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湟源县农牧区产褥期保健问题及对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9318 日期:2025-04-07 来源:论文网
论文网:   产褥期是妇女继妊娠分娩后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在产褥期产妇既经历着生理功能的恢复、心理问题的调节,又要承担哺育新生儿的重任。因而这一时期的产妇身心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她们存在着大量的健康问题[1],如果疏忽了产褥期保健,将会直接影响母儿身心健康。
  1 产褥期妇女健康问题
  产褥期是指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器官(除乳房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一般为产后6 周。在产褥期母体全身各系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而以生殖系统最明显。主要有:子宫复旧、乳房受神经体液调节而分泌乳汁,血容量与心输出量也恢复到未孕状态。此外消化、泌尿、内分泌系统也有一些相应的变化[2]。同时产妇因经历漫长的妊娠、痛苦的分娩过程,激素水平和社会角色突然的变化,此时的产妇心里也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再加上产褥期内妇女活动量少,饮食、起居、卫生等具有特殊性,因而易发生一些产褥期的异常状态。主要有:
  1.1 产褥期恢复不良所致的子宫复旧不良、恶露异常、尿潴留、便秘、痔疮等。
  1.2 产褥期感染性疾病如急性外阴、阴道炎、宫颈炎、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等。
  1.3 晚期产后出血。以产后1~2 周发病为常见,多由胎盘胎膜残留或感染引起。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的普及因切口原因引起的出血已不偶见,应引起重视。此外,肿瘤等均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
  1.4 产褥期精神异常。随着分娩的结束,产妇体内的激素水平下降、胎儿的降生、产妇社会角色的突然改变,再加上一些家庭琐碎,性别偏好和经济困难等易导致产妇情绪、精神异常,出现易激惹、焦虑、恐怖、沮丧等。这些不良情绪状态不仅影响产妇的身体恢复还可抑制乳汁的分泌,严重者可发生产褥期精神障碍,如产后情绪不稳定,产后抑郁症、产后精神病等。尤以产后抑郁症为常见和最严重。如不能早期发现和专科治疗,常可导致产妇生活不能自理、哺乳障碍,甚至自杀,给实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许多产褥期的异常可导致远期后果:产褥感染、产后出血、贫血等常见病可影响产妇生殖系统恢复,并可造成继发不孕、子宫脱重、盆腔炎等。严重的产褥期并发症可导致产妇终身疾病而使产妇及家庭痛苦一生。
  2 我县农牧区产褥期妇女健康问题及保健现状
  湟源县位于著名的日月山下,青海湖东岸,地处农牧区交接处,是汉、藏、蒙、回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受几千年传统民族习俗的影响,在产褥期人们至今仍然保留着“坐月子”的习俗。在月子里产妇必须遵循一些陈规旧律如:限制吃肉、蔬菜、水果等,在整个产褥期间饮食大多以温补食品为主。个人卫生上也有许多禁律,如不能洗头、脚和外阴、不准刷牙、产妇穿厚戴严、不能下地活动、居室门窗紧闭,除婆婆、丈夫外不准其它人入内,外人连院子也不让进,俗称“忌门”。这些不良习俗造成母儿营养摄入少且不平衡、个人卫生差易感染、产妇恢复差,不利于观察。特别是“忌门”习俗严重影响产后访视工作,致使我县产后访视工作一度成为保健的盲区。许多农牧区产后访视几乎为零,而三次以上规范访视更是少之又少。2006 年底全县产后诊视率只有52%。
  产褥期妇女的健康问题涉及到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应当受到重视。但由于地域、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以及当地卫生保健事业发展落后,使湟源县农牧区产褥期保健工作长期以来处于较为低级原始的状态。长期以来卫生保健部门以及家庭和社会只重视临床和孕期保健,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产褥期保健,往往随着分娩的结束保健工作也面临结束。尤其在贫困边远的农牧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产妇及家人自我保健意识低下。再加上从事基层保健工作员流动性大,业务素质低下,责任心差因而产褥期保健工作能力低下,主要表现为:产后访视次数少,访视时间安排不合理,许多访视流于形式而成无效访视,所以产后访视质量和效果难尽人意。另一方面,因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务工作者普遍缺乏相应的心理、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因而对产妇的心理及精神状态关注不够,缺少对孕产妇心理卫生方面的指导,对产妇表现出的一些异常状况不能及时发现和明确诊断,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专科治疗。
  3 紧扣产褥期健康问题,全面加强妇幼保健工作
