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新闻媒体中公共事件传播的“后真相”现象探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771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按照如下思路进行:首先,是对“后真相”现象的基本概述,包括概念的界定、概念的演进、“后真相”存在的理论基础以及“后真相”在社交媒体中的表现形式;其次,探讨了“后真相”现象的运动机理,其中包括“后真相”现象的形成、传播特征以及产生的效应;最后,针对“后真相”现象产生的负面社会效应,提出优化和应对的路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 2016 年 11 月,《牛津词典》将“post-truth” (后真相)评选为 2016 年的年度英文词汇,并将该词定义为:“指客观事实在塑造公共舆论时远不如诉诸情绪和个人信仰有影响力。”“后真相”不仅已经成为政治生态领域的重要现象,而且有很多政治学者指出,“后真相”现象的大行其道,是与公共舆论的境况发生的重大转变相关的,而这一转变与媒体手段的变革也是相对应的。因此,后真相概念不仅可以从认识论、政治学的角度来解释,也同样可以从传媒生态的角度来阐释。

在当今的众多自媒体公众号以及社交媒体上,各种夹杂了强烈情感的文章和段子盛行,充斥了虚构故事和预设观点的文章,其阅读及转发量相比传统媒体生产的新闻报道要高很多。近日,多起公共事件成为公众的焦点,在网络空间引起热议,除了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冲突性和敏感性,社交媒体对公共事件舆论引导也带来极大争议。大量社交媒体账号为吸引网友的关注采用粗暴标题和煽情文字,那些诉诸于情绪和价值判断的煽动性文章更容易引爆话题,获得网友的认同。大量未经核实的信息让公众无所适从,在全新的媒介生态下,人们尽管没有否定事实真相的存在,但事实真相却在公众的意见表达中被冲淡,被赋予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主观性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后真相”现象和其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特征、影响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

1.2 研究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人皆媒体的社交媒体时代,同时也是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也面对着各种挑战,公众的情绪更容易通过社群传播在社交媒体上得到宣泄,导致舆论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因此,对“后真相”现象的探讨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新的舆论形态,建设和谐纯净网络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唤起公众对于后真相现象的重视,进而规范自身在社交媒体中的媒介行为。从受众角度来说,人们往往更愿意接受自己相信的观点,因此选择性的接受信息,给自己制造了“过滤气泡”,本文的目的在于引导受众理性的辨别事实,主动地寻求真相,避免社交媒体“回声室”中强化偏见现象的出现。

其次,为业界新闻舆论工作提供参考。后真相现象的形成原因不仅仅在于公众,还在于社交媒体的平台的崛起和主流媒体话语权的被挤占,由于各类社交媒体广泛应用,新闻信息不断碎片化,虚假新闻和谣言层出不穷,呈现了裂变式的传播趋势,社交媒体自身推荐技术产生的“过滤气泡”与回声室效应,强化了社会群体的偏见,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加之社交媒体内部使用的算法推荐技术不能做到完全的公开透明,不透明的信息生产和推荐标准,就很难赋予内容较强的说服力。虽然主流媒体不再具有真相上的垄断性,但在各类流言蜚语、意见观点充斥于网络空间的情况下,主流媒体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就显得更为重要。
最后,为学界的专业发展提供一点思考。“后真相”是一个新兴的词语,后真相现象也是当前、经济、政治、科技和社会发展多方面作用产生的传播新症,通过对社交媒体公共事件传播中后真相现象分析,探求其表现、传播特征和效应,对现阶段舆论新形态的理论研究提供一点思考。

..........................

第二章 “后真相”现象概述

2.1 “后真相”概念
在“后真相”被《牛津词典》选为热词以来,就一直是国内外的热点议题,且研究视角十分多样,既包括研究其哲学基础和历史书写,也包括政治传播、新闻伦理、公共治理等现实关照,但学界对“后真相”的界定还没产生统一的、准确的解释,而“后真相”本身也具有语义上的模糊性,因此,需要在行文之前首先厘清“后真相”的概念。
2.1.1 “后真相”概念的内涵

在特朗普爆冷赢得美国大选、英国脱欧和意大利修宪公投等“黑天鹅事件”发生后,“后真相”一词也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并渐渐脱离政治领域进入更广泛的社会议程中,引起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在 2016 年 11 月 16 日,《牛津英语词典》将“post-truth(后真相)”选为 2016 年度词汇,并对“后真相”的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牛津词典》的负责人格拉斯沃(Casper Grathwohl)表示,“随着公众阅读习惯的变化,社交媒体已经变成公众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人们也开始质疑传统媒体的报道,民众忽略事实,以立场来决定是非或者支持政见及政客,这导致了 post-truth(后真相)一词开始具有代表性。”1由此可见,民众对于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的认识和判断更倾向于根据个人的感受而非事实的真相。
从其命名来看,“后(post)”一方面暗含了一定的模糊性,这一类词语往往为了说明与前一段的不同,但是又无法为出现的新现象提供完整的解释系统,故而以将众多非确定性的问题归于一词之下,以示对事物方向的判断;另一方面带有一定的革新性,以此表示与前一段的区别,因此,“后真相”必然与真相时代有着本质区别,具有着不同的特征:其一,客观和理性让位于情感和立场,在“后真相”现象中,真相的重要性变得次要,而公众的情感诉求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因而,能够引起公众热议的公共事件也往往与焦虑、愤怒、震惊等情感有关,

人们的情感也借此机会得到宣泄;其二,信息内容难辨真伪,媒介中大量的信息不再以真实客观为准则,诉诸于情感的内容充斥于媒介空间中,这也给公众分辨内容的真伪增加了难度。
............................

