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0025 日期:2023-08-27 来源:论文网
【摘要】面对当前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语文资源,开展生命教育,从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教育;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即一切关注学生生命和生活的教育,并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价值和意义,唤醒生命意识的一种教育活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无处不渗透着人文的关怀。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点也是人。教育应关怀的是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的人文性,其真正涵义也就是生命教育。因此,每个人都有生命的尊严,也应该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一位身患绝症的小女孩在即将告别人世之前,写道:“能够拥有生命,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珍惜生命吧!珍惜每一个活着的日子,哪怕只是平凡地活着。生命本是一首短暂的歌,每一个音符都值得细细品尝,用一把记载岁月的小刀,把每一簇感动和快乐,都刻在心房。别让一首流畅的歌由悠扬变成慌张的残篇断章,珍惜她的旋律吧,在她停止弹奏之前,让生命的韵律在心间慢慢流淌。”这位小女孩对生命的如此眷恋、热爱,告诉了我们生命是多么可贵。但是让人痛心的是:近年来,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他杀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2000年8月,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的吉林省一女生卧轨自杀。2001年11月,呼和浩特市14岁初中生因为钢笔水甩在老师身上1次而不是老师说的4次,选择以自杀方式来挽回自己的尊严。这是自杀的例子。另有杀人的例子,如: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杀母;湖南衡阳一名初中生李毅(化名)毒翻全家;贵州安顺市两名16岁孪生姐妹将6瓶鼠药放进稀饭里,毒死亲生父母……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往往从教育体制、道德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忽视了从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语文课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近先哲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在教学中进行生命主题的教学,教学内容上实现重组,教学方法上实现综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相关知识系统化,找到生命文化的源头,思考生命文化的价值,实现生命文化的延续。这也是为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
    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提出。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肩负着生命教育的重任。进行德育渗透、进行人文关怀、演绎着生命的色彩。初中语文既是基础性学科,又是综合性学科,知识面广,还是阅读的绝好材料。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是学科德育渗透最大的“面”,同时也是重要的隐性德育。它蕴含着极其丰富而生动的德育资源。语文学科无不洋溢着一种思想教育、一种生命的关怀。
    1、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的德育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材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依据。”我们应该“按文悟道,以道解文” 准确把握,找到知识传承和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无缝焊接”,让学生在如沐春风中被感染,从而引导学生自我体验生命的价值。在七年级《夏感》一文中,芊芊的细草、烦人的蝉儿、轻舞的蜂蝶、烘烤的太阳、翻滚的麦浪、铺匐的瓜秧无不盛赞着生命力的顽强。
    语文课本中的范文无不渗透着大自然的恩泽与美好,浓浓的亲情动人心弦,亲情的丰富与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还有说不尽的人生话题都无不是德育教育的上佳题材,初中语文正是青少年转型与塑造时期的教材,我们更应该关注语文课本中的人文素材,挖掘内涵,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与关爱生命的真正意义上来。
    2、初中语文教材中对生命的点化与润泽。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联系,在语文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进先哲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与生命密切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讲述的就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与思考,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第一次真好》、《春》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们可以把语文阅读教学和生命教育融合起来,使学生和作者达到生命的交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走进课文中,通过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和思考来关照自己的生命。学生在生命意识被唤醒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阅读能力,并点化与润泽了生命。
    二、关爱施教,培育生命教育的氛围。

    “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那就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真情与关爱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围,为生命教育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教学气氛。而这种氛围的培育,非得要求施教者要有关爱之心。美国学者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爱是可以修复一切伤痕的良药。”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命,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角落,要知道,你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太阳,哪怕是一束阳光,“世界”足以明亮。教师对成绩优秀者要鞭策其更上层楼,对学习浮躁者要提醒其降低重心,对处于低谷者要激励其走过坎坷,对学习困难者要帮助其建立信心,要时时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有如沐浴阳光的课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宝贵,体会生命的艰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依托文本,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
    语文教学,本身也理应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如教学《杜甫诗三首》中,诵读品味感悟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与人生经历,深入分析杜甫为什么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人生感慨,是因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年代,个人生活又异常艰难,强烈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熔铸了他高尚的品格,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生命激情,使他的诗在反映人民生命痛苦,表达百姓生存状态与思想情感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命?生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是一篇哲理散文,其中的三个片段:①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②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幼苗;③“我”静听心脏的跳动以感受鲜活的生命。笔者让学生作深入的探讨:作者是一个残疾人,作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从这些寻常小亭中体悟到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经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得到较一致的认识:“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文后还附了两则材料,一则是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同名散文《生命 生命》,写的是一只再三受到残害的小蜜蜂,凭着生命的本能顽强拼搏以争取摆脱困厄生存下去的精神;另一则是刘再复《奔驰的生命》(片段),奏响了“呼啸著的不倦的生命力的凯歌”。将学生的眼光从课内引向了广阔的课外,从不同生命活动来构建学生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与价值,从而开拓语文教学的人文视野,拓宽并加深对他们生命的人文体验与教育。
    四、点燃火花,探索生命教育的意义。
    “文道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义之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上都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如人教版七年级中《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等;人教版八年级中《杜甫诗三首》;人教版九年级中的《故乡》、《孤独之旅》、《陈涉世家》等,这些课文均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生命的光辉,对生命意识的情感体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认识,包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因而,在教学中,教师理应点燃火花——“披文入情”,“为情造文”。如在讲授《真正的英雄》一课时,教师要做到“情动而辞发”: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所创设的悲痛情景之中,紧紧抓住”这些航天员生命惨烈地被毁,那生命的意义又何在?”“若是你的亲人也有献身于航天事业的,那你又作何感想?”等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索生命的意义。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讨论争辩、激烈的思想碰撞,领悟了深刻的生命意义: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生命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乃至被毁的历史。
    渗透在语文新课标中的人文思想的教育,正是语文课在新课标理念的感召下的“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基点与归宿。
    五、引导体验,领悟生命教育的意蕴。
    《斑羚飞渡》一课,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去领悟课文有关生命的意蕴:简介有关背景资料,诵读课文(录音),配合课件中镰刀头羊率领斑羚飞渡崖谷的整个“动漫”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教学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命意义:从这场飞渡中,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迪、人生的启示?为什么会发生斑羚飞渡的悲剧?人性的亮点和生命的光彩为什么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失落?生命是相通的,在动物身上也可曲折地反映出生命的理想和追求。作者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憧憬寄托在动物行为的描写之中。又比如,《华南虎》中那只老虎在绝境中表现的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反抗精神,既是对庸俗“观众”的谴责,也是对具有华南虎一样不羁灵魂的生命的颂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这样的寓言故事,怎样来挖掘人文因素——生命的意识呢?这些寓言故事主要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一种超生命力的能量,从而表现出生命意识的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不少神话寓言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超生命力、超自然的力量,借以表现人类生命意识中对自然的认识与征服的精神。如《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等。语文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去,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让他们的生命之花鲜艳绽放、芳香远播。“与语文共舞,让生命鲜活!”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万物进化过程中,人类走在了前面,成为世界的主宰。但是,当我们回望或走近自然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都能顽强地生存下去。教材中就选了许多表现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生命力的文章。人们从这些自然生物的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人类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意识的唤醒与浸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S].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生命教育在中学萌芽[J].世界教育信息,2002(1).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