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双腔气囊尿管;顽固性腹泻
顽固性腹泻是危重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多发生于长期应用抗生素以及重症卧床患者,长期的腹泻可使机体内大量水分和胃肠液丧失,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其它并发症,导致原发病加重甚至死亡。并发症当中最常见的就是粪便中的消化酶直接刺激肛周皮肤,导致患者肛门周围皮肤红肿,糜烂、破溃感染,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及难度。我科自2010 年采用一次性双腔气囊尿管用于顽固性腹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为ICU 患者,共8 例,大便呈稀糊状或水样,每日总量1500~3500 ml,腹泻时间持续7~15 天。
2 方法
评估患者肛周皮肤,选择合适型号的尿管,检查尿管,确定双腔通畅、囊不漏气即可操作。患者取左侧卧位,采用管腔直径为6.5 mm(6 号导尿管)一次性双腔气囊尿管,戴手套用石蜡油润滑尿管前端10~12 cm,自肛门轻柔插入15~20 cm,予气囊注入注射用水15~20 ml,尿管末端连接一次性无菌引流袋,标识使用日期,挂于床旁,低于导尿管出口。
3 效果
8 例顽固性腹泻患者使用一次性双腔气囊尿管引流大便后,仅1 例患者原有肛周皮肤出现发红、潮湿,予置入一次性双腔气囊尿管引流大便,通过精心护理,肛周皮肤恢复正常,余无一例并发症,更准确地记录大便颜色、性质、量,提高了护理质量,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直接、可靠的数据。
4 讨论
4.1 一次性双腔气囊尿管引流大便方法简单易行在人体解剖生理结构上,结肠自上而下逐渐变细,至乙状结肠末端最细,导尿管插管深度为15~20 cm,导管气囊正好位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此处肠腔直径最小,大便尚未形成糊状,且该处无便意感受器,气囊能有效阻止大便流入直肠,而经尿管流出体外。采用的导管为一次性硅胶气囊导尿管,材料柔韧性好,管腔直径大,有侧孔,利于长时间留置引流稀便,不易造成管腔堵塞;大容量低压气囊能有效阻止大便溢出,对肠壁局部压力小,不会造成肠壁的缺血坏死;导尿管透明,利于观察大便的色、质、量以及流动情况。
4.2 导尿管引流大便可以减少肛周皮肤感染
由于大便中含有较多细菌和酸、碱性腐蚀性物质,刺激肛周皮肤极易引起发红、发肿、水泡、脓肿等炎症改变。患者的大便持续溢出,如果擦洗不及时或经常擦洗,都容易导致皮肤糜烂、破溃引起感染。经留置尿管后,既保持了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又利于局部药物治疗护理,有效防止皮肤感染蔓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转贴于 4.3 能准确记录大便的量、色、质,利于病情观察和诊治
由于这类患者病情危重,需要准确记录出入量,但由于大便持续溢出,不仅增加了护理工作量,且无法正确统计大便量。而置管后可以给医生治疗用药提供准确的依据。
4.4 预防并发症
因为大便持续性地从肛门溢出,不仅污染肛周皮肤也会污染会阴及尿道口,极易引起霉菌感染,造成真菌性尿道逆行感染,女性发生真菌性阴道炎,增加了治疗难度。置管后可以大大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
4.5 减轻护理工作量和提高职业防护
患者腹泻时的大便呈水样,量大、次数多或不间断地从肛门流出,有些传染性疾病如乙肝、梅毒等患者的分泌物具有传染性,医护人员给患者更换整理床单元、诊治时容易污染工作服,增加了工作量和难度。使用留置导尿管排便后,极大地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节省护理用物,减少经济支出,加强了职业防护屏障。
5 使用尿管引流大便时要注意的问题
①导管深浅要适宜。一般插入15~20 cm,因人而异。如果插入过浅,气囊位于便意感受器丰富的直肠下段或肛管处,易引起便意使病人难受而用力努挣,导致导管脱出;且此处大便水分已少,易使导管堵塞致引流失败。②每日用温热水常规清洗肛周2 次,尾骶部以及肛门周围使用褥疮减压贴保护,有大便时及时清理,保持肛周清洁干燥每天至少更换一次引流瓶袋。③置入导尿管后,要密切观察气囊有无漏气,导管是否滑脱等现象,防止大便从旁边流出,没起到引流作用。④对烦躁、不合作者慎用,适当约束,加强巡视。
6 小结
通过一次性双腔气囊尿管应用于顽固性腹泻患者的临床护理,我们体会到此护理技术可以减轻ICU 护士的工作量及难度,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能保持病人皮肤完整性,预防并发症发生,避免病情加重,减轻了病人痛苦,有利于疾病治疗,值得推广使用。顽固性腹泻在重症、长期卧床患者中极易发生,作为医务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实际上如何护理顽固性腹泻,或者大便失禁的患者,这方面的文献报道很多很多,笔者认为如何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如何合理规范进行肠内营养,怎么样及时有效的评估,怎么样认真、细致的护理,这给我们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才是预防或减少腹泻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神经外科顽固性腹泻病人的护理干预[J].齐鲁医学杂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