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狂欢化理论与网络围观
1.1 狂欢化理论概述
狂欢化理论根植于民间文化,是深入分析民间狂欢节现象时演化而来的。狂欢化理论包含三要素:狂欢节、狂欢式以及狂欢化。狂欢节具有全民性、仪式性和颠覆性的特征;狂欢式,又称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狂欢式具有四大范畴——“人与人之间随便而亲昵的接触”、“插科打诨”、“俯就”和“粗鄙”,并具有三种内在的狂欢精神——自由平等的对话精神、交替与更新的颠覆精神和快乐的现实精神;狂欢化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被转为文学的语言。狂欢化处处体现出狂欢式的四大范畴和内在精神。
1.1.1 狂欢现象的源流
狂欢现象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狂欢节。巴赫金通过深入分析狂欢节上的仪式和物象,总结出狂欢行为的表里特点与内在精神,并结合对民间笑文化的研究,最终形成狂欢化理论。因此,必然要从西方的狂欢节着手,才能更为深入的理解狂欢化理论。西方的狂欢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至少可溯源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从古希腊开始,也有很多思想家对狂欢节进行了解读:古希腊的柏拉图、文艺复兴时至工业革命时期的歌德等等。但真正将其变成系统化理论的还是米哈伊尔·巴赫金。
1.1.1.1 古希腊时期的狂欢节
狂欢化这个词(carnivalesque)是狂欢节(carnival)的变形,狂欢化来源于狂欢节。“狂欢节(carnival)一词源于拉丁文的“Carne Vale”,意为‘肉’和‘再见’,因此狂欢节又被称为‘谢肉节’。”“在基督教的日历上,狂欢节是一个与封斋期完全相对的日子。按照基督教的传说,耶稣基督在开始传教前曾在旷野守斋祈祷昼夜,然后于星期日进入耶路撒冷城,随即又在星期五被钉十字架受难而死,并且于受难后的第三天复活。根据这一传统,教会将耶稣复活前的这天规定为封斋期,禁止一切娱乐与欢宴活动1。”在这段时间里,人们被迫不可以进行饮酒、欢唱、食肉、赌博等一切娱乐消遣活动,必须肃静地忏悔、反思自己以此来纪念遭受苦难的耶稣,这段日子是压抑、枯燥的,所以在斋期开始前的几天中。人们会专门举办狂欢节,尽情放纵、发泄自我。事实上,在基督教诞生以前,狂欢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便早已存在,其起源是古希腊的酒神节。
...........................
1.2 网络围观概述
在对网络围观的狂欢化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前,首先界定出网络围观的基本概念,总结出网络围观的三个层面,以便读者了解网络围观与网络围观的狂欢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1.2.1 网络围观的概念界定
“围观”一词在字典里的含义是:很多人围着观看。这是一个相对中性的表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围观指的是人们根据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的行为,采用观望态度。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围观”略带有看客式的贬义成分。
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网络围观”这种新型社会互动形式。网络围观从 2010 年开始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但学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网络围观的统一定义。唐伯侯指出:“网络围观是指众多网民通过论坛、微博、博客、贴吧等渠道,对某人物、事件或话题进行大量点击、发帖、提供信息、评论,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一种现象2。”该定义较为全面,指出了围观的主体、方式与效果,但并没有表述网络围观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事实上,所有社会科学的概念和定义,都难以做到完全精准化,不同学者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结合学界已给出的一些定义,并综合分析近年来发生的热点网络围观事件,本文将网络围观定义如下:网络围观是指存在于互联网虚拟空间内的一种特有的群体性活动。网民对某人、某事件或某一现象在短时间内进行了集中的关注,他们通过浏览、转发、评论、点赞等方式并基于自己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思维逻辑或价值判断自发地表达意见与态度,进而会产生网络焦点人物和网络热点事件,形成网络热门话题,从而进一步扩大事件关注范围。当事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其中时,会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有时甚至会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介入,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围观接近尾声,网络热门话题逐渐冷却。
............................
第二章 网络围观狂欢化的传播特征
2.1 情绪化地自发表达
网络围观狂欢化的行为主体是网民,本文将“网民”特指为,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普通民众。普通民众群体是相对于精英群体而言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民众在社会生活中掌握的各类资源有限,生活条件较差,无论是个人能力、知识水平、财富地位、话语权力相比于精英群体,他们都不具备优势,但他们是社会活动中的大部分人。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以往传统的分配机制,催生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扩大了贫富差距。社会的巨大变革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秩序,因此不同群体出现不同的利益诉求,并导致价值分化。尽管大多数民众享受着“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但仍然难以掩盖与日俱增的生活压力、只增不减的工作强度、“高富帅”、“白富美”与“屌丝”的社会心理落差所带来的社会焦虑。在这种现实社会背景下,网民需要一个突破口来宣泄长久郁结于心里的压力与无奈。网络围观狂欢成为了网民社会焦虑情绪释放的窗口,“人们对乏味、辛劳、压抑、不公正和缺乏生命力的第一生活的反抗,催生出人们对第二生活——即狂欢节的渴望,在此他们能去除平日的严肃,通过反讽、戏仿宣泄着往日的压抑与激情。”
因此,网络围观狂欢化更多的是网民自发地一种情感宣泄,并没有明确的政治诉求,也没有产生得到网民广泛支持的意见领袖。这种情绪化地表达,仍以民意自发表达为主,存于无组织性中。
............................
