吃紧。” 其次是关于沙俄军事侵略的报道:
沙俄利用辛亥革命之机,先后派兵侵入伊利、喀什噶尔和阿尔泰。《呜呼民国之边防》(1912年6月5日):“袁大总统以伊新两处匪势日形滋蔓,俄兵已在该自由行动,深为焦灼,特电致新疆杨增新,甘肃赵惟熙,陕西张凤三都督,伊犁镇边使广福督办新疆剿抚事宜。”
沙俄的对新疆的侵略行为罄竹难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俄旧党节节败退,西北边疆又出现危机,《西北边警汇闻》(1918年8月27日)、《西北边防日紧》(1919年3月19日)、《俄党骚扰中之蒙新防务》(1919年10月27日)、《俄党争与我国边防》(1919年11月23日)、《新疆境外之俄激党》(1920年1月29日)、《杨增新请协济国防军费》(1920年3月3日)、《新疆收容俄旧党办法》(1920年4月8日)、《新疆俄旧党之扰乱》(1921年1月23日)、《新疆应付俄党之棘手》(1921年6月1日)、《外蒙形势之新变化》(1921年7月18日)、《新疆俄旧党之蠢动》(1921年7月24日)。以上都是关于沙俄从国内战争失败到被苏联红军彻底消灭的活动和杨增新的的军事应对,这些报道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报道文章标题上直切主题,文笔简练,新闻用语铿锵有力,对唤起并国民保疆意识做出舆论宣传。
..........................
(一)新疆“七七”事件始末 .................................. 33
(二)杨增新遇刺后的《申报》舆论 .............................. 36
四、《申报》对杨增新与新疆报道效果研究 .................................. 40
(一)对杨增新“禁刊政策”的审视 ..................................... 40
(二)一场对公众的“国土意识”洗礼............................. 41
(三)从报纸到史料的质变 .............................. 43
四、《申报》对杨增新与新疆报道效果研究
(一)对杨增新“禁刊政策”的审视
“我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个办报高潮,始于戊戌变法时期”①,到 20 世纪初,《申报》、《新闻报》等商业性中文报纸发展起来。袁世凯在北京建立军阀政权后,对新闻事业采取即摧残压制、又重金收买的两手政策,并于 1914 年 4 月、12 月分别颁布《报纸条例》和《出版法》。
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以老子“不尚贤,而尚愚”②、“一日有天,即一日有孔,而孔子之教,亦与天同其不朽矣”③的思想为指引。“在新疆,杨增新只允许官方所办的《天山日报》转载天津和上海各报纸的新闻和消息,所载之事,也是半年前的新闻,当将其分发至各县时,已成一年之前的历史。”④像内地《申报》、《新闻报》等带有资产阶级政治倾向性的报刊都在禁止之列。⑤
最能反映杨增新对新闻报刊态度的是《拘留秘书访员》(1913 年 5 月 13 日):“新疆都督府秘书员徐遂初,原上海某报之特约员······凡新疆紧要新闻,随时由电局拍发,都督府以一切秘密事件均被宣布甚为不悦······我素来不爱看报,宣布命令公文现已办有官报,倘再开设报馆,听其捕风捉影,言论自由,是使民气嚣张于新疆,前途大有妨碍,决不许其开办。”,由此可见,上海某报访员徐遂初不了解杨增新对新闻报纸的态度,将“一切秘密事件”宣布公众,杨增新怒而拘押徐君。
...........................
结语
以《申报》为视野来研究新疆自本文始,其中有许多的研究点。史量才经营下的《申报》是民国时期中国名符其实的大报,杨增新的禁刊政策阻断了报纸在新疆的发行,但并没有达到双向的阻断,新闻与政治之间单向的阻断并不能消除信息力,《申报》以时讯、纪实、时评等方式对杨增新时期新疆进行了广泛报道,新疆信息没有在新疆内部得到有效传播,但却在新疆外围得到传播。《申报》成功的抓住新疆“七七”事件这一议题,设置了大量的子议题,引领公众舆论,塑造了杨增新的公众舆论形象。《申报》的报道加深了公众的“新疆意识”、“国土意识”、“爱国意识”,这些都是中国人民革命的精神动力。一份报纸转变为新闻史料,不仅仅对报纸文章价值有要求,更是对这份报关注的问题,所处的时代背景,所代表的社会阶层有要求,从这些要求来看,《申报》成功的完成了从报纸到新闻史料的质变。
关于《申报》作者群,本文在选题初期就试图对其一一考证,但结果并无过多发现。除了几个知名的主笔,如陈景韩等人有详细的介绍外,更为庞大的作者群体尚不能发现,《申报》中的作者大多数使用笔名,无可用线索。至于《申报》的“访员”(记者),考证就更加困难,申报馆出版的《申报年鉴》、《最近之四十年》等资料中也并无专门介绍记者群的。对作者群研究的瓶颈也是研究新疆消息获取渠道的瓶颈,目前已知的《申报》消息获取来源有驻北京访员、转载其他报刊、个人来新疆的游记或邮件所闻,多以电报发送,但是《申报》有没有派往新疆的访员上不得而知。这两点问题研究难度大,但价值很高,是研究《申报》与新疆的延伸。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