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短视频应用“快手”的新闻媒体传播学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772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论文的意义在于:1.基于传播学理论对“快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明晰“快手”传播的各个方面特征,引导人们透过短视频热潮进行一些冷静的思考;2.通过对“快手”的分析,透视短视频行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给短视频领域的从业者一些启示。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创新点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的休闲娱乐方式愈发多元化,从电视、电脑到手机(移动设备),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娱乐方式。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在学习、工作之余,人们需要更有效的方式来纾解压力;另一方面,人们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下无法提供稳定的、连续的时间去娱乐,在这样的情况下,符合人们碎片化时间分配、具有高度娱乐性的短视频行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在众多将都市白领、城市精英作为受众定位的短视频手机应用中,“快手”以独特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定位“独树一帜”。它低调的经营和发展方式致使它在“成功”很久之后才突兀地走入大众的视线。
2016 年,微信公众号“X 博士”上发布了一篇文章——《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1]。文章将“快手”中用户自虐、未成年怀孕、乡村少年的面貌等内容进行了极致的描写,“快手”被贴上了低俗、简陋、粗糙的标签。这篇文章使“快手”以一种爆炸式的形态出现在主流视野中,并引发了强烈的谈论。
根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7 年 Q3 移动互联网报告》显示,“快手”的渗透率高达 19.8%,比第二名高出 15.2%,遥遥领先榜单上其他短视频应用,凭借绝对的优势领跑短视频行业。同时,“快手”的日活跃用户数也已经达到 8700 万,月活用户数达到 1.83 亿[2],堪称“国民短视频 App”。
在获得广阔市场和用户的同时,“快手”也饱受诟病。在“快手”用户心中,这是一个能够自由发声,获得平等展示自己机会的狂欢广场。但“主流”精英却为其贴上低俗、暴力的标签,与高端的“知乎”相反,“快手”似乎被打到了鄙视链的底端。在追捧和诋毁中,“快手”彰显着自己的能量。
..............................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现状
通过阅读和归纳,可以将关于“快手”的研究分为三类。

第一类集中在“快手”走红初期,研究者主要围绕“快手”的发展历程,分析“快手”的独特优势,对其能够走红的原因进行探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2015 级传播学博士研究生高存玲于 2016 年 12 月发表在《新闻知识》上的《移动端短视频APP“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快手 APP 为例》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快手”之所以能够走红进行了深度分析,对内容进行分类,并将用户定义为“看客”和“拍客”。她认为,“快手”等移动端短视频应用风靡的原因在于其能够激活用户的“需求链”并不断满足用户的新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拍客发布视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大量视频为看客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成为吸引看客的重要因素。而看客中又有部分可能转化为拍客。同时,她还提出,在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时,不仅要看到用户在使用媒介过程中需求的满足,还应该看到需求的动态变化;不仅应看到用户满足了心理上和认知上的需求,还应该看到用户满足了物质利益上的需求[4]。虽然高存玲的这篇文章中受众分析样本较少,“使用与满足”的分析不具有权威性,但还是为初期的“快手”研究者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价值。

第二类是将“快手”与同类短视频手机应用进行对比,或以“快手”为例分析短视频 APP,对短视频行业的整体发展进行预测。“快手”走红后,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移动短视频领域的发展前景和巨大流量带来的商业利益,BAT 相继布局短视频领域,虽然“快手”仍处于领跑地位,但“抖音”来势凶猛,“美拍”“秒拍”也不甘落后,短视频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吴正儒的《快手和抖音的 UGC比较研究》[5]、中国石化报记者符慧的《从快手看短视频传播的黄金时代》[6]都属于该分类。符慧认为,人口红利和用户个人表现诉求促使短视频传播进入黄金时代,同时,她还以“快手”作为样本,分析了当下短视频传播发展形势具有的现实意义。这类文章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短视频行业,也可以从整体的角度来观察“快手”。
.............................