2.2戏谑性的表达方式
网络围观在狂欢化进程中,网民的表达方式具有强烈的戏谑成分。网民对某一围观对象发表见解时,并不直抒胸臆,而是运用戏仿、谐音、拼贴、双关等方法,创造出很多逗趣、幽默的言论,再以开玩笑的语调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方式异于现实社会中系统规范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戏谑化的表达方式不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接受,更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网络围观中充满着戏谑气质的话语狂欢,其幽默诙谐语调的背后,象征性丰富,不仅讽刺了呆板、正统与主流,也交织着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沉重的忧郁。戏谑的话语表达往往会吸引很多人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围观事件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很多情况下,以戏谑性方式发表出的言论,会演变成网络段子或网络流行语,受到众人追捧。这种表达方式摆脱了规则与等级的束缚,变成了一种与官方对立的特殊化语言,也创造出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
近年来,明星出轨频频成为热点话题,几乎每一位知名艺人被曝出有出轨问题时,都会引起网民的语言狂欢,产生大量的段子和流行语。以 2016 年王宝强离婚事件为例,网民在围观该事件时戏谑性的表达显而易见,由此也衍生出大量的网络段子。例如:“王宝强事件成功抢了奥运会头条,宋喆获得精牌,马蓉获得淫牌,王宝强获得痛牌1。”还有一些网友创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古有金莲武大郎,下联是今存马蓉王宝强,横批为金蓉危机2。”戏谑性地表达,既表明了网友对围观事件的意见和态度,也以游戏化的方式加速了事件传播。
除了娱乐性话题,即使围观事件涉及到严肃的政治话题或者敏感话题,网民仍习惯使用戏谑性的表达方式。例如,网民在围观“东莞扫黄”事件时,这种开玩笑的姿态非常明显。2014 年 2 月 9 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关于东莞“黄流”的系列报道。记者以暗访的方式,深入调查了东莞五镇多家 KTV 及酒店中的“秘密基地”,发现色情交易在东莞仍屡禁不止。该报道一经播出,迅速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即使该围观事件涉及到性话题,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但很多网友的语言表达中仍带有戏谑性,习惯用开玩笑、调侃的方式表达看法。在新浪微博上,一大波网络围观者学着权威部门发言人的口吻,发出了“东莞顶住”、“东莞不哭”、“今夜我们都是东莞人”、“央视无情,人间有爱”等令人发笑并具有讽刺意味的评论。创作这些评论的围观者,一方面有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心理因素,如对色情行业背后涉及到的腐败问题的不满等;另一方面体现出,在当下,网民在网络围观中更倾向用游戏化、戏谑性的表达方式消解一切事物,这种形式的语言表达具有强烈的狂欢特质。
..................................
3.1 媒介因素........................................25
3.1.1 媒介技术的发展提供多元而自由的狂欢广场..................................25
3.1.2 媒体新闻报道奇观化的推波助澜.....................................25
第四章 网络围观狂欢化的内在精神与意义指向............................. 34
4.1 网络围观狂欢化的内在精神.....................................34
4.1.1 自由平等的对话精神..............................34
4.1.2 快乐的现实精神.....................................35
第五章 网络围观狂欢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5.1 网络围观狂欢化导致的问题...................................41
5.1.1 乌托邦的想象....................................41
5.1.2 民粹主义的泛滥......................42
第五章 网络围观狂欢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网络围观狂欢化导致的问题
网络围观狂欢化的产生与盛行,让网络舆论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图景。在近几年的网络反腐、网络问政等方面,网络围观狂欢化的力量不可小觑,但相伴而生的还有其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自由的表达并没有给我们创造理性协商的公共领域,现实网络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暴力式谩骂、嬉皮士式的嘲讽、小丑式的狂欢,不免给我们带来几分沮丧,‘电子乌托邦’的美妙途径被颇具吊诡色彩的‘电子糟托邦’梦魇取代1。”围观言论不仅经常偏离围观事件本身,更有甚者利用围观话题煽动社会情绪,造成民粹主义思潮的泛滥,或者是打着“伸张正义”的旗号,在网络上肆意对围观对象进行网络舆论暴力,继而引发现实社会中的混乱。网络围观狂欢化显现出的负效应不容小觑,构建合理、合法的网络围观框架刻不容缓。
5.1.1 乌托邦的想象
巴赫金曾这样描述狂欢节中的狂欢现象:“在这里,节庆性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2。”在狂欢节上,狂欢民众暂时摆脱了现实生活中压力与束缚,他们可以在狂欢广场上纵情大笑、诅咒谩骂,享有自由与平等,但这种狂欢是暂时的,更是虚幻的,随着狂欢的结束,这种自由平等的感觉也会一并消失。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