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两年来,慢综艺开始在我国电视节目中崭露头角,成为综艺节目市场里的一股清流,其中部分栏目逐步成为口碑极佳的“现象级综艺”。慢综艺节目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竞争激烈、节奏快的竞争类真人秀节目在综艺市场的霸主地位。它反其道而行之,贴上“慢下来,去生活”的标签,讲究回归自然,注重人文关怀,所以无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早从 2013 年伊始,旅行类、亲子类综艺节目就逐步转变风格,开始试水慢综艺形式。比如《爸爸去哪儿》等系列亲子节目,节目场景选择在景色秀丽、条件艰苦和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乡村。节目主题则是爸爸单独照顾孩子,以此表现“爸爸”这个在大部分时间里不照顾孩子的角色形象,及其与孩子之间的温情互动。该节目收视与口碑俱佳,但是相对于其原版权韩国版《爸爸!我们去哪儿?》来说,还没有完全脱离国内综艺节目传统的剪辑方式,节目存在较多环节的游戏设置,一些竞赛性游戏在节目里还会注重戏剧冲突。虽然部分情节为了吸引受众眼球,突出孩子们之间的矛盾,但也对孩子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又如旅行类节目《花儿与少年》《花样姐姐》等,节目凸显嘉宾之间的矛盾,制造戏剧冲突,从而引起舆论热议。为此有人认为,国内综艺节目虽然开始褪去传统综艺的外衣,但是总体上并没有转变调性。
2017 年开始,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和《朗读者》以其“慢而文”的特色迅速引起了强烈的的社会效应,收获了良好的口碑效应,被认为是改变传统综艺节目市场“缺文化”的格局。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一)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化价值研究
David Morley 在《电视,观众和文化研究》一书中,从文化研究的角度专门对电视文化进行了系统阐述,并认为电视作为商品的消费要具有文化功能①。Andrew L. Mendelson 和 ZiziPapachariss 的《现实诉求的探索性研究:真人秀综艺节目的使用与满足》中,对真人秀综艺节目观众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人们观看节目最突出的动机是习惯性地消遣时间和现实娱乐。并认为,那些以娱乐和放松价值享受真人秀节目的人也倾向于将经过精心编辑和预先计划的现实互动内容视为现实。同时,观看真人秀节目可以满足偷窥和陪伴的需求②。BeverleySkeggs 和 Helen Wood 在《对真人秀节目的反应:表演、观众与价值》中认为,电视真人秀已经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全球现象,产生了相当多的民众和政治热情。作者还论述了这种无限开放的“亲密娱乐”的趋势及其影响,提出真人秀节目侵蚀了观众和表演者之间的传统界限,因此需要新的工具来捕捉电视与观众的关系③。
Reiss S 和 Wiltz J 在《为什么人们看真人秀》④中对真人秀节目的吸引力进行了评估,认为看真人秀节目的人有着高于一般的特质动机,他们感觉自己很重要,而且在较小程度上被证明是正确的、友好的、没有道德的、安全的、浪漫的。人们更喜欢激发他们内在感情的电视节目。此外,Jacobs R N 在《娱乐媒体与审美公共领域》⑤中介绍了“审美公共领域”的概念。该概论是作为文化社会学家了解娱乐媒体对公民的影响的一种途径,其思想借鉴了约尔根·哈贝马斯对文学公共领域的讨论。哈贝马斯认为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认为,娱乐媒体与民主传播规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此外,哈贝马斯还从更多的文化和历史角度探讨了媒体和公共领域。
.......................
第 2 章 国内慢综艺节目的兴起与现状
2.1 慢综艺节目的定义
“慢综艺”一词虽然被各种媒体以及研究学者使用,但是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定义。此说大概可能是,类似北欧曾经盛行的“慢电视”的形式和做法,对相似类型的综艺节目也就有了“慢综艺”的说法。
在国内,尹鸿教授首次提出“慢”的概念来界定慢综艺节目,即“慢下来,静下来,用稀缺而有价值的内容来做电视。”著名电视人夏青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上的转变,即“慢综艺并不是一个新的节目类型,只是综艺节目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一种新的制作理念”①。具体可以理解为从激烈地游戏竞争转向深入生活、体味人生,节目整体节奏也随之改变。有人也提出,慢综艺的确不属于一种新的综艺节目类型,而更像一种创作模式,即侧重于受众的内心感受。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顾名思义,“慢综艺”是一个与紧张激烈的户外竞技真人秀相对的概念。因为后者在节目题材或表现形式上往往呈现出速度、变化、竞争等与“快”相关的色彩或特点,而慢综艺节目在精神和审美上往往给观众以舒缓、闲适、放松等更靠近“慢”的享受之感。
......................
