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综艺节目行业发展现状
(一)网络视频产业发展现状
网络视听节目作为内容产业的重要形态,以视听内容为基础,以即时性、互动性互联网特性为基本特征,激发驱动传统媒体行业内容产品生产的全方位变革和融合性发展,并成为聚集文化产业新动能、培育文化内容生产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引擎。据艾瑞咨询研究分析,中国网络视听内容产业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1。
第一个阶段:网络视频产业萌芽期。时间可以追溯到 1990 年代中后期至 2005 年这 15年间。此间互联网开始兴起普及,受众的信息渠道和主要娱乐方式由传统的广播、报纸和电视逐渐向互联网转变,开始出现部分视频网站,为用户提供在线影视内容有偿点播、包月或下载等形式的内容服务。
第二阶段:网络视频产业发展期。此阶段从 2005 年到 2010 年仅经历了 5 年时间。第一批 P2P 流媒体运营商和视频分享网站诞生,网络视听节目内容生产商开始大量提供免费服务,视频网站快速成为受众的习惯性媒介。通过第一、二阶段的用户参与,网络空间中的内容生产和内容积累形成一定规模,用户不断消费以知识、信息、娱乐为主的视听内容,而这些视听内容得到其他受众认同后通过分享转发实现二次或多次传播,与他人进而形成参与—赠予的互惠关系,也有少数用户生产网络自媒体原创视听内容。
第三阶段:网络视频产业繁荣期。时间从 2010 年至今,网络视频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移动端用户规模日益庞大。网络视频行业优质内容资源扩大了市场机遇并丰富了变现方式。根据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的数据,从在线视频行业近三年数据可看出,广告收入基本持平,内容付费占比逐年上升,付费用户比例达到 50%,同比增长 23.8%。网络视频内容的市场规模预计 2019 年将达到 2016.8 亿。
.........................
(二)网络自制节目发展现状
网络自制节目是指由网络视频制作公司自主研发策划、拍摄制作,运用网络等媒体平台自行播放具有互联网特性的节目内容,以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用户需求和喜好为宗旨,网络视频制作公司拥有独立版权与招商权,包括网络综艺电影、网络综艺剧、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等节目形态。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18 年 10 月 31 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备案库数据10显示网络剧 311 部;网络电影 2141 部;网络动画片 603 部,网络纪录片 193 部;网络综艺 900 部。电影、影视剧、综艺节目和新闻资讯是网络视频用户最喜欢收看的四类内容。网络视频成为娱乐刚需,超四成用户每天都会观看网络视频。
网络自制节目的形式、样态层出不穷:有纯综艺形态的《奇葩说》、《饭局的诱惑》、《火星情报局》、《中国新说唱》等,以脱口秀形式嫁接新闻、综艺、文学、历史、政治等多重内容的《暴走大事件》等,幽默搞笑的脱口秀节目《大鹏嘚吧嘚》等,还有《小葱秀》等网络直播节目,或者是从自媒体播客主动将内容上传到网上,进而被网站拓展推广的互联网自制户外真人秀有《侣行》,纯脱口秀节目《晓说》、《晓松奇谈》等,都在互联网节目平台受到关注。网络综艺节目样态的综合性,题材的宽泛性、语态的鲜活性和开放性,给了网络视频节目更大的创新空间与个性化发展机会。
........................
