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胎头高直后位难产的产程特点及处理方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6215 日期:2025-03-07 来源:论文网
论文网: 【关键词】 胎头高直位
  【关键词】 胎头高直位;难产;产程特点;结局
  1临床资料
  我院200001/200312分娩的总数为4218例,其中头为难产中高直后位为35例占0.83%. 初产31例,经产4例,孕37~42 wk,产妇年龄20~35(平均27.5)岁. 临产后胎头不衔接11例占31%,其中4例胎头未达到坐骨棘水平. 因胎头下降受阻,影响宫颈扩张,使宫颈扩张缓慢,平均16~63 h. 总产程在13~55(平均18.2) h,产程超过24 h者2例(5.7%). 潜伏期13~50 h者12例(34%),其停滞在潜伏期未能进入活跃期. 10例进入活跃期后停滞,平均活跃期为7.5 h. 19例发生胎膜早破(54%),原发性宫缩乏力10例和继发性宫缩乏力9例,占34%,宫缩过强3例,占8.5%. 产妇腹部全部为胎儿的小肢体所占据,在下腹正中耻骨联合上3~4指处,可触及胎儿颏部者17例,占48%. 胎儿窘破15例,占42%,新生儿窒息5例,占14%,颅内出血2例,占5.7%. 子宫先兆破裂2例,占5.7%. 因延迟诊断行剖宫产术,术中出血7例,占20%. 术后子宫缩复不良性出血2例,占5.7%. 当宫口开大或部分开大时,发现先露很高,胎头矢状缝在骨盆入口的前后径上,可略向左或向右偏斜,但一般不超过15°. 有12例误诊为枕横位而继续试产.
  2讨论
  2.1早发现、早诊断,避免发生并发症临床上高直后位并非少见,国外文献上报道的发病率为0.06%~1.6%[1]. 发病率差别之大,关键在于诊断是否准确,本研究的发病率为0.83%. 胎头高直位是在产程进行中发生. 因产程发动后,胎头衔接旋转发生异常,形成枕后位. 胎头伸屈异常,不能衔接形成高直后位. 所以产前不能作出诊断,往往误诊. 高直位时,胎头衔接与下降有困难. 因高直后位胎头与胎背形成后凸的弧形曲线,与母体腰骶部前凸的弧线相交. 临产后或破膜后胎头仍迟迟不入盆,先露不能紧贴宫颈,使宫颈扩张延缓、阻滞,致使产程延长. 若潜伏期达8 h,仍未能进入活跃期;或宫口在3 cm时,在此停留2 h无进展表明滞产[2]. 此时腹部检查: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及胎儿颏骨,全腹部均可触及胎儿肢体. 阴道检查:胎头矢状缝落于骨盆入口平面的前后径上,前囟门在耻骨联合后,后囟门在骶骨前. 虽有左或右偏斜,但不超过15°. 这时可以明确诊断为高直后位. 临床上常诊断为持续性枕后位而进行试产. 造成子宫肌呈强直性痉挛收缩,出现先兆子宫破裂的征兆. 或者子宫收缩到一定强度转之乏力,此时常伴胎膜早破,羊水流尽,胎儿紧贴子宫壁,影响胎儿胎盘循环,引起胎儿宫内窒息、缺氧造成胎儿颅内出血等. 同时因胎头下降阻滞、嵌顿,压迫膀胱,可引起宫颈水肿及膀胱水肿,致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等.
  2.2高直后位分娩方式的选择高直后位一经诊断,立即采取剖宫产术. 产程中若发现由于胎头不屈不伸所致的高直后位,使产程进展至某一阶段而出现宫缩乏力,则其真正的原因就不是产力因素,应注意到头方位因素,对这类患者就应弄清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后再行相应处理[3]. 切不可强行试产,否则将会导致母婴的严重后果. 本组孕妇有12例潜伏期延长,宫口开大2.5 cm,结合阴道和腹部检查,确诊为高直后位而行剖宫产术结束分娩. 有3例宫口开大4~5 cm,胎位为高后直位,宫缩过强,而行剖宫产术. 宫口开大7~8 cm时,才确诊为高直后位有9例,6例立即行剖宫产术,3例因胎儿小,先露已在棘下3 cm,经旋转胎头经线为枕横位后在严密胎心监护下加强产力,行产钳助娩. 新生儿重度窒息,经气管插官复苏存活. 总之对临产后胎头高浮,产力异常要高度警惕. 特别对原发性宫缩乏力,经休息后仍不好转,出现潜伏期延长,胎头不入盆,腹部检查全部为小肢体,应想到高直后位的可能. 行阴道检查,切不可强行催产素试产,延误时机,造成母婴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 赵丽娜. 胎头高直位的产程特点[J].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9):624-625.
  [2]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20-154.
  [3] 曾蔚越. 产力异常的处理原则[J]. 实用妇产科杂志,1997;13(4):232-23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