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加大了对食用菌的推广和扶持。通过调研同仁村平菇的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同仁村自身特点,就平菇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平菇;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建议;广西平果;同仁树
近年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经过农业以及各部门共同努力,食用菌产业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1-2]。平果县同仁村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平菇栽培,从一家一户生产发展到相对集中经营,至今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成为长期供应县农贸市场的食用菌品牌之一。平菇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每百克菌含蛋白质20~23 g,而且氨基酸种类齐全,矿物质含量十分丰富[3]。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菇农管理到位,生产出的平菇色泽鲜美,品质优良,商品性状佳,从9—10月至翌年的3—4月期间,前来收购的客商络绎不绝,菇农足不出户就有经济收入。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对同仁村平菇产业的生产情况及以后的发展前景作如下探讨。
1平果县同仁村平菇生产现状
1.1生产技术成熟,保证平菇生产质量
平果县马头镇同仁村位于县城的东南部,距离县城约5 km,该村三面环山,交通便利,是平果县比较典型的山区村落,总人口2 994人,劳动力2 080人。同仁村从事平菇生产的农户平均年龄在30~40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大多数都参加过县级以上食用菌培训班的学习,熟练掌握平菇生产的技术规程,即配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出菇管理—采收鲜菇—恢复期管理。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他们能把握好技术质量关,有的菇农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已经成为当地的“土专家”。
1.2原料充足,减少成本,提高收益
平菇可利用的营养很多,木质类的植物残体和纤维质的植物残体都能利用。人工栽培时,依次以废棉、棉籽壳、玉米芯、棉杆、大豆杆产量较高,其他农林废物也可利用,如木屑、稻草、麦秸、玉米芯等[4]。同仁村的稻草、豆杆、玉米芯等平菇生产原材料资源丰富,可以就地取材,节省成本开支。
1.3村民种菇积极性高,栽培面积和产量稳定
(1)栽培面积。同仁村平菇的栽培面积在2007年为50万袋,2008年为65万袋,2009年为85万袋,3年累计栽培面积为200万袋(以9袋为1 m2计,共有22.2 hm2)[5]。
(2)产量与产值。从2008年秋冬至2009年春末,据统计,同仁村共有75户参与平菇种植生产,共生产袋装平菇85万袋,平均每袋产鲜菇0.92 kg,总产量782 t,产值达234.6万元,菇农户均收入3.13万元,人均纯收入3 570元。
2009年对5个农户总面积5.6万袋的产量、产值进行全面统计,结果表明,自2008年秋至2009年4月中旬,鲜菇总产量51.3 t,单产最高达13.5 kg/m2,最低为5.25 kg/m2,平均单产为8.25 kg/m2,总产值为15.4万元,平均产值为24.75元/m2。按全村总面积计算,鲜菇总产量为782 t,产值为234.6万元。据同仁村种植大户黄大亮介绍,平菇在正常情况下,其生物转化率达150%以上,每袋产鲜菇1.5~2.0 kg。
(1)成本核算。每个平菇栽培袋的生产成本为0.7~0.9元,加上各种损耗等因素,每袋最高成本为1.5元。
(2)经济效益。平菇以每袋产值3.6~4.0元计,扣除成本外,每袋纯利润为2.0元。2007—2009年该村栽培平菇面积200万袋,共获纯利润达4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3)社会效益。平菇生产以稻草、玉米芯、豆杆为主要原料,2009年栽培平菇用稻草约500 t,稻草价格按0.15元/kg计,仅稻草一项可增加效益 7.5 万元;同时栽培平菇还解决了村中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收入;此外,农民种菇收益得到保障,既促进了食用菌的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4)生态效益。大量稻草、豆杆等农作物秸秆用于制作食用菌的栽培料,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农村丰富的秸秆等资源,避免了物质浪费,解决了秸秆焚烧引起的二氧化碳与硫化氢对空气的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栽培平菇后的废料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废料还田增加了土壤肥力,既能减少农作物的化肥使用量,又能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防止土壤板结,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2同仁村平菇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同仁村平菇生产是当地农民自发起来经营的,尚处在农户自家庭院经济阶段,其规模化、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产业辐射带动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
(2)同仁村平菇生产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菌种生产、袋料生产及消毒等生产环节仍比较粗糙,多采用人工作业,机械化程度低。
(3)产品销售过度依赖当地市场,其销售网络和市场开发滞后,冬春季集中上市导致价格下跌,而夏秋季节则无菇供应。
(4)加工、保鲜技术尚未推广,仅靠鲜菇销售的单一经营模式,其抗风险能力低,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3同仁村平菇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平菇保鲜技术和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发新的绿色生物防腐剂、保鲜剂,达到保鲜效果,延长平菇鲜品的货架寿命。同时要注重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一些方便食品、保健食品、饮料等功能食品,以缓解出菇高峰期对市场的压力。
(2)重视平菇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随着平菇生产的发展,病虫害问题日趋严重,近几年由于杂菌污染、害虫蔓延而引起的减产甚至绝收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农户不注重对栽培场地的保护,污染袋到处乱扔,造成环境杂菌、虫害基数越来越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除选育抗病品种外,还要筛选杀虫剂、杀菌剂,找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或生物药剂作为应急措施。
(3)平果县党委、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引进龙头企业为菇农提供“三统一”服务,即统一提供优质菌种,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实行订单收购。
(4)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发展食用菌生产,实现共同致富。
4
参考文献
[1] 甘立,陈少珍,韦仕岩,等.广西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2002(4):220-221.
[2] 吴登.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J].广西农业科学,2008,39(4):548-550.
[3] 韦公远.平菇风味芝麻酱制作新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8(20):47-48.
[4] 李建设.食用菌生产技术[J].现代种业,2010(2):58.
[5] 王静岩,姚国辉.袋栽平菇生产常见问题及对策[J].吉林农业,2009(12):27.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