第 2 章 移动短视频应用“快手”发展概况

2.1 移动短视频应用的兴起和发展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提出:“我认为,情况确实如此,当代文化已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约定审美,主宰公众,在消费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11]。”当今的媒介形态发展和泛娱乐化现象很好地印证了丹尼尔·贝尔的观点,我们已经完全进入到了影像时代。

2005 年,YouTube 在美国创立,提出“Broadcast Yourself”的口号,鼓励用户拍摄并上传、分享自制视频。在此之前,人们几乎没有途径在网络上将自己日常拍摄的视频与其他人分享。同一时期,我国的视频网站也先后成立,如现在我们熟知的乐视、优酷等。在这一时期,视频虽然已经具有了分享的属性,但受网络环境和移动设备的限制,主要集中在 PC 端,且社交属性相对较弱。YouTube 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视频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为人们的社交提供了新的渠道。

2011 年,首个移动视频分享软件 Viddy 正式上线,一年后,它已经吸引了 2600万用户,公司的估值也达到 3.7 亿美元[12]。Twitter、Facebook 等一众老牌社交平台也看中了视频传播方式的巨大潜力,改变以往“文字+图片”的传播方式,纷纷加入到视频领域的竞争中来。2013 年 1 月,Twitter 正式推出 Vine,用户可以通过 Vine 拍摄和分享 6 秒的视频。虽然 Vine 能够拍摄的时间较短,且除了添加文字之外不能做深度的编辑,但仍受到了用户的强烈喜爱,在半年多的时间内,注册用户就超过 4000万[13]。随后,Twitter 的竞争对手 Facebook 推出 Instagram,与 Vine 抗衡。

随着国外短视频社交的兴起,国内亦不甘落后。国内短视频应用发展至今,笔者认为可以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11 年至 2015 年——积累沉淀期。在这一阶段,各企业相继推出各自的产品,虽然已经吸引了很多用户,也形成了 UGC 的生产模式,但在内容、监管、运营等各方面都处于探索期,仍在不断地尝试和改进。2011年,一下科技成立,2013 年推出“秒拍”APP 并成为新浪微博的内置应用,一下子虏获了众多用户,2014 年,“秒拍”携手众多明星发起的“冰桶挑战”公益活动,火遍全网。腾讯亦不甘落后,推出“微视”APP,用户可以拍摄时长 8 秒的视频上传分享。按理来说,“微视”背靠腾讯,拥有微信和 QQ 的巨大流量,是最有机会被打造成现象级 APP 的。但出于网络环境、用户体验、内容创作等多方面因素,“微视”一直不温不火。哪怕腾讯几次重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宣传,邀请明星黄子韬、张杰等进行代言,甚至在微信封禁一切视频外链,都没能扶起“微视”。与此同时,“小咖秀”“美拍”“快手”“小影”等相继崛起。2013 年初,杭州趣维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原创视频、全能剪辑的短视频社区 APP“小影”;2014 年 5 月,美图公司推出让用户轻松制作、分享视频的短视频社区 APP“美拍”;2015 年 3 月,一下科技旗下推出第二款短视频 APP——对嘴表演短视频 APP “小咖秀”。

.............................

2.2 移动短视频应用的分类及特征
目前,应用市场上的移动短视频应用可谓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根据其功能和定位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工具剪辑类、内容创作类、社交综合类。
工具剪辑类短视频应用的主要代表为“小影”和“VUE Vlog”。界面简洁、风格多样、便于操作是此类软件的典型特征。它们可以为用户提供丰富且便于操作的剪辑功能,用户可以对视频进行剪辑、拼接,添加音乐、滤镜、贴纸等,不需要学习复杂的剪辑知识与操作方法,能够适应现代人快速便捷的需求,短时间内制作出能够发布在各类视频平台上的精美视频。

内容创作类短视频的主要代表为“一条”“二更”和“梨视频”。它们专注于内容的原创生产,通过分发平台——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传播。以“二更”为例,“文艺、生活、精致”是其产品定位,“二更”拥有非常专业的内容制作团队,根据其官网数据显示,“二更”与 320 家媒体渠道合作,聚集了超过 10000 名专业创作人,为“二更”的原创内容生产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已经累计发行 6000 余部作品[17]。
社交综合类短视频应用的主要代表为“快手”和“抖音”。这类短视频平台提倡UGC 生产模式,兼具 PGC 生产,降低制作门槛,简化生产流程,催生平民网红,提高社交属性,增加用户粘度,已经成为许多人消磨时间的利器。“抖音”强调音乐短视频定位,将都市白领作为目标客户,虽上线较晚,但已迅速抢占短视频市场份额,且增长速度一直遥遥领先。

.........................