二、网络综艺《奇葩说》的节目特征
(一)《奇葩说》的节目内容特征
《奇葩说》中的奇葩是指与众不同的节目参与者,或者观点独特、经历不同、感受不同、天赋不同的人,真正体现了奇葩的本意。节目追求的不是“出格”而是“破格”,是通过节目的制作播出内容来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反思意识,通过其中辩题的设计联系本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每个人的经历和自身特点等内容,通过以自己塑造新的媒介,在此进行传播的媒介化过程,寻找到观众自己与节目中塑造出来的“奇葩”在思想、行为、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相同点,由此得到自己的价值认知和认同,形成受众的一种认同认知心理。《奇葩说》的节目参与者来自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也截然不同。在他们身上受众能找到与自己类似的人生经历,从而引发受众的共情。而其身后隐藏着节目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倡导——即通过节目轻松娱乐化的言说方式,对于敏感而具有争议性的社会议题进行符号化的建构,进而对受众进行价值观的传递与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潜在影响与引导。
1.思辨性话题包裹主流价值观
节目话题的思辨性是节目重要的特点,思辨性是哲学上存在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是指思考与辨析,“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14而节目中的思辨性话题主要是指能够引发人们思考、讨论和推理的话题类型,这种话题是一种具有两面性的话题,对于这类话题没有一个准确的结果,人们可以通过个人的思考推理,形成不同的思考,能够带动人们参与思考形成各自的观点。主流价值观则是“主流意识社会的思想形态,是历来世人,对当时的社会反映的一种带有取向价值观的一种认同。”15思辨性话题正是能够体现我国社会大众广泛的认同的,具有社会价值取向的一种价值观念。
............................
(二)《奇葩说》的节目形式特征
《奇葩说》节目所表达出来的一种网络文化形式的特点,它的话语和节目体系使其呈现的文化节目形式在亚文化环境中被无限放大,它的年轻化的语言形态特点,具有媒介外在的标志性和体现,是一种亚文化环境的具体呈现,将大众文化呈现了一种电视化媒介的语言形态风格,是亚文化环境基础上的外在呈现,赋予节目外在视听文化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性的表达能力。
1.“辩论+综艺”的娱乐化模式
《奇葩说》节目集选秀、真人秀、辩论节目、脱口秀等形式于一身。将专业的辩论赛赛制结合综艺节目的表演、舞台情景剧、真人秀,形成了鲜明的娱乐性特征。在节目中,既有激烈火爆的争辩、选手临场发挥的真实、也有脑洞大开的唇枪舌战、嬉笑怒骂的各种笑点等等。节目通过呈现辩手的观点思维碰撞,激发冲突矛盾,提升了节目可看性的同时让受众产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
《奇葩说》节目中通过对抗淘汰等赛制营造的游戏情境,在探讨辩驳的过程中激发的一种不是暴力的对决,如话语的冲击与对抗,形成了节目的主要的一种观看点。如大量的 “傻 X”等各种各样的“脏话”,通过后期消音方式,在节目播出时变成 BI 的声音,让观众在其中感受到特别的,不受拘束的感受。16受众的个人心理满足与需要通过选手现场的表现“被表现”、“被提出”,这种体验使得受众的观点有了出口,因此可以在体验《奇葩说》某一话题下选手表现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和娱乐快感。
第一季中辩论选手经历了 4 期海选、14 期晋级赛、4 期争霸、6 期踢馆赛的节目内容铺垫,才看到了 2 期半决赛和 1 期决赛,整体赛程播出了 27 集节目内容,可见内容体量的设置非常大。第二、三、四季的节目内容主要以话题辩论展开,话题角度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展开,每季分 24 期节目 24 个话题,形式采用了节目统一的流程结构,是以辩论为主的常态节目形式。
..........................
