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颅内栓塞
摘要:【目的】观察病灶定位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病灶定位围针组(31例)采用X线断层扫描成像术(CT)确定病灶位置,以CT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投射区为针刺部位;头针组(30例)采用传统的头针运动区和感觉区为针刺部位。针刺治疗30次,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以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病灶定位围针组基本痊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1例,无效0例;头针组基本痊愈11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0例;统计结果显示,病灶定位围针组疗效优于头针组(P<005)。两组均能降低患者血浆NE、E含量(均P<001),且以病灶定位围针组的作用更明显(P<005或P<001)。【结论】病灶CT定位围针能明显改善中风病人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中风急性期患者血浆NE、E含量,从而减轻由于异常释放的NE、E造成的神经元功能障碍及继发性脑损害,使血管扩张、脑循环改善而促进脑组织的代偿能力,故认为病灶CT定位围针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颅内栓塞/针灸疗法; 中风/针灸疗法; 肾上腺素/血液; 去甲肾上腺素/血液
病灶定位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是我科杨文辉教授首创的一种新疗法[1]。本研究采用病灶定位围针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并与常规头针做对照,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等儿茶酚胺含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共收治缺血性中风病人61例。全部病例均为急性期患者,于发病1周内接受头颅X线断层扫描成像术(CT)或核磁共振成像术(MRI)检查并证实有脑梗塞灶者,且病程均在1个月之内。病灶分大、中、小,“大”病灶直径d>4?cm,“小”病灶直径d<2?cm,“中”病灶介于两者之间。瘫痪程度按患者肢、肩、肘、腕、髋、膝、踝六个关节的平均肌力计算,分轻、中、重度,轻度肌力大于4级,重度肌力小于2级,中度介于两者之间。按区组随机法(按研究对象进入试验的时间顺序,将61例病人分为样本含量为4的15个区组,将每一区组内病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分为病灶定位围针组(31例)和头针组(30例)。所有病人均为我院针灸科住院病人。正常人组来自本院体检人员,年龄在50~70岁之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组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P>005)。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略)
12 治疗方法
121 病灶定位围针组 以CT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投射区周边为针刺部位,用28~30号1寸不锈钢毫针,针尖与头部呈30°角刺入,针刺方向均朝向投射区的中心,每间隔2?cm处进一针,得气(以局部有麻、胀感受为度)后以180~200次/min的频率捻转2?min,留针期间每间隔5?min行针1次。配穴:肝阳上亢:合谷、太冲、太溪;痰瘀阻络:丰隆、血海;痰热上扰:曲池、丰隆;气虚血瘀:足三里、三阴交;阴虚风动:太溪、太冲。语言不利加哑门、廉泉。采用提插与捻转补泻手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
122 头针组 取偏瘫对侧头部运动区和感觉区,针具、针刺角度、针刺手法及配穴同病灶定位围针组。
疗程:每天1次,30次为1个疗程。治疗时主穴与配穴同时使用。
13 血浆儿茶酚胺的检测 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
14 疗效标准
根据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观察其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及全身症状。根据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计算改善百分数(R):
R=(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基本痊愈:R≥81%,6分以下;显效: 56% ≤R<81%;有效:11%≤R<56%;无效:R<11%,或病情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经统计学Ridit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提示病灶定位围针组疗效优于头针组。
22 血浆儿茶酚胺的改变
表3结果显示,缺血性中风病人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1)。
表4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E、E含量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中风病人经针刺治疗后,可使原来偏高的血浆NE、E含量下降;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说明病灶定位围针组降低血浆NE、E含量比头针组明显。
表2 两组疗效比较(略)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统计方法:Ridit分析,u=2068,P<005
表3 中风病人与正常人血浆儿茶酚胺含量比较(略)
Table 3 Comparison of plasma NE and E contents in stroke cases and healthy subjects
统计方法:用t检验;与正常人组比较(vs healthy subjects)P<001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儿茶酚胺含量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 of plasma NE and E cont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统计方法: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比较(vs pre-T in the same group)P<001;△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vs the difference in the same group)P<005,△△P<001
4 讨论
41 临床疗效分析
病灶定位围针治疗中风依然遵从传统方法的局部、邻近取穴与循经远道取穴的原则,与常规头针治疗一样,均以头部病灶周围为取穴重点。祖国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会于头,针刺头部穴位有疏通三阳经络气血作用。病灶围针经CT准确定位,故针刺的区域比常规头针更有针对性。而以往的研究证实,局部针刺有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改善局部血流作用,故取本法治疗中风可能更有利于中风后瘫痪肢体功能的康复。配穴取合谷、太冲,合谷为阳明经穴,阳明行气于三阳,多气多血,有调整全身气血作用,太冲为肝经原穴,能平抑肝风;肾经原穴太溪滋肾阴,潜肝阳;曲池清热,丰隆祛痰,血海、三阴交活血散瘀,足三里补气。以上诸穴合用共奏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平衡阴阳之功。
42 对血浆儿茶酚胺的影响
儿茶酚胺参与多种生理活动,如睡眠、体温调节、精神活动、情绪反应等。血浆肾上腺素(E)及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主要反映交感―肾上腺髓质的功能状态[2]。大量实验表明,急性脑血管疾病时,脑内单胺类递质发生紊乱,而血浆儿茶酚胺也随之增加。异常释放的NE、E等一方面可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和脑血管痉挛,加重脑缺血、缺氧。另外,还可增加糖利用,提高组织代谢,使缺血脑组织血流和代谢需求不相适应,加重组织乳酸酸中毒[3-4]。目前国内许多研究已把外周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作为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指标之一。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到中风患者血浆NE、E水平明显高于同龄正常人,说明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的NE、E释放过量。经针刺治疗后,血浆NE、E含量明显下降,提示针刺能降低中风急性期患者血浆NE、E含量,从而减轻由于异常释放的NE、E造成的神经元功能障碍及继发性脑损害,使血管扩张,脑循环改善,从而促进脑组织的代偿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改善血浆儿茶酚胺含量水平方面,病灶定位围针组的作用较明显。这可能是本法取效的机理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文辉,曹佩珊,王照浩,等.“CT”定位围针为主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46例[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8,5(3):150.
[2]任占利,王顺道.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执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3]刘爱平,金益强,胡立宪.急性脑血管疾病血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皮质醇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1(1):54.
[4]周新富,匡培根.脑卒中与单胺类神经介质[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84(2):61.
[5]孟强,李树清.单胺类神经递质与缺血性脑损伤[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6(2):71.转贴于
关于病灶定位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论文大全文章
- 骨炎定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血清药理学分
- 关于强心方对超容量负荷型心衰模型兔的治疗
- 中药益发复方对人头皮毛囊体外培养的分析
- 关于洋金花有效成分的微波提取最佳工艺考察
- 巴戟天属植物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
- 关于混沌理论与中医现代化免费论文
- 关于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试验的文
- 从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研讨脾胃湿热证的机理
- 关于汉族人群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 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成人晚期先天性髋关节
- 关于胃炎消颗粒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
- 关于腹部外科疾病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关于葡萄糖和电解质对全肠外营养液中pH值和
- 关于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
- 关于半边旗5F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
- 关于转染抑癌基因PTEN对人乳腺癌ZR751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