  针对我县农牧区产褥期保健现状,我县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开展和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特别是自2006 年实施“母子系统保健”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以来,我县以项目为契机,紧紧围绕《两个纲要》目标和项目目标,牢牢抓住我县产褥期保健工作这个薄弱环节,以日常工作抓规范,项目工作抓提高,重点工作抓落实,难点工作抓突破的思路,强化保障措施,提高母婴保健服务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使全县的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产褥期保健工作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步迈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近年来,全县一次产后访视达到100%,三次规范访视比例呈上升趋势,基本上杜绝了无效访视,至2009 年底三次产后访视率达到了91.6%,较2006年提高了39.6 个百分点。 转贴于    3.1 强化目标管理,落实工作责任
  为进一步加强母子系统保健,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能力,我县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考核、考评办法,明确了县、乡、村各级的服务规范、目标任务。同时把妇幼保健工作纳入到了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目标考核管理。县政府与乡政府,县卫生局与下属各医疗卫生单位,乡镇卫生院与各村保健员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年初有计划、有目标、年中有督查、有整改,年终有考核有评价。通过实行目标管理,使全县的妇幼保健工作出现了层层有人抓、村村有人管的可喜局面。
  3.2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妇幼卫生服务条件
  政府重视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我们在强化目标管理,落实工作责任心的同时,积极争取县政府和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支持,在政策、资金、硬件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加大了投入。2007 年对全县15 个村卫生室进行房室基础设施的全面改造,配备急需的医疗设备;对全县146 个行政村保健员配备了用于产后诊视的必需器械,如婴儿秤、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使全县村级服务条件整体得到改善;2008 年拨付配套资金为县保健中心配备“母婴健康快车”一辆;2009 年还解决了全县保健员工资待遇低下的问题,提高了她们的工作积极性,稳定了三级保健网;此外县政府先后为部分卫生院招聘专业妇幼人员9 名,乡级妇幼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得到了很大改善。这些举措为搞好妇幼保健工作,使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积极安排人员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业务培训。邀请省级专家对县、乡、村妇幼人员进行培训。安排乡、村级人员到县、市级医院及县妇保中心进行临床进修。平时充分利用保健员月会以会代训,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训。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县、乡、村三级保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4 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充分利用文字载体、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以及各种节假日、群众聚会上进行健康保健知识宣教,并采用参与式的健康教育方法利用做产前检查、开办孕妇学校、产后入户访视等时机,开展面对面的宣教和实地施教。并注意不同受众的文化层次,民族习俗,采用不同的健教方法,以期收到预期的效果,使孕产妇及其家人自觉改变不良习俗,接受和采纳科学的健康行为如坚决杜绝“忌门”等不良习俗,接受并配合访视人员进行产后访视。医务人员要高度重视产妇的情绪、精神状态,对有异常者尽可能早期筛查及干预,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及治疗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提醒产妇家人尽可能关心、体贴、理解产妇,营造一个温暖、安全、顺心的休养环境,对防止产褥期精神障碍有重要意义。产褥期是产妇恢复身体、哺乳新生儿的特殊时期,产褥期保健关系到母婴身心健康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我们要培养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强烈责任感的专业保健队伍,要不断完善拓宽知识层面,提升职业素养,积极倡导全科理念,注重精神卫生保健,使其在扩大服务面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特别是保健工作一定要牢牢抓住产褥期保健这个薄弱环节,县、乡、村齐抓共管,临床、保健相互配合,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使其安全渡过产褥期,保障母婴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袁蜀豫.产褥期母婴健康需求调查与跟踪服务[J].中国妇幼保健,2001,16(2):96.
[2] 乐杰.妇产科学[M].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2-84;236-241.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