2.2 国内慢综艺节目的源起
作为一种新鲜事物,慢综艺节目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或许不是人们带着特定目的创造出来的,但肯定是顺应社会的变化而孕育产生的。
从其国外的源头看,慢综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北欧一度盛行的“慢电视”。所谓“慢电视”是指它不像传统电视节目那种快速的镜头剪辑或精美的后期制作风格,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以无剪辑、超乏味的直播形式制作节目,这种新鲜的看似“怪异”的电视节目在挪威非常流行。目前,这类慢节目已经播出三部。2009 年,挪威广播公司(NRK)推出一档著名的慢电视节目《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该片拍摄了一列火车 7 个小时的旅程。没有字幕,旁白,背景音乐等节目元素,纯粹记录旅客状态与沿途风景。枯燥乏味且漫长的内容却引起强烈反响。在挪威直播 7 小时火车旅行之前,芬兰和丹麦在午夜时段也推出过类似的节目,但没有挪威电视台的关注度高。
2013 年,NRK 推出“慢电视”系列的第二部,电视内容是直播某一邮轮沿挪威海岸线航行的 5 天旅程。邮轮上安排多架摄像机全方位拍摄,以真实细致地展现旅程全过程,全面细致地记录沿途秀美的风光与游客在邮轮上的日常活动。节目完整的直播时长大约 134 个小时,挪威电视节目的收视纪录被这档“超乏味、慢节奏”的节目打破,令人震惊的是全国 60%的人口观看了这档节目。
NRK 最后一部慢电视节目是在同年 2 月直播一堆柴火在 12 个小时内从点燃到熄灭的过程,相较于前两部无任何后期制作的形式,这次直播配有专业人员解说和背景音乐①。
...........................
3.1 《向往的生活》节目简况............................................ 19
3.2 《向往的生活》节目的受众定位.................................... 22
第 4 章 国内慢综艺节目存在的基本问题.............................. 31
4.1 节目同质化怪圈..................................... 31
4.1.1 国内题材单一................................... 31
4.1.2 国际模式撞车........................................ 32
第 5 章 国内慢综艺节目的优化策略.................................... 40
5.1 加强创新,避免同质化..................................... 40
5.2 提升价值,避免娱乐化................................... 40
第 5 章 国内慢综艺节目的优化策略
5.1 加强创新,避免同质化
国内慢综艺节目同质化问题较严重,其题材类型单一,多为生活体验类和民宿经营类,后劲不足,已经出现审美疲劳。这说明节目创新性缺乏,这就迫切需要电视人加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综艺节目制作者不要局限于已有节目题材类型,要积极拓展慢综艺节目的类型。首先,这需要综艺节目创作者的心态先“慢下来”,沉住心气,不能受国内综艺浮躁氛围的影响,也不能只倚重国外成功节目的模式,这种投机取巧走捷径的做法最终会造成节目收视后劲不足。其次,节目创作者不要深陷在同一题材的囹圄,而要不断发散思维,同时脚踏实地、深入生活,加强对各个领域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节目的研究和创作。第三,要结合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巨大的宝库,从而为慢综艺节目创作提供丰富的内容样本,创造出满足受众审美需求的慢综艺节目。
比如,“衣食住行”构成生活的物质层面,就目前的慢综艺节目所覆盖的范围来看,大部分集中在“食”和“住”“行”方面,从而忽略了“衣”这一层面。中国历史悠久,汉服样式也随着朝代更替而改变,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当前人们对汉服的认识模糊不清,却从各种媒介渠道中熟知日本和韩国的传统服装分别是和服和韩服,并已经成为象征国家的符号。所以,以“衣”这个层面为主要内容制作节目。从节目的内容逻辑来看,大多为经营性质的模式。从上述两个角度出发,笔者试图探讨一种全新的慢综艺节目形式,即以传播汉服文化为主题,场景选择在国外,嘉宾设置明星嘉宾与汉服研究专家给予指导。节目形式以公益性质的模式为主,这样更有利于汉服文化的传播。
.............................
第 6 章 结语
生活是一个具有丰富含义的完整系统,它为人本身提供意义和价值,也显示人的存在与精神。慢综艺节目的核心是生活,其节目理念就不能架空生活的本质,去构建一个虚假的幻象。所有慢综艺节目都声称,要为人们提供“诗和远方”,使人暂时逃离生活的喧嚣,但是这个“诗和远方”应该要有现实基础,或者说通过一定努力,观众自己也可以达到的地方。所以,慢综艺对“类真实环境”的构建非常重要,而不是一味地渲染所谓的“理想生活”,或者构造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乌托邦。如此看来,加强慢综艺创作,提升节目整体水平,其关键仍然在于生产者对慢综艺节目的价值与文化理念要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如此才不会让“慢生活”沦落为一个屏幕上的伪命题。
在“娱乐至上”甚或“娱乐至死”的 21 世纪,似乎任何媒体文化都无法避免“娱乐”这架魔力机器的强大控制。尼尔·波兹曼早就说过,“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使受众在娱乐的同时丧失了自己的精神、信仰和灵魂。娱乐节目如一味追求娱乐性,忽视节目文化品位及审美价值,受众在感官体验之后易出现精神虚无感①。”面对当下综艺节目乃至整个大众娱乐市场存在的“泛娱乐化”倾向,慢综艺和传统快综艺一样,都陷入了高度同质化和审美疲劳当中。然而,当代受众对媒介文化的需求却要求由浅层娱乐向着深层文化发生转变。这是一个媒体人和娱乐文化生产者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矛盾。
诚然,国内慢综艺节目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尼尔·波兹曼的忧虑,让困顿于现代都市和生存压力下的人们有了暂时远离城市喧嚣、领略优美自然环境、与节目人物进行虚拟交流的机会,这种美好的视听和文化的享受是宝贵的。但是,我们再次遗憾地发现,广告商、资本等商业化的力量对慢综艺的入侵越来越明显,这已经影响到慢综艺所追求的“慢生活”与文化理念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节目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