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1094 日期:2023-12-22 来源:论文网

摘要: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表明,历史新课程以其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以培养他们的优秀品格、开拓进取的精神、历史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改革
  
  史学素有“垂鉴育人”的社会功能。历史教学的全部作用和意义,就在于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和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即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社会,思考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拟就如何加强中学历史教学及探求如何更好地运用历史实施素质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一、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学科的教学,作为人文学科教育,是以认识和叙述历史为特征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认识和社会认识为目的的教育。
  1.历史学科就其性质来讲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了解和认识
  历史基础知识不仅包括具体的历史史实,而且也包括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还包括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些都具有借鉴的作用和教化的功能,从而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2.历史教育有鲜明的价值观念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概括地说包括两类:一类是指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类是指那些普遍性的能力,如观察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
  3.学习历史是提高人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在平时阅读书籍、观看影视作品、游览名胜古迹时,都会处于历史的体验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是一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学问”。综上可以得出结论:历史教学是素质教育中不能缺少、不能轻视、不能替代的重要内容。
  二、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应遵循的几个方向
  1.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品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更重要。”在历史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激励,使他们以史为鉴,升华思想。
  如充分发挥优秀历史任务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像“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等等。
  2.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
  开拓进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衰败、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都江堰和大运河的修凿,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这些都是民族进取的体现。
  中华民族智慧之果,如繁星满天,璀璨夺目,数不胜数。它将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感情的陶冶,促使他们形成“龙的传人”所持有的自强不息的气概。
  特别是近代民族进取精神更为炽烈,林则徐的“师夷”、康有为的“上书”、孙中山的“开创”、毛泽东的“探索”、邓小平的“开拓”,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本国落后面貌勇于开拓的典型事例。历史教学要恰当运用这些丰富的养料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3.结合历史教学,强化学生的现代意识,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当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实惠,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及时代使命感的“现代人才”十分重要。
  鉴古而知今,在讲述清朝前期的历史时与唐朝做比较,中国在唐朝时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出现了“大唐盛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导致统治者对外国的事物几乎一无所知,中国在世界竞争中逐渐落后。
  世界当代史表明,和平与发展虽然是世界的主流,但国际舞台上仍存在着许多不安定因素。中学生应从现在就培养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准备为世界和平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在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既要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留下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经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不受历史的约束,而敢于另辟蹊径,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那么,如何去实践呢?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
  (1)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即创造意境,制造悬念。
  问题的设计,一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在讲四大文明古国时,随即提出了:既然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在亚非,那么为什么现在最发达的地区却在欧美?
  在分析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取得成功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获得成功时,可问:“假如19世纪60年代中国也同日本一样进行改革,会不会成功?假如你是19世纪60年代的清朝官员,你将会怎样做?”
  问题不仅使学生能思考多种答案,又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2)积极设疑问难,鼓励独立思考。
  “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只有对现有的资料的观点、结论敢于质疑,才能有创新。
  宋代的教育心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历史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合理引进课外知识,扩大信息,对现有的观点提出质疑。
  (3)让学生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历史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后要注意启发。例如,根据中国近代史上的问题提出假设问题:“落后一定挨打吗?”教师可以启发:①落后一定挨打。因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发生弱肉强食的情况。②落后不一定挨打。如我国古代辽夏金元进占中原。让学生讨论、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科学的历史观、人生观是学生素质最基础最集中的体现。历史教学以其独特的内容构成了培养学生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广阔空间,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在向学生传授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的同时,阐明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给学生以启迪。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其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认识的主体,是进行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充分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启发性原则,让学生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大胆发言、及时反馈,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体差异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选拔教育、淘汰教育。教师关心的是少数尖子学生,而后进生往往受到忽视。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树立起面向全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4.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历史知识具有直观性很强的特点,如何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展现给学生,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电教的使用、投影片的播放不容忽视,历史教师必须树立起教学观念,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四、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改革的途径
  1.转变教育思想,正确认识历史课程的功能,真正发挥其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起的作用。
  2.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教师应积极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切实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3.改善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的设置,要从强调内容向强调过程转变,从以教科书为中心,向多媒体组成复合的教学媒体转变。真正树立教材是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教学为教材服务的观点。教学的内容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与世界相结合。
  4.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历史教师既要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又要积极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在历史教学中。
  总之,信息时代的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既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又要具备人文精神的素质、科学的实践精神、高尚的人生观,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达到以史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建良.试论高中历史学导式课堂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6(8).
  [2]刘金生.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和改革[J].教学与管理,2005(2).

Abstract: Teaching practice in new curriculum reform proves that new history curriculum is gradually improving teachers' cognitive level with new teaching idea and helping students expand horizon so tha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and recognize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 while learning history knowledge,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excellent quality, pioneering spirit, sense of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 innovation; reform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