2.2 “后真相”研究的理论基础
虽然,“后真相”一词在近几年才大量的出现于公众的视野中,但其实当我们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流派进行回顾,就不难发现,历史上就曾有通过情感而达到说服效果的论说,只不过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一情况被放大化,正如吴晓明教授所言,“所谓的‘后真相’,都是现代性发展到特定阶段上的产物”4,因此,追溯“后真相”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后真相”的了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现阶段的“后真相”现象。

2.2.1 古希腊“智者派”——诡辩之术
在认识事物时,主观情感和客观事实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便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从这一角度来说,“后真相”一词也并非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无论是在西方世界的古希腊时期还是我国的先秦时期,都曾出现过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强调诉诸情感和信念来达到说服效果。
在公元前 5~前 4 世纪的古希腊时期,曾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四处游学收费授课,他们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才能,为青年讲授修辞学、论辩术,以及处理公共事务的知识和本领,他们就是孕育了人本主义萌芽的智者学派,高尔吉亚和普罗塔哥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曾将其评价为“靠一种似是而非的智慧赚钱的人。”

高尔吉亚在其遗留的著作《论不存在者和自然》中提出:“第一, 无物存在;第二, 如果有某物存在, 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 即便可以认识它, 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1认定了“无物存在”这一基本对世界本原追问的思想,也就是说,在高尔吉亚看来,不存在脱离于主观情感的事实,真相是无法独立存在的,也是无法认识的,更是无法传播的。同时代的普罗塔哥拉在将重心放在人的感觉和认识上,提出了“知识就是感觉”的命题,点明了感觉对于认识的作用,感觉即为真相,就是我们所认识的事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即“世界的存在、真理、规律, 皆以人的感觉为标准”2。虽然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也忽略了认识活动的客观性。

.............................

第三章 “后真相”现象的运动机理......................20
3.1“后真相”现象的形成....................................20
3.1.1 后现代文化——“超真实”的世界...............................20
3.1.2 公众意见表达的基础——知情权的缺失.......................21
第四章 “后真相”现象的应对路径...........................34
4.1 公共事件利益方主动发声...................................34
4.2 强化传统主流媒体的引导力...........................35
4.3 事实核查新闻的介入.................................. 36

第四章 “后真相”现象的应对路径

4.1 公共事件利益方主动发声
“后真相”现象出现的同时,其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观点等碎片化的信息,甚至各种谣言和虚假信息,而且每一件引爆舆论的公共事件也牵扯着多方的利益主体,在公共事件发酵的过程中,事件中话题和利益的相关方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最有可能引导舆论方向的因素,这是因为事件的话题相关方占有着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决定事件走向和真相能否公开公众面前的关键。大量“后真相”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话题相关方没有及时地做好信息公开,导致公众不能正确全面地获取事件的信息,导致谣言的扩散。例如,2018 年 10 月 28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中,多家媒体和部分网络大 V 未经查实即转载私家车女司机逆行的报道,引起部分网民对女司机进行声讨。直至 10 月 28 日晚,@平安万州官方微博发布通报澄清,29 日公开撞击视频,舆论方向才开始转变,不少网民为错怪女司机道歉。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地公开视频和调查进展,那么则会防止大量谣言的产生和散播,甚至是公众的不合理情绪宣泄。

因此,公共事件发生后,事件话题相关方应当及时发声,做好信息公开,澄清现有舆论中的谬误和歪曲,主动运用社交媒体等途径,采取与社交媒体形式相适应的、符合社交媒体用户语言习惯的沟通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对事件中的不实之处及时澄清,在澄清的过程中,要保持客观冷静,避免情绪化的回应方式,例如,于欢案中,济南公安官微更新的“毛驴怼大巴”微博,不仅无益于事件的解决,反而刺激了公众的情绪,造成“后真相”的再次传播。因此,即使因调查的流程所致,不能再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公开事件的相关信息,但也需要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后续的调查中,主动地回应事件的进展,对不实信息及时更正,减少负面情绪,满足公众即使获取一手信息的需求,弱化社会矛盾。在公共事件中,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事件信息,是形成客观理性舆论空间的第一步,这就要求事件的相关利益方要主动及时地做好信息公开,掌握信息发布和解释的主动权,避免不良社会情绪和不实信息的扩散。

.............................

结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