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基础不扎实,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表现在无论做何事都较盲目与盲从,不求甚解。以至于当病人问一些与专业有关的问题时,往往无言以对、一脸茫然,让病人对整个科室的服务质量产生信任危机,满意度大打折扣。
1.2 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
表现为无论是给病人做宣教还是与其它科室进行业务联络时,不敢大声说话,表现胆怯与退却,不能将白衣天使那落落大方、自信得体的一面展示给公众,给人感觉不舒服。
1.3 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技巧性
表现为与病人沟通时,有时语气生硬、冷漠,缺乏同情与宽慰之心;有时与其它科室老师打电话时不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在处理棘手问题时,说话不注意技巧,易让病人抓住“辫子”,产生护患纠纷。
1.4 协调与解决问题能力差,缺乏应变能力
表现在当一成不变的事物发生突变需要去调整解决时,却变得束手无策、方寸大乱,不能以沉着冷静、波澜不惊的态度去面对、去解决,让病人对护士信任度下降。
2 对策
2.1 注重护生实习阶段的培养与提高
临床实习是护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转折。它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生理论联系实际、护理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形成护理专业态度的过程。[1]牢牢把握住八个月的临床实习时光,对巩固加深理论知识,对今后的护理职业生涯将大有益处。
要想提高实习效率,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护生自身要有紧迫感,充分认识到临床实习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学习,自觉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从书本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并善于总结,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为其日后早日成为理论扎实、技能突出的佼佼者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是提高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后者对教育者来说是最基本的能力,它包括讲授技能、教师对护生的态度、营造鼓励护生学习的氛围。[2]好的教师具备不责备护生而能指出她们缺陷的能力,具备热情、诚实、理解、忍耐、平等等品行,这些都是激励护生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良好外部条件。 2.2 实行岗前培训
对即将上岗的见习护士进行为期7~10 天的岗前教育,由医院人力资源部、科教科、护理部、院内感染科组织安排,培训内容包括:医院规章制度、医院文化、服务理念、相关法律法规、护理人员职业素质和礼仪要求、护理文书规范书写要求、院感知识等。培训后进行理论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分配到各科室进行为期1 年的轮转学习。
2.3 注重学习人际沟通技巧,提高见习护士交流能力
人际沟通是护理职业的必备技能,与患者有效沟通,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有利于取得患者配合和更多的信赖、信任,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与医生及医院其它各类人员有效沟通,可建立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有利于护士开展工作,保持身心健康。当见习护士初次接触医院,对医院、医护人员及患者了解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她们常常面临如何主动接触患者,如何与患者及医护人员交谈,如何指导患者接受诊疗和护理等,这就要求护理教育管理者及带教老师制订切实可行的护患沟通交流路径,规范护患沟通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模式与技巧。
2.4 为见习护士创造条件,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以建立自信心
护理管理者可利用交班会、护理查房等机会,让见习护士大声宣读学习心得体会,回答带教老师的提问。此外,护理部与党委可联合组织《天使风采》演讲大赛,让见习护士充分展示自我,肯定自我,增强自信心。
3 小结
见习护士是正式护士的前身,其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高低影响患者及医生对护理质量的评价,影响护理队伍的形象。如何提高见习护士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使其在护理执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在正式成为一名护理工作者之前有一个良好开端,成为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后备力量,必须从提高临床实习效率、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入手,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做指导,才能具备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工作能力,才能为顺利开展人际沟通交流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峥.临床护理课程中教学方式的改革[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677-679.
[2] 康凤英,杨辉,何红.临床护理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A):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