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甘薯;泉薯9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泉薯9号是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3年以泉薯268为母本,放任授粉选育而成的优质高淀粉品种,于2009年初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集聚了丰产、食用品质优、淀粉含量高及商品外观好等优良性状,适于鲜薯食用和淀粉加工。
1 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
泉薯9号株型短蔓半直立,叶片心形、绿色,叶脉紫色,茎绿色,茎中等偏粗,叶中等偏大。薯块长纺锤形,薯皮红色和薯肉黄色,薯身和薯皮光滑,外观品质好。单株分枝5~7条,单株结薯3~5个,薯块大小较均匀,结薯整齐集中,大中薯率约90%。田间未发现蔓割病、薯瘟病、黑斑病等病害的发生。鲜薯于11—12月收获后贮藏至翌年3—4月,较少出现干腐、薯皮皱缩、糠心和萌芽等现象,烂薯率和薯重损失率均较小,食味优。薯块种薯埋种后1个月出芽,出苗齐,产苗量多,剪苗后恢复快。
1.2 薯块产量与品质
2008年,泉薯9号鲜薯产量为40.68 t/hm2,比金山57增产10.15%;薯干产量为12.77 t/hm2,比金山57增产35.64%,薯块烘干率为31.4%,比金山57高5.9个百分点,出粉率为20.95%,比金山57高5.12个百分点,居第3位;外观品质好,薯块长纺锤形,薯身和表皮光滑、无条沟、无根点,薯皮红色、色泽鲜艳;蒸熟食用,质地粘度好,味道香甜,综合食味评分为85分,优于金山57。
1.3 茎叶生长与块根膨大特性
泉薯9号茎叶鲜产植后60 d为16.65 t/hm2,高于对照种;90 d达最高,为21.26 t/hm2,略高于对照种;之后下降平稳,各期均高于对照。与对照种相比较,泉薯9号茎叶具有前中期生长速度快、产量较高,中后期消退平缓,收获期产量仍较高等特点。中后期茎叶消退平缓为其鲜薯快速稳定生长奠定了物质基础。泉薯9号块根鲜产植后60 d为5 439 kg/hm2,明显低于对照种;60~120 d期间,与对照种的差距逐渐缩小;植后150 d为38.24 t/hm2,与对照相当。块根生长于中后期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是其主要特点。
2 栽培技术
2.1 选作晚薯,培育壮苗
种薯繁育宜选择水旱轮作地作晚薯种植,留种时宜选择单株结薯好、薯形长纺锤形、薯身及表皮光滑、无病虫害、无破伤、个头中大的薯块。泉薯9号茎叶较粗大,单薯出苗基数较多,出苗后,宜视疏密及时剪苗或掰芽进行繁殖并加强水肥管理[1]。薯苗繁育过程中应以茎蔓粗壮、节间较短和叶面肥大作为壮苗的主要依据之一。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2 适时早插,合理密植
一般早薯于5月、晚薯于大暑前种植。采用15~20 cm壮苗,插入土中3~4个节,与地面呈一斜角,苗尖露出地面1~2节。泉薯9号结薯个数较多,但成薯数及薯块大小受栽培条件及措施影响较大,作鲜薯食用可适当密植以提高商品卖相,作淀粉加工用可适当稀植以提高大薯率,一般植4.5万~6.0万株/hm2 [2-3]。
2.3 肥水管理
早施点头肥有利于茎叶早生快发,一般于插后5~7 d施尿素75 kg/hm2;结合中耕除草重施夹边肥,有利于中后期茎叶生长良好、不早衰和保持较大的绿叶面积,一般于插后15~20 d施尿素150 kg/hm2、三元复合肥(15-15-15)300~450 kg/hm2。干旱及时浇水。
2.4 病虫害防治
福建省甘薯主要病害有甘薯蔓病、薯瘟病及病毒病等,主要虫害有甘薯小象虫、斜纹夜蛾、红蜘蛛、白粉虱等。据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结果[4],泉薯9号抗蔓割病、抗薯瘟Ⅱ型菌系,中感薯瘟Ⅰ型菌系,大田表现为中抗薯瘟病,因此一般不会严重发生这2种病害。病毒病以防为主,通过选留无病种薯、及时清除发病植株、防治传毒害虫(如白粉虱)等措施,防止病害进一步扩散。斜纹夜蛾、红蜘蛛和白粉虱等害虫的防治,要点在于早(虫口基数较少时)和连续防治。甘薯小象甲的防治以防为主,水旱轮作为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收获时彻底清园以减少越冬虫口基数;一旦发生可采取诱杀成虫、防止土壤龟裂和化学防治等措施减少其危害。泉薯9号结薯较浅,较易受甘薯小象甲危害,尤其在闽南旱地栽培应注意该虫的防治。
2.5 适时收获
泉薯9号结薯较早,而生长后期仍有较高的薯块增产率,故宜适当早种以延长生长期,全生长期宜掌握在145~160 d。选择晴天或阴天收获,从收获至贮藏都应做到细收、收净、轻刨、轻装、轻运、轻放,以防薯块破伤。
3
参考文献
[1] 熊飞.山区甘薯高产栽培技术[J].科学种养,2009(9):15.
[2] 孟令文,安颖蔚,付雪娇,等.甘薯新品种辽薯26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09(4):253-254.
[3] 马建华.甘薯的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09(14):7.
[4] 余成章,傅文泽,何文中,等.优质多抗高淀粉甘薯新品种泉薯9号选育研究[J].侨乡现代农业,2009(3):24-27.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