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要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设置激发学生思考的情景,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就足以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创造;思维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于今天的课堂。”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呼唤千千万万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在诸多关于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主张中,认为只有在类似于异想天开的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但在现实教学中又很难提供使学生进行这样活动的机会。结果,创造性的培养在不少教师看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实践上的困难,往往是由于认识的片面性造成的。其实,学生在课上每一次独立的思考,课下独立地解决一个问题,都是在相当程度上培养自己的创造品格、创造能力和训练创造方法。教学中启发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教师首先要有这方面的意识,然后还要在教学方面有适当的安排。
一、设计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好的问题可以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例如,当讲到货币的产生时,如果按教材的顺序进行: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纸币。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也达不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但现在换一个角度,这个目的就能够达到。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据报道我国继发行牡丹信用卡之后又相继发行了一些类似的信用卡,请问,你见过信用卡吗?它是怎么产生的?银行为什么要改选信用卡?在什么情况下它将消失?”这些问题的提出,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再通过聚合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偶然的物物交换有产生、存在、消失的原因,扩大的物物交换也有产生、存在、消失的理由,同样货币和纸币也不例外。当然信用卡也会有产生的理由。从交换的角度讲,有利于交换;从携带的角度讲,比较方便、安全;从经济角度讲,节省费用。而且它克服了纸币存在的一些弊病。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信用卡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个长期探究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否找到一个比信用卡更好的东西来代替它?”以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设计探究式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布置探究性的问题要放在教学的开始。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激发学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达到探究的目的。
其次,要善于抓住契机,问到“点”子上。教师对问题抓得准,问得好,才能引发学生思维。
那么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开阔思路,要抓住知识重点、难点、衔接点,探究问题的关键点、消极定势的易疏忽点等。
再次,要善于创设阶梯型和发散型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启发性和逻辑性强,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生认知心理,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通过举例,创设政治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通常的教学举例,是在教师讲完理论之后,通过举例加以证明。这种方式固然可行,但如果将顺序颠倒过来,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为事例在前,通过对事例的讨论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肯定会大于书本当中的结论,这些结论的得出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例如在讲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时,教材的结论写得很少,仅仅是“劳动成果是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在讲授知识之前,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孙毅将军看到在军校有些新学员将吃剩的饭菜随便倒掉,还不认为是错误的行为,便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件真实的事情:为了保护粮食,老乡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录像播放之后,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结论大大超出教材范围。
教师在利用材料创设政治课教学的情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时应注意的问题:首先,材料要适当,要配合教材。其次,在材料的使用上,最好安排在讲授知识之前,不安排在这之后。再次,所列举的材料要生动、形象,要有从自我角度分析的可能性。
三、通过让学生整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每一段教材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受时间所限只能分节授课,不能一下讲完。每讲完一段课之后,让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因为相同的知识可以整理出不同的知识图表来。
教师在让学生整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首先,要求学生整理的知识一定要有恰当的数量,最好以一课书为标准。
其次,学生整理知识要以质量为主,鼓励创新,允许犯错。
再次,对于高中学生,教师可以尝试在没有讲完教材的前提下让学生先整理知识,边整理边自学,教师再找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和聚合能力。
四、通过布置作业和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根据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不同要求,教师在每节课后布置的作业,应该是具有独立分析要求和能够进行发散思维的作业,主要可以通过布置综合性问题的作业和材料型的作业来实现。
这种作业,不是抄一遍即可,需要他们进行独立分析,进行发散思维。通过发散思维会出现许多种不同的答案,并且都说明了一定的道理。当然,通过布置小论文更能起到这种作用,比如可以让学生调查一个村子20年的巨大变化,或者是一条大街,或是一个门脸儿的经营变化,通过调查写出分析,也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观念上有了很大转变,认识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反思过去,对教师教的认识只停留在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没有把它看作是教师再创造的过程。纵观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
1.教师的创造与学生的创造是密切关联的
富于创造性的教师最懂得怎样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宫殿,使学生发挥才能。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在书本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对已有经验重新思考和加工制作,获得具有新生性的内容,解决一个新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甘甜,而且对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品格具有明显的价值,因而是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富于创造性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受学生的欢迎。然而创造性的教学是需要教师首先进行创造的。创造性教学应以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为根本尺度。
2.学生的思维具有创造性潜能,需要教学的启发
教学的方法有多种,但教师对教法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很简单,能引起学生自己思考的,便是有效的方法。例如: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孔子的举一反三式,毛泽东于革命初期训练干部所采取的讨论式,《学记》中所倡导的“道而弗牵”的自行发现式,以及西方近年来布鲁纳所强调的通过思考而学习的发现式,巴勒士的问题解决式等等,都是启发学生思维创造性潜能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至于传授式,如若能与其它方法联合运用,亦可产生启发思维的功能。
综上所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任其自然即可得到发展的,也不是要另开课程,专门训练。实际上,只要教师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都能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景,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就足以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这才是教学的上策。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
[3]冯克诚.中小学生思想政治课业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指导[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Abstract: If teachers create situations which motivate students to think and put forward problems which arouse students to think in politics teaching so as to make classroom teaching full of innovative atmosphere, it is possible to stimulate students' aggressiveness and creative ability in them.
Key words: politics teaching; creation; thinking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