三、网络综艺《奇葩说》节目特征的成因 .................................. 27
(一)青年亚文化环境 .......................................... 27
(二)受众多维度需求 ................................... 30
四、《奇葩说》节目特征的效果分析 ............................. 36
(一)受众认可度高 ...................................... 36
(二)市场价值与效益良好 ........................... 37
五、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的启示 ....................................... 39
(一)《奇葩说》的现存困局 ............................. 39
(二)网络综艺节目的困局 ....................................... 43
五、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的启示
(一)《奇葩说》的现存困局
收视率以及评分的下降,反映出《奇葩说》目前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面临着重重困难,这些困难的形成可以分为,节目形式创新不足、过于煽情、辩论综艺华、辩论人才缺乏、观众审美疲劳的内部原因,以及政策紧缩、竞争激烈的外部原因。
1.内部原因
第一,节目形式创新不足。首要原因是节目形态固化,赛制无新意《奇葩说》第一季的赛制是每期从落败方选择一名选手淘汰,第二季是每期从获胜方选择一名选手晋级,观众在每期节目中都能看到有关选手去留的最终结果,辩论的竞争气氛浓郁,精彩程度较高,选手也会因为好胜心和“求生欲”认真准备。但在第三季,选手既不淘汰也不晋级,留给观众的只剩热闹。分两个队 PK 得分 2∶4 后,两队还是各淘汰三人。这种 PK 就缺乏了真正的对抗性,既然殊途同归,那谁也不会当真。此外,节目的奖励机制 是“十万基金”,这与看节目的观众没有任何关系,观众在意的都是最后呈现在舞台上的结果。把六期结果攒到一起宣布淘汰选手的方法,的确能使结果更为公正准确,但造成的后果就是,激烈比赛之后没有选手要承担后果。那么曾经的每期淘汰、点评辩论技巧最后变成几秒钟的念名单,这对于辩论理念来说是弱化,让节目更倾向于变成选秀综艺。
其次辩题挖掘有限,含金量下降。《奇葩说》就是通过最具先锋性的话题受到广泛关注的。例如“该不该向父母出柜?”、“好朋友可不可约?”、“有后代、无后代谁抢险”、“没有爱了要不要离婚?”都非常吸引兴趣,话题背后不是简单的好坏对错,其思想价值的含金量足到都能够拿来当作社会学论文选题来操作。然而这个优势到后来在渐渐失去,很多话题或经不起推敲,或不值得认真讨论思考。例如第三季的“单身是贵族还是狗?”、“老婆收入太高要离婚吗?”、“撒娇女人会好命么?”??这些选题让选手找不到立论点,两个队长也由于缺乏兴趣而在发言环节不痛不痒,令人提不起兴趣。
..............................
结论
《奇葩说》是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季播节目,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的翘楚。辩手们凭借独特的观点与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吸引了以 80 后和 90 后为主的受众的追捧,其创意的口播方式和品牌植入方式,即满足了品牌的调性,同时又不会引起用户反感的情绪的营销形式为广告主热捧。
作为内容节目,迎合 90 后话语语态的流行表达,通过辩论的方式鼓励选手在发表观点时做到标新立异,并且试图把抽象的逻辑思维以一种生动的、易于理解的说话方式娓娓道来。辩题的选择上更切中年轻人的痛点,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可以在这些内容中寻找共鸣。节目形式包括大型情景选秀、电视真人秀、辩论展示、脱口秀,融合了各类节目的优点和特色。独特的视听语言将综艺节目的娱乐化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精彩搞笑的语言、多彩搞怪的画风、无厘头的剪辑、快节奏的镜头语言都极大的契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其广告的创意和趣味不走寻常路,融合了听觉植入、视觉植入、情节植入三种方式。
内容创意策划方面,节目组网罗各路奇葩,在舞台上展现百态人格。赛制安排注重互动,营造认同,通过不同选手的阵容组合来引发冲突,制造媒介事件。满足受众审丑、消费明星、认知学习以及情感共鸣的需求。最后的效果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同时也获得了巨额的市场回报。主创公司未米还在节目之外衍生出不同的周边产业链。在传播渠道上,在爱奇艺上独家播放。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社交平台、自媒体传播,同时积极构建自己的社群。
但这样的辉煌和繁荣难以延续,第四季到第五季《奇葩说》的收视和口碑开始走下坡路,这也是我国众多网络综艺所面临困难的真实反映。就《奇葩说》而言,主要原因是节目形态固化,赛制无新意。辩题挖掘有限,含金量下降,渐变温和,失去先锋属性,辩论综艺化、辩论人才紧缺等。大环境是由于政策收紧,同类竞争对手发力,竞争程度空前激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