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县大可乡枇杷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9554 日期:2024-06-12 来源:论文网

  摘要发展反季枇杷产业是石林县大可乡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大可乡枇杷产业发展现状、有利条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发展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反季枇杷;产业现状;对策;云南石林;大可乡
  
  1发展现状
  大可乡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针对本乡生态环境恶化的实际情况,多年前就提出了“山顶戴帽、山腰挂果、山脚粮仓”的立体发展规划,并一直致力寻找既能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又能绿化山地的经济林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2004年反季枇杷试种成功。乡党委政府及时出台扶持政策,先后引进石林金果枇杷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石林联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2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2009年全乡枇杷种植面积已达266.7 hm2,主要种植大五星、早钟六号2个品种。先期种植的已陆续挂果,投产面积25.1 hm2,年产量40 t,产值80余万元。全乡成立了一个枇杷产业技术协会,一个枇杷种植合作社,形成了上有企业引领、下有农户种植、中间有基地示范、民间有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
  2有利条件
  2.1自然条件适宜
  枇杷喜阳耐阴,一般年平均温度在15 ℃以上适宜生长,幼果在-3 ℃以下会受冻害,土壤pH值为6左右最适宜,年降水量要求在1 000 mm左右[1]。大可乡海拔1 655~2 068 m,属高原浅丘地貌,年平均气温16 ℃,年降雨量987.9 mm,无霜期278 d,日照时数2 539 h,≥15 ℃的积温3 850.7 ℃,光照条件好,热量充足,土壤主要为红壤土和紫色土。由于生长环境非常适宜优质枇杷生长,加之地域特殊,冬季呈暖冬气候,枇杷在冬季不停滞生长,比其他地区提早成熟,品质较佳,颇受市场青睐[2-3]。
  2.2土地资源丰富
  大可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国土面积114.5 km2,耕地面积1 720 hm2,荒山荒地520 hm2,坡耕地1 146.6 hm2,土地利用率低,开发潜力大。
  2.3区位优势明显
  大可乡位于石林县城西南端,距县城19 km,与世界自然遗产石林风景区相距27 km,距省会城市昆明87 km,鹿平公路贯穿全乡境,县、乡、村公路网络健全,交通便利,正在建设的云桂铁路从乡境通过并设大站点。道路交通的便捷,加之紧邻国际旅游胜地石林,游客云集,区位优势明显。
  2.4市场前景良好
  一般枇杷秋冬季开花,春末夏初成熟。大可乡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枇杷在12月至翌年2月成熟,属反季枇杷。国内能生产反季枇杷的生态区很少。目前,已建立并生产反季枇杷的仅有四川攀西、福建莆田及云南蒙自、石林。冬季水果市场多是一些冷藏水果,新鲜水果较少,反季枇杷有效填补了冬季水果市场的空白,上市期间恰逢元旦、春节,正值一年中的果品消费高峰期,加之枇杷色泽金黄,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兼具药用及保健功能,备受消费者喜爱,市场潜力较大[4]。
  2.5乡党委政府重视
  成立了枇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订了枇杷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打造“枇杷之乡”品牌的目标,明确枇杷产业为结构调整重点,出台扶持政策,争取到县财政的项目资金,主动与四川省农科院、云南省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达成技术合作协议。
  2.6产业化组织健全
  2008年,石林金果枇杷产业技术协会在大可成立,并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石林金果”枇杷商标;2009年,石林大可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大可乡成立。2个产业化组织现有会员(社员)180余人,协会(合作社)统筹运作,把分散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根据市场组织生产、销售和培训,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为做大做强枇杷产业提供了保障。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种植规模小,布局分散
  受自然条件限制,枇杷种植面积少,不连片,分布不够合理,目前仅中龙、结胜、岩子脚、大可4个村委会、18个村小规模连片种植,大多数农户多业并举,枇杷与主导产业烤烟争地、争劳力矛盾突出。
  3.2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管理粗放
  全乡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农业劳动者初中以下文化的占87.2%,受教育年限短,没有受过系统的农业科技培训,科技、市场意识不强,受传统生产方式影响,管理放松,耕作粗放,技术措施到位率低,效益达不到预期效果。
  3.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多数枇杷都种植在山地和坡地,水利设施不配套,供水保证率低,不能满足适时灌水要求,旱季无水浇灌的问题普遍存在。水利基础设施的薄弱,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如今年百年不遇的旱灾,给果农带来很大损失,发展枇杷的信心受到动摇。
  4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大可乡经济发展滞后,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面临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枇杷经济价值高,环境适应性强,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是退耕还林、绿化荒山、保持水土的良好树种,比较适合大可的乡情,发展枇杷产业,一举两得,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因此,乡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产业规划,制定优惠政策,抓紧组织实施。
  4.2优化布局,扩大规模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布局,规模化发展。以中龙、结胜、岩子脚、大可村委会优势区为中心,辐射全乡,重点安排在公路沿线、村庄面山地块,用3~5年的时间,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种植枇杷666.7 hm2,产量达到1万t,产值达到1亿元,户均收入1万元。
  4.3依靠科技,做好示范
  继续加强与云南省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的合作,依托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对枇杷种植户进行最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培训、指导;以基地为示范点,集成推广枇杷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整形修剪、科学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管理,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来提升枇杷品质,进而带动大面积的推广种植。
  4.4优化政策,增加投入
  加快以灌溉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把改善枇杷种植区排灌条件列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逐年改善灌溉条件,摆脱望天收获、靠天吃果的局面;扩大扶持范围,除继续执行免费提供种苗的政策外,对无钱购买化肥、农药的农户要协调给以信贷支持。
  4.5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发展
  大力扶持枇杷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化合作组织,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发展格局。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产业化组织带领农户开拓市场、搞活流通、打造品牌,依托石林旅游大县名牌,开发枇杷果业休闲观光新型发展模式。
  5

参考文献


  [1] 李光晨,范双喜.园艺植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2] 郭世华.优质枇杷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09(9):13-14.
  [3] 龙必林.优质枇杷果树的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10):26-27.
  [4] 肖敬之.我国大果优质枇杷前景展望[J].农技服务,2006(9):4-5.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