第 3 章 “快手”传播模式分析——基于“5W”理论 .............. 17

3.1 用户分析 ............................ 18
3.1.1 普通用户 ........................... 18
3.1.2 明星网红 ........................... 20
第 4 章 圈地自娱的全民狂欢——以狂欢理论为视角 .............. 32
4.1 “快手”的底层狂欢 .................................. 32
4.1.1 狂欢广场 .......................... 32
4.1.2 狂欢话语 ........................... 33
第 5 章 思考与总结 ......................................... 39
5.1 思考 .............................. 39
5.1.1 “快手”草根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互渗透、逐渐融合 .. ............39
5.1.2 部分人为“走红”迎合低俗需要,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39

第 4 章 圈地自娱的全民狂欢——以狂欢理论为视角

4.1 “快手”的底层狂欢
4.1.1 狂欢广场
狂欢的进行需要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在传统狂欢节中,城市广场是人们卸下防备、摆脱束缚的狂欢场地,人们纵情欢歌、亲密交谈,用舞蹈和歌唱等仪式来抒发内心的压抑。而在虚拟的网络社区中,同样为人们提供了能自由交往、举行脱冕和加冕仪式的广场。“快手”热门有关注、发现、同城三个界面。发现界面会根据视频热度、发布时间以及用户爱好来展示内容,内容形式仅限于短视频。同城是根据地理位置将附近的用户推荐给你,内容更贴近,用户之间因为地理关系,更容易建立亲密的关系。关注列表中只显示你已经关注的用户展示内容,除了短视频和直播内容外,还有“说说”板块,说说着重对自己的粉丝展示,更加私密。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广场,用户可以自由地展示自我。在“快手”中,现实中的身份、地位和财富仍保留一定的影响,但已经不再对其地位起决定作用,相反,更具江湖气、社会感和搞笑才能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符合巴赫金提出的狂欢式中自由亲密接触、插科打诨、俯就和粗鄙的四个范畴。

.............................

第 5 章 思考与总结

5.1 思考
5.1.1 “快手”草根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互渗透、逐渐融合

亚文化即指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亚文化既具有本民族整体文化的基本特征,如语言文字、行为模式等,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亚文化一经形成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对所属的全体成员都有约束力[38]。“快手”基于草根人群形成了独特的草根亚文化,且与主流文化之间泾渭分明。为了得到更多的关注,草根亚文化初期表现出低俗、暴力的倾向,这也正式“快手”被打到鄙视链底端的原因。但随着国家监控力度的加强,“快手”监管政策的完善,正确的价值观在“快手”中得到广泛传播,主流价值观也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快手”中的草根亚文化逐渐向生活化、通俗化,且更接近主流文化的方向发展。

“快手”中的草根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还体现在网红和明星间的跨界探索。网红是亚文化的产物,而明星属于主流文化。“快手”网红虽然在网络世界吸引了一批粉丝,甚至在一定群体和范围内拥有比明星更大的影响力,但他们同样羡慕和向往在现实中的加冕,期待得到主流和更广大群体的喜爱。所以他们不自觉地对明星进行效仿,不断包装自己,期待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快手”带来的巨大流量也让不少明星侧目,不论是出于好奇或是利益,很多明星也逐渐加入“快手”,除了“快手”代言人谢娜以外,著名小品演员潘长江、喜剧演员包贝尔、香港演员八两金、选秀歌手刘心等都已入驻快手,他们也在努力学习和融入“快手”的草